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到诗词的芳香
2016-09-18陈宝金
陈宝金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界文化宝库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古诗词是影响了炎黄子孙几千年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依旧能够嗅到她的芳香。
她的芳香,在于那氤氲着的隽永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鲜明色彩,绘成了一幅唯美画卷。“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特写回望,塑造了一个雕像。“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描摹声音,奏响了一曲春声。意境里不仅有画,有歌,更有对话、有故事。崔颢的《长干曲》这样写道:“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虽简单,但一个热情的年轻女子的形象跃然纸上,一段邂逅的故事引人遐想。有人说:“念诗,即使不懂说的是啥,就是觉得好有味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她的芳香,在于意境的味道,这味道给我们美的想象。
她的芳香,还在于那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认识到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不挠的意志;从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体会到开阔的胸襟、高远的志向。悲伤孤独时,苏东坡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安慰我们;虚度光阴时,岳武穆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导我们……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之说,让人们学习《诗三百》所蕴含的“温柔敦厚”。“诗教”,以诗启蒙,把一种珍贵的思想融在潜移默化之中,根植到孩子们的心里。
她的芳香,还在于那脉脉的应景浸染。在幼儿园午饭前,孩子们齐声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喜庆的年三十,我们会吟起“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清明祭祖时,我们会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八月十五之夜,望着皎洁的月亮,我们禁不住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在外地过节,思念亲人,我们会忍不住脱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宗白华说:“在生活中并不一定人人都要做诗人,但人人心中的诗意却是不可少的。”因为心里有了诗意,必将对生活心存热爱。生活里有了诗意,必将给心灵以慰藉、以温暖、以养分、以力量。
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说:“优秀的诗词像种子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们破土而出后和芳香的空气融合,长久地弥漫大地。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咀嚼、体会、感悟,心驰神往,仍然能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之中,嗅到它们散发出来的芳香。”
年轻的朋友,你嗅到诗词的芳香了吗?其实她就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传承她吧,这样你就能嗅到你血液里的芳香,这样你就能嗅到你生命里的芳香。
点评
以传承千年的古诗词为切入点来彰显中华文化,切合主旨,角度具体;全文诗文相生,文采斐然。文题运用“通感”,“嗅”字见情,“香”字见境;各段以整句提携,引领文章,脉络清晰;主体段落从诗词的美感熏陶,到诗词的思想教化,再到诗词的心灵诗化,层层深入,形神兼备。结尾更以诗词的芳香 “在炎黄子孙的血液”来再次升华,突出表现了诗词与中华文化无法割裂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