“急诊不急”让人着急
2016-09-19本刊编辑部
“急诊不急”让人着急
在急救中心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骚扰电话、“骗车”行为等使有限的急救资源被滥用。据介绍,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室每天呼入电话超过2/3为无效电话。“误拨、非急救需求,甚至是恶意骚扰等占比很大。”
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的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急诊科诊疗5187.9万人次,2012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达到10780.5万人次。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下称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说,急诊科“外热内冷”,表明“急诊系统已经负荷过重,有功能衰竭之忧”。急诊科缘何“重病”缠身?急诊科的疾患又需要怎样的“调治”?诸多问题已无法回避。
“不急”的急诊病患
一项由协和医院牵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33家三级医院的急诊资源调研结果显示,急诊科建科多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科室面积大多为五六百平方米。虽然急诊科规模五到十年会扩张一次,现有面积大多达到5000-8000平方米,但由于年急诊量比建科初期增加了5-15倍,多数医院的急诊科仍然十分拥挤,过道、走廊“加床”遍布。
于学忠说,就全国而言,建筑面积过万、从业人员过百、年急诊量过十万的“巨无霸”式急诊科已经屡见不鲜,但无论急诊科如何“做大”、“扩张”,“乱”与“挤”却几乎如影随形。然而,急诊科“超载”的,大多是“不急”的急诊病患。据于学忠估计,通常而言,真正需要看急诊的患者不到总量的50%。“急诊科充斥非急诊病患的情况十分严峻,这意味着,有限的急诊资源正在被大量滥用。”
“急诊不急”,首先源于公众对急诊的认识误区。急诊,即紧急情况下的治疗。在于学忠看来,医院设立急诊科的初衷主要有三:一是挽救生命;二是稳定患者脉搏、血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解除其潜在生命危险;三是解除患者的急性痛苦,比如起疹子、卡鱼刺等。“总而言之,急诊的存在,是为了保证公众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的紧急时刻,能够在最短时间获得专业、科学的救治。但公众理解的急诊,可能是慢性病加重,可能是过去没病但现在出现了症状,这些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急诊范畴。”
急诊与非急诊的难以区分,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急诊不急”。于学忠说,一般而言,普通感冒无需看急诊,但如果患者恰恰合并有心肌炎,那么不马上到急诊处理就可能死亡。再如,老年人偶尔会感觉胸闷,但这有可能是潜在的心梗,如果患者大意,贻误了心梗的治疗,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由于一些疾病在症状上不好区别,患者及其家属干脆不加区别,直接到大医院来看急诊,虽然屡屡被证明只是‘狼来了’,但这种行为也无可厚非。”
急诊科病房,几乎能加床的地方都放置了病床
急诊滞留也是“急诊不急”的重要因素。据于学忠介绍,欧美国家通常规定急诊科为紧急医疗场所,超过24小时就要转送专科病房,但在国内,即便国家把急诊留观患者的时间放宽到72小时,“超时”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急诊滞留的问题非常突出。“这倒不是急诊科‘拦截’患者,而是三甲医院的专科病房常常没床,专科医生不收走患者,那就只能让患者滞留在急诊病房。”于学忠解释说,“我们急诊医生没有权力强行把患者转到专科病房,只能向专科医生推荐,主导权在专科医生手中。”北京宣武医院(下称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孙长怡的表述更为直白:“专科医生来急诊收患者,显然更青睐那些‘含金量’高、‘优质’的患者,即有支付能力的、没有合并症的患者,一些年龄大的、合并症多的、支付能力差的患者往往就被‘剩’在了急诊。”
