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
2016-09-19王成新王波涛王翔宇
王成新++王波涛++王翔宇
摘要 回顾中国最近20年的快速城市化里程,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化空间需求剧增的矛盾一直尖锐。而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从系统角度看,这仅是城市系统的表象,应从结构层面剖析其内在差异性。本文从区域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城市规模结构等视角,采用异速增长模型,分析了我国2001-2014年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异速增长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从区域结构视角看,近14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土地城市化始终快于人口城市化,而西部地区则不存在该问题;从建设用地结构角度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和居住用地也不存在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虽工业用地、绿地和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扩张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速,但这体现了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从城市规模结构角度看,20万以下、500万以上的城市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市化,而20-50万、50-100万城市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现象明显,100-300万、300-500万的城市则出现了异速增长模式的不同转换。结果证明,中国的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和结构差异,今后新型城镇化方针政策也应因地因城制宜。
关键词 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结构视角
中图分类号 F2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8-0135-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8.018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自2009年世界城镇化水平超过50%,人类社会从此进入城市时代。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4.7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由1.72亿增长到7.49亿,年均增长4.17%。与此同时,土地城市化进程也如火如荼,2001-2014年全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24 192.7 km2增加到49 982.74 km2,年均增加1 842.15 km2,年均增速为5.7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一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鉴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理应保持同步增长,但根据诸多专家的研究,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并不协调,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土地城市化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1-4]。从研究尺度和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宏观层面[5-8]、流域或城市群[9-12]和省域[13-15]的研究;对于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失衡的成因,主要有财政分权与政绩考核[16]、土地制度缺陷与户籍制度[17]、区位因素和社会保障因素[18]等;一些学者则忧心于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带来诸多问题,如耕地存量持续减少[19]、城乡发展不协调[20]、自然资源支撑力不足和建设用地粗放低效[21]、城市环境质量下降[22]等。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正如2014年3月正式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是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针对我国的“冒进式”土地城市化,国家在中国“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21]。2014年3月正式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指出,今后的城镇化要以人为本,提高城市质量,提高城市功能,内在要求是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23];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人口与用地要匹配”;2016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确对中国土地资源平衡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不能简单地理解和止步于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这个表象,更不宜提出在全国一刀切限制土地城市化的结论。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内在关系亟需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验证。但目前多数学者从总体上宏观视角进行了研究,从结构视角进行分析的文章较少。本文借助异速增长模型,从结构方面着手,探究我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异速增长关系,以期为二者关系提供一个更为全面透彻的阐释,同时为今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中国城市化政策的细化与因地制宜地实施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异速增长模型是指系统的局部之间或局部与整体的几何测度关系:一个局部的相对增长率与系统或其另外一个局部的相对增长率具有恒定的比值[24]。用数学表达式来描述为lnY=lna+blnX,整理得Y=aXb,式中的X、Y分别代表一个系统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a为比例系数,b为异速增长系数。异速增长模型作为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主要集中在城市人口与城区面积的异速关系[25-26]和城区面积与城市边界长度的异速关系[27]。城市人口与城市土地是不同维度上的变量,若将城市看作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口和土地可视为城市系统中的两大部分。鉴于此,借用异速增长模型,将异速增长等式Y=aXb中的X、Y两个变量赋予新的含义,其中Y表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X表示城市人口总量。
1.2 异速增长系数b临界值的确定及其含义
对异速增长系数b临界值的确定已有很多研究,但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国情与城市发展模式,计算出的临界值b值也不尽相同[28-29]。国内学者根据分形理论研究,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从不同省份、不同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城市用地维数的平均值在1.7左右,人口的维数为2,因此异速增长系数b在理论上的临界值为0.85 [30-33]。当b<0.85时,为负异速增长,城市人口扩张速度快于城市用地扩张速度,城市用地趋于节约集约化;当b=0.85时,城市土地与城市人口同速增长;当b>0.85时,为正异速增长,即城市用地扩张的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加速度,城市用地趋于粗放、浪费,城市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
1.3 数据来源与选取
