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拥挤的设计智慧

2016-09-19陈烨

艺术与设计 2016年7期
关键词:难民空间建筑

陈烨

“我们相信,建筑的发展不应以自身为目的,而应成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途径。赋予生命的范围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到无形的生存条件都值得考虑,所以,要通过建筑去努力改善的话,是要从许多方面着手。”于是,阿拉维纳及其团队抛出今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是“来自前线的报告”(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前线”便是这句话中需要去努力改善的方方面面,有种紧迫感。展览中的项目都非常贴题地呼应着主题,观众也能在展览中感受到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中,“拥挤”也许是其中之一。

“拥挤”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建筑是否真的能缓解、改善这问题,策展人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自己率先给出了一份答卷。这位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及评委是用建筑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佼佼者,看他以往应对全球住房危机的长期计划以及为人类争取更好城市环境的实践,便能感受到他对建筑和城市社会的深刻理解。阿拉维纳在2003年做的“Quinta monroy”项目就是一个利用建筑设计解决拥挤问题的成功案例:智利伊基克市要在一贫民窟修建经济适用房,按普通的设计方案,每户家庭7500美元的房屋补贴只够修建30平米的居住空间,拥挤,是可想而知的。但是阿拉维纳创建了灵活的半舍(halfhomes)方案,只修一半,空出另一半空间,让每户居民可以在未来进行自我扩建。这样,不但解决了“拥挤”的问题,同时还激励居民努力工作、对房子进行投资。

在阿拉维纳的号召下,一些建筑师也为解决“拥挤”设计出了方案。墨西哥馆用31份方案讲述了历史与社会变迁,这些百里挑一的方案中,有曾被“建筑实录”誉为世界十大“先锋建筑师”之一的塔蒂亚娜·毕尔巴鄂(tatiana bilba)。墨西哥馆突出“拆分与组合”的魅力,展览将碎片、模块、关系、故事、策略以及技术进行组合,以此探索建筑中的可变性、传播性以及适应性,打破以往封闭的系统、一锤定音的传统模式。而毕尔巴鄂的可持续房屋观念设计,正是贴合了主题思想,同时也是未来城市环境设计的方向。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坂茂(Shigeru ban)也采用了创新式设计帮助解决拥挤的居住问题。用阿拉维纳的话说:“我们将资源匮乏的问题转化成了渐进性的兼容,我们要现在就解决未来可能会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

日本在应对“拥挤”问题真的很有经验,笔者就是电视节目《全能改造王》的粉丝,在小空间内实现大生活,而且艺术与建筑结合得完美极致,设计师们所散发的才华真是不容小看。这次日本馆的策展人吉山名(Yoshiyuki Yamana)就带来了过去七年中所创作的十二件作品,这些来自东京和横滨的年轻建筑事务所的作品正正体现出因失业率激增导致居住空间“拥挤”的城市中,设计师们如何寻求对空间的重新定义。由西田修(osamu nishida)和艾瑞卡?中川(erika nakagawa)组成的事务所on就是一个具体例子,通过他们展出的原尺寸1/10的模型,可以看出,小型的空间却发挥出高效率的利用,工作室和公共生活空间的灵活性一目了然。

《纽约时报》把韩国馆列为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必看国家馆之一,他们认为韩国馆反映了“努力守护对于空间使用者的生活质量的考虑与建筑的商业性价值之间的平衡的建筑家的苦恼”。他们展出的一幅名为“Scrutable landscape Series no. 017(可解读的景观系列第 17 号)”的印刷作品的局部,这幅作品充分显示了建筑密度和居民生活质量间的问题。韩国馆的主题是“容积率游戏”,所谓容积率就是指一栋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率。过分追求建筑利用效率而导致拥挤,生活品质随之下降,两者间的博弈成为设计师们的大课题,如何才能取得平衡,这也是为“拥挤”而设计的一份答卷。

要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基本居住需求,家居设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曾经流行一时的开放式布局渐被淘汰,拥有私人空间受到重视,数码设备也成为设计的考虑对象。而在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共享居住空间或微公寓逐渐兴起,这些应对“拥挤”问题的形式也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新加坡国家馆中的作品就是其中一个案例:整齐排列、悬置在眼前的一盏盏透明正方体的“灯”自成一个单元,正方体三面透出居室空间的照片,第四面可以看到中心的迷你建筑模型,大多是公共住宅建筑。万家灯火,密集的聚居,引发出对拥挤的居住条件和平等问题的深思。

还有一个拥挤之处:难民营。目前,全球各地有超过1900万难民,过去两年,德国就已经接受了从中东和北非避难而来的100多万名难民。如何为寻求庇护而涌入各国的难民们提供居住设施,成为建筑师们当下遭遇的挑战。德国馆以“制造家园,德国,目的地”(making heimat. germany, arrival country)为名,为欧洲的难民危机提供建筑方面的解决方案。他们展示出一系列为难民设计的创新型住房。展场之内的所有展示都在传递一个信息:难民不应拥挤地聚居在一处,他们应该融入城市,墙上的图文资料就阐明了他们对一个有机城市的期待,“有吸引力的城市,租金应该低廉”、“好的城市应该有最好的学校”、“抵达的城市是一个移民的协作网络”、“抵达的城市与商业近在咫尺”……没有什么能比“吸收”更能化解“拥挤”的了。

“建筑并非艺术,而是应对极端情况的生存技巧。”在阿拉维纳的策划之下,这一理念得到充分的显现。“极端情况”激发出设计的无限创造力,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设计师们披荆斩棘,“拥挤”不再是问题。

猜你喜欢

难民空间建筑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为让小难民开心 他冒险送去上万个玩具
叙利亚难民去往何方?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