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华栋说出了专科医生“挑拣”急诊患者的苦衷:“当前医疗卫生管理和医保部门对各医院、各专业科室都在进行严格的考核,对病房使用率、床位周转率、次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都设有较为细致的指标。将重症慢病及合并症患者收治住院,意味着考核成绩会被‘拖后腿’,在考核压力下,专科医生自然倾向于把有限的床位提供给有利于考核结果的患者。”举例来说,由于北京市规定患者的住院时间不能超过11天,那么预计11天出不了院的患者,专科病房就不乐意收。“所以我们有时开玩笑说,你要会得病,假如你的病恰好赶上了医院的在研课题,那么再难住的院你都能顺利住进来。这虽然很荒诞,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告诉记者。
流失的急诊医生
“急诊不急”的背后,是急诊科医生难言的苦涩与尴尬。在孙长怡看来,医院没有任何一个科室的劳动强度可以跟急诊相提并论。“白夜下休(一天白班、一天夜班、一天下夜班、一天休息日)、四天一轮是急诊科医生护士的工作常态,熬夜更是家常便饭。即便到了节假日,其他科室放假,门诊停开,但急诊室的门总是敞开的。”
急诊医生的工作压力还体现在接诊患者的疾病谱较宽,患者的病种、数量难以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可控因素。“门诊的专科医生每天接诊的患者数相对固定,接诊患者的疾病种类也相对固定,局面显然相对容易控制。”
与此同时,急诊科医生的收入待遇却常常“拿不出手”。据于学忠介绍,与动辄三五百元的专科医生特需号、14元的专科医生专家号相比,协和医院急诊科一直是1元的挂号费、4元的诊疗费,哪怕接诊患者的医生已经具备高级职称。“就北京而言,除了5家取消药品加成的试点医院,其他医院都在执行这一收费标准。”此外,由于“三无”患者(没身份、没家属、没钱)、吸毒人员屡屡“光临”急诊科,急诊医生因患者欠费蒙受经济损失的概率亦相应加大。
另据业内人士分析,初入行时,急诊科医生的优势是能够在短时间内遇到各种患者、多种疾病,眼界较为开阔,动手机会也多,而专科医生由于分科细、专家多,很多疾病一辈子也碰不上,也较少有机会实战,因此,当同年资的专科医生还在病房埋头书写病历时,急诊科医生可能早已带组值班、独当一面。但假如从10年这样的时间维度去看,此时的专科医生大多已经开始领略本领域广阔天地的美好和深邃,但同年资的急诊科医生却往往还在重复昔日驾轻就熟的业务,难免心生疲倦、感觉前途暗淡。
种种因素之下,急诊科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情况非常普遍。于学忠的尴尬是:“凭着协和医院的金字招牌,急诊科虽不至于招不满人,但医学生们往往是实在没得可选才不得不选择来我们科。”大名鼎鼎的协和医院尚面临如此窘境,医学生们“捏着鼻子干急诊”的传言似乎并非虚言。
而在急救中心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相当比例的骚扰电话、“骗车”行为等使有限的急救资源被滥用。据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介绍,急救中心的调度指挥室每天呼入电话数在4000-6000次之间,其中超过2/3为无效电话。“误拨、非急救需求,甚至是恶意骚扰等占比很大。”
未来的急诊
事实上,不独一些医生“嫌弃”急诊科,即便在医学学科内部,急诊医学也常常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各种误读、误解、误会层出不穷。不仅参与评奖没有急诊医学的身影,在很多人的头脑里,急诊科不过是患者进入专科病房的一条“过道”、一个高级“分诊台”,无非处理些感冒、腹泻类的轻症患者,遇到心衰、心梗,或是严重外伤等危重症则立刻束手无策,此时的急诊医生往往双手一摊,火速让护士将患者分流到相关专科病房。
北京朝阳医院(下称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郭树彬对此观念难以认同。在他看来,随着医学专科技术不断向纵深进步和发展,专科取得的成绩逐渐被社会认可和熟知,但“专科化”带来的瓶颈也日渐凸显,而在医学学科内部,始终秉承整体医学观的就是急诊医学。目前,急诊医学是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平级的二类学科。“这是国家从管理层面对急诊医学的承认,特别是现在的高级职称晋升考试中增加了急诊医学的专业内容,解决了急诊医生的高级职称晋升问题。这种情况下,未来的急诊医学显然是不折不扣的朝阳学科,急诊医生将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
另外,朝阳医院在建设综合病房收治多疾病患者之外,还在探索与基层医院联动的急诊模式——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要负责救治危急重症,急诊科医生需要快速接诊判断,处理完毕即可将患者转至基层医院,由基层医院承担非急诊病患的治疗康复。这种模式相当于把基层医院变成了三甲医院急诊科的一个疗区。郭树彬透露,未来朝阳医院还要通过远程医疗等手段,使相关合作医院的急诊科医护人员能够经常接受朝阳医院的培训,在医教研方面展开更为广泛、全面的合作,切实提高基层医院的业务能力,真正做强基层医院。
(《瞭望》新闻周刊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