本文以中国全部设市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01年为基准年,研究2001-2014年中国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间的异速增长关系。严格来讲,城市人口应为城市化地区的常住人口,但限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目前的统计资料,故本文采用城区人口表征城市人口,采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代表城市面积。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34]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35]。此外,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原因,一些城市的城区人口和建设用地面积出现跳跃性变动,影响了数据的时效性和结果的准确性,予以剔除。
2 人口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的结果分析
2.1 基于全国宏观角度的分析
2014年我国设市城市城区人口为38 576.5万人,较2001年增长62.6%。而2014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到49 982.74 km2,较2001年增长106.6%。借助异速增长模型对该阶段我国城区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进行拟合分析,得出函数关系式为Y=2.18X0.94,即异速增长系数b=0.94,大于0.85,r2=0.90。根据异速增长类型判定可知,2001-2014年呈现正异速增长。这说明从全国宏观尺度上,该阶段土地城市化的确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建设用地趋于粗放化。2014年我国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为129.57 m2/人(2001年为102.42 m2/人),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上限。由此,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普通偏低且逐年下降,由2001年的10 241人/km2下降到2014年的7 718人/km2。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鬼城”、“空城”也是城市建设用地浪费、闲置的具体表现。
2.2 基于区域结构视角的分析
根据自然地理格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可将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11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级行政区。三大区域之间的城市化发展和建设水平存在很大差异。2001-2014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面积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见表1)。借助异速增长公式对2001-2014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如图1所示。
地区和中部地区异速增长特征值始终高于临界值0.85,一直保持着正异速增长关系,且2014年东部和中部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为128.7 m2/人、127.4 m2/人,分别比2001年提高了25.6%和28.7%,这说明这一期间东部和中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确实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现象明显。2001-2010年间,历年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均由东部向西部逐级递减,这与我国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逐步由东向西梯度开发的不断递进有关。但自2011年开始,中部地区的异速增长系数首次高于东部地区,表明2011年后中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进入全面加速阶段。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格局等因素,经济和城市化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得到长足发展,城市建设日渐繁荣,使得2001-2014年西部地区城市人口与城市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处于持续增长态势。但是由于其2001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就很高,达到109 m2/人,分别较东部和中部高出6.4 m2/人、10.7 m2/人,说明西部地区内涵扩张弹性空间较大,因此异速增长特征值始终低于临界值0.85,从理论上讲西部地区总体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率慢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也有所不同。
2.3 基于建设用地结构视角的分析
不同建设用地类型的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也不尽相同,根据2012年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提取2001-2014年不同建设用地面积,测算14年间主要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的异速增长关系(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1-2014年中国的城市人口与不同建设用地类型间的异速增长关系呈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的异速增长系数均低于临界值0.85,处于负异速增长。其中,城市人口与居住用地的异速增长系数为0.847,接近于临界值,而2001-2014年我国城市人口的人均居住面积为37.02 m2/人,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说明该时期我国居住用地扩张较慢处于正常水平,遵循了集约、节约用地原则,但近些年来出现的“鬼城”现象
势必会导致居住用地的不断增长,因此要加大居住用地审批力度,处理好居住用地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扩展速度同样低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物流仓储用地的异速增长特征值最低,扩张速度低于城市人口增速。2014年物流仓储用地面积为1 553.03 km2,比2001年增加440.65 km2,人均物流仓储用地仅为4.02 m2/人,且物流仓储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处于弱势地位,物流仓储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工业用地为主)间的转换量较大。
在所分析的城市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绿地和公用设施用地的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但前三者用地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工业用地的异速增长系数略高于临界值,与目前我国总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快速发展有关。此外,2014年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比重为19.88%,也符合国家规定标准。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可以缓解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交通压力[36],是为了适应城市向外扩张需求和小汽车时代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增长是处于被动,受城市总体规划和设计限制。2001-2014年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所占总建设用地比重呈持续增长态势,2014年为13.3%,处于国家规定的合理值域。适应人们对城市环境的关注日益凸显,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是确保城市生态建设、方便居民健康生活发展的重要途径。该阶段我国绿地面积不断扩张使得城市更加生态化、绿色化、自然化,符合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同时提高了城市宜居度和舒适度。
