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导师”挑战学术潜规则,不让学生署名就撤稿
2016-09-18
时事引读>>
2016年6月,复旦大学“70后”海归副教授郑磊“火”了。他与研究生合写的一篇论文,被国内一家核心期刊约稿,但不料在最后发表前,对方突然提出硕士生不能联合署名,只能保留导师自己的名字。沟通未果后,郑磊果断做出了“不让学生署名,我就只能撤稿”的决定。这一决定让郑磊老师的朋友圈收获了“个人有史以来最多的‘点赞”。学生们纷纷为他留言,“支持郑老师的决定”“心生温暖,敬佩维护学生利益的导师”,一些教师也发声称“道德先于文章,做得对!”
素材聚焦 师德传承
郑磊说,在这篇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不是帮忙搜集整理资料那么简单,而是紧密合作的关系。“学生致力于研究,应该被鼓励,学生时期能成功发表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对激励其学术发展,培养学术自信都意义深远。”郑磊透露,自己留学期间,分别以独立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多次发表期刊论文和国际会议论文,而其背后,是导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扶持。出于尊重和感谢,郑磊想把导师名字也加上,却遭到导师的拒绝:“这是你的成果,我不能沾你的光,以后你也要这样对待你的学生。”郑磊表示,这些师生合作的美好记忆,形成了自己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理解。
素材链接 国家A类核心期刊投稿要求
国家A类核心期刊,只接受博士生或副教授以上学历、职称的作者投稿,这在国内学术界是惯例,所以,学生不能署名是国内论文发表环节中的普遍问题。对此郑磊教授表示:“这种‘唯出身论和论资排辈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会遏制年轻学者、学生的学术创新热情。”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师德”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一个副教授能得到国家A类核心期刊约稿,本身就是难得的机会,按其要求不署研究生名字,符合相关规定,也会获得学生的理解。但郑磊教授偏要“任性”说“不”,认为这是对学生成果的不尊重。面对学生,必须要问心无愧;面对学术,必须要坚持原则。这是郑磊获得“赞扬声”一片的主因,其被赞“中国好导师”名副其实。
其他适用话题 尊重;高尚人格;学术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