2.4 基于城市规模结构视角的分析
2014年我国设市城市有653个。为了进一步剖析不同规模结构城市的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关系,根据本文的城市样本结构,并结合新旧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将样本城市划分为五大类,计算结果见表3。
纵向比较分析,2001-2014年,在所有城市规模系列的异速增长特征值变化趋势与全国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呈上升趋势,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相对于城市人口增长逐渐加速,但是差异较大。其中,20万以下和500万以上的城市异速增长系数b值始终低于临界值0.85,理论上土地城市化慢于人口城市化。20万-50万、100万-3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在该时段内由负异速增长关系转变为正异速增长,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不断加快;50万-100万的城市b值一直高于临界值并有不断增长趋势,说明土地城市化始终快于人口城市化;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人口在300万-500万的城市,自2001年异速增长系数b值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14年异速增长特征值小于0.85,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
虽然从全国整体分析得到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但是从年度截面数据横向比较来看,异速增长系数与城市规模不存在对应关系,并不是城市规模越大,异速增长特征值越低,而是城市体系内部不同等级城市之间,异速增长特征值b值变化也存在差异性。随着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异速增长系数b值呈波动式发展态势。其中,20万以下的城市异速增长系数b值始终为各等级规模城市中最低值,建设用地增长的速度慢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究其原因可知,该类规模城市大多属于县级市,农业发展仍占主导地位,对优质企业和高级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有限,使得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导致城市建设动力偏弱。此外,城市人口增长主要以周边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集聚为主;20万-50万和50万-100万两类等级城市中,土地建设用地扩张率开始显著地超过城市人口增长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分别由2001年的113 m2/人、98 m2/人上升至2014年的134 m2/人、124 m2/人,远远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说明这两类规模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现象始终存在且有加剧趋势。这两类规模城市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是连接大城市和小城镇的中间纽带,同时又是转移制造业和农村劳动力的承接地,对企业总部和营销中心在此投资有强大的吸引力,加之国家近几年提出来的“大力发展中等城市”等相关政策扶持,且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各类开发区,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此外,受户籍制度这个“高门槛”的制约,人口城市化进程缓慢;300万-500万规模等级的城市,异速增长系数在2001年、2006年处于各规模等级城市中最高值,但b值呈下降趋势,说明该类规模城市中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关系日趋平衡。300万-500万规模城市属于大城市,自身发展处于较为成熟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占主导地位,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有着难以替代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城市土地快速扩展源于城市人口在300万以下时的“超前扩张”积累,当城市无序扩展达到一定程度时,国家或当地政府出台相应措施管控。与此同时,大城市凭借爆炸性发展和集聚效应,生产规模急剧扩大,人口迅速增加,最终导致人口增长速度与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趋于相等。
3 结 论
3.1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关系需要结构化剖析和判断
尽管从全国宏观尺度而言,中国的土地城市化的确高于人口城市化,带来了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只有通过进一步系统的结构剖析,分别从区域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城市规模结构等不同视角进行差异化研究,才能更好地阐释这个问题。
3.2 中国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性
从区域结构视角看,2001-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土地扩展速度始终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而西部地区不存在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问题;从建设用地结构分析,居住用地扩张与城市人口增长基本同速,工业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和绿地扩张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物流仓储用地的土地城市化则慢于人口城市化;从城市规模结构分析,20-50万、50-100万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但20万以下、500万以上城市的人口城市化高于土地城市化。
3.3 结构视角的分析结果意味着中国土地城镇化方针应因地因城制宜
在中国城市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过渡时期,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是一种现实需求。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既要确保城市用地的节约和集约化,又要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针对于我国三大区域,应继续扶持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坚持土地的内部挖潜为主,逐步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达到城市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应坚持走城市土地集约节约道路,同时加大户籍制度改革,促使更多农民工在城市落户。不同建设用地类型方面,在严格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控制工业用地增长,提高绿地等建设用地类型增量,通过不同用地增量的变化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从不同规模城市来看,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对20万以下规模城市资金和技术投入,重视产业转型与升级,以产业带动城市发展,形成农村城镇化的主体阵地;控制好中等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城市“门槛”,引导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对于大城市发展,重在提高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减缓“城市病”发展和避免逆城市化的产生。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 27(6):883-887. [LU Dadao, YAO Shimou, LI Guoping, et al.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Chinas conditions [J]. Economic geography, 2007, 27(6):883-887.]
[2]陆大道.地理学关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2013,33(8):897-901. [LU Dadao.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framework of geography in the field of urbanization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33(8):897-901.]
[3]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5):61-67. [FAN Jin, ZHAO Dingtao.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land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Economist, 2012 (5):61-67.]
[4]石忆邵.辩证审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之间的关系[J].上海国土资源,2015(2):9-13. [SHI Yishao. Dialec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J]. Shanghai land & resources, 2015(2):9-13+23.]
[5]傅建春,李钢,赵华,等.中国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异速生长关系分析——基于652个设市城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5,29(2):46-53. [FU Jianchun, LI Gang, ZHAO Hua, et al. Relation between the population and the land area of urban builtup area in China: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652 counties [J]. China land sciences, 2015, 29(2):46-53.]
[6]谭术魁,宋海朋.我国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的匹配状况[J].城市问题,2013(11):2-6. [TAN Shukui, SONG Haiming. The matching status of land urbanization and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J]. Urban problems, 2013 (11):2-6.]
[7]朱凤凯,张凤荣,李灿,等.1993-2008年中国土地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度及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5):647-656. [ZHU Fengkai, ZHANG Fengrong, LI Can, et al. Coordinati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demographic urbanization in China during 1993-2008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 33(5):647-656.]
[8]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53-58. [CHEN Fenggui, ZHANG Hongou, WU Qitao, et al. A study on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J]. Human geography, 2010(5):53-58.]
[9]杨忍,刘彦随,龙花楼.中国环渤海地区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协同演化特征[J].地理研究,2015,34(3): 475-486. [YANG Ren, LIU Yansui, LONG Hualou. The study on non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landindustry: case study of the Bohai Rim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3):475-486.]
[10]潘爱民,刘友金.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5):63-68. [FAN Aimin, LIU Youjin. The degree of imbalance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f Xiangjiang River Basin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5):63-68.]
[11]郭施宏,王富喜,高明.山东半岛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3):72-78. [GUO Shihong, WANG Fuxi, GAO Ming. spatialtemporal coupled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eninsul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3):72-78.]
[12]刘欢,邓宏兵,李小帆.长江经济带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5):160-166. [LIU Huan, DENG Hongbing, LI Xiaofan.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 26(5):160-166.]
[13]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等.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31-36. [LI Qiuying, FANG Chuanglin, WANG Shaojian, et al. Study on coordinatio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space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Shandong Province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4(1):31-36.]
[14]林爱文,樊星.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6):14-18. [LIN Aiwen, FAN Xing. Study on coordinate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Hubei Province [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5, 34(6):14-18.]
[15]范辉,刘卫东,吴泽斌,等.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关系评价[J].经济地理,2014,34(12):21-28. [FAN Hui, LIU Weidong, WU Zebin, et al.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4, 34(12):21-28.]
[16]李小敏,陈多长.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原因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4,30(12):105-110. [LI Xiaomin, CHEN Duozhang. An analysis on the reason of Chinas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disorders [J]. Reformation & strategy, 2014, 30(12):105-110.]
[17]李子联.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之谜[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1):94-101. [LI Zilian. A study on the cause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agiug behind land urbaniza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 23(11):94-101.]
[18]郭付友,李诚固,陈才,等.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J].经济地理,2015,35(9):49-56. [GUO Fuyou, LI Chenggu, CHEN Cai, et al. Spatialtempor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Northeast China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9):49-56.]
[19]段进军.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8,15(4):154-158. [DUAN Jinjun. Review on process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08, 15(4):151-158.]
[20]陈明星.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科学问题[J].地理研究,2015,34(4):614-630. [CHEN Mingxing. Research progress and scientific issues in the field of urbanizatio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4):614-630.]
[21]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70(2):179-185. [LU Dadao, CHEN Mingxing. Several viewpoints on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the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ning (2014-2020)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70(2):179-185.]
[22]姚士谋,陆大道,陈振光,等.顺应我国国情条件的城镇化问题的严峻思考[J].经济地理,2012,32(5):1-6. [YAO Shimou, LU Dadao, CHEN Zhenguang, et al. Thinking on the urbanization of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32(5):1-6.]
[2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R].新华社,2014-03-16.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National new urbanization plan (2014-2020) [R]. Xinhua News Agency, 2014-03-16.]
[24]刘继生,陈彦光.山东省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特征探讨[J].地理科学,2005,25(2):135-141. [LIU Jisheng, CHEN Yanguang. An allometric analysis of the Shandong urban system using ideas from fractal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25(2):135-141.]
[25]陈彦光,张莉.信阳城市人口-城区用地异速生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8):1058-1067. [CHEN Yanguang, ZHANG Li. An allometric analysis of the scaling relations between population and urban area of Xinyang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4,33(8):1058-1067.]
[26]陈彦光.城市人口-城区面积异速生长模型的理论基础、推广形式及其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375-380. [CHEN Yanguang. The allometric model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ea and population of urban systems: underlying rationale, generalized equa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es [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2, 36(3):375-380.]
[27]陈彦光,余斌.异速生长定律与城市郊区化的分维刻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3):370-373. [CHEN Yanguang, YU Guang. The law of allometric growth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everal suburbanization models [J].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4, 38(3):370-373.]
[28]NORDBECK S.Urban allometric growth.geografiska annaler[J]. Human geography( series B), 1971, 53(1):54-67.
[29]LEE Y. An allometric analysis of the US urban system: 1960-1980[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89,21:463-476.
[30]陈彦光,许秋红.区域城市人口-面积异速生长关系的分形几何模型 [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2(2):78-83. [CHEN Yanguang, XU Qiuhong. Studies on the fractal geometric model of allometric growth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ea and population of urban systems [J]. Journal of Xinyang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1999, 12(2):78-83.]
[31]BATTY M, Longley P A. Fractal cities: a geometry of form and function[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4.
[32]常静,李雪铭.修正后的城市系统异速生长方程实证研究——以大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4,24(4):406-412. [CHANG Jing, LI Xueming. Modification of urban allometric growth and CobbDouglas function: a case of Dalian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24(4):406-412.]
[33]刘继生,陈彦光.长春地区城镇体系时空关联的异速生长分析:1949-1988[J].人文地理,2000,15(3):6-12. [LIU Jisheng, CHEN Yanguang. An all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hangchun system of towns: 1949-1988 [J]. Human geography, 2000, 15(3):6-12.]
[3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2014. [Ministry of Housing an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city construction statistical yearook [M]. Beijing: China Planning Press, 2001-2004.]
[35]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4.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ina city statistial yearbook(2002-2014).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2-2014.]
[36]李晓林,李强,任仕伟.交通用地的高效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7-133. [LI Xiaolin, LI Qiang, REN Shiwei. Effective land use for transportation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7 (2):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