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2016-09-18杨剑钊李晓娣
杨剑钊,李晓娣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0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杨剑钊,李晓娣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01)
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力量,引入生态学概念,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学界的共识。在创新生态系统中,降低创新风险、合理调配资源、加强企业协作、合理分配利益与环境协调一致等都需要合理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应由协同共生机制、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环境匹配机制共同组成。各种机制应对创新生态系统内不同企业间关系,解决产业内部竞争、协作、共享等问题,以及协调产业与外部关系。一整套的运行机制能够保证高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顺利运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高新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更是当今国家及区域竞争力的直接体现。知识密集、 附加值高的特点决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已发展成为国家或者区域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的标志。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创新风险高、竞争压力大和受地域影响明显等困难。通过引入生态学系统,使得各类创新主体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合理定位,即确定适合生态位;寻找伙伴,协作共赢,即确定恰当生态宽度;紧密结合地域发展特点,即适应生态环境,可以视作形成一套完备的高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系统的主体,既是承接系统形成后的集中表现,又是系统演化的基础,是系统的关键部分。如何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持续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
高新技术一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其动态发展的特性,一直以来并没有完全严格的定义。在我国,通常指立足于综合科学研究基础之上,创新开发成果处于科技发展前沿,可以填补本国或者本地区技术空白的技术及专利。而高新技术产业则通常是指那些以高新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并将其转化成为产品及服务的企业集合。高新技术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在研发阶段难度大、周期长、不易突破。一旦开发成功并形成转化,就将取得远高于一般传统产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内部各行各类企业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之中,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共生、竞争、进化等特征。这需要一整套创新解决方案来优化分布、合理配置资源,即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20世纪初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以来,“创新”一词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并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创新的范式也在不断地转变,已由最初的线性创新模式(创新范式1.0),到创新体系(系统)(创新范式2.0),再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范式3.0),现在已发展到“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将生态学概念运用到创新活动中来,结合各项生产条件及生产要素,在各个创新主体之间流动的资金、信息、人才和产出的产品及服务形成的各种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竞争异化等创新体系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两者具有相似的特征。创新生态系统兴起与发展正在对创新的理论研究、创新模式的演进、创新型国家(区域)建设等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新趋势,把握创新发展新范式,实现国家、区域、产业等创新的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张运生(2010)认为,技术创新使得高新技术企业从单个竞争变成了产业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创新生态系统之争”。[1]罗国锋、林笑宜(2015)提出由于对地理位置的依赖性,所以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2]张利飞(2009)在运行机制方面分析出基于平台的开放机制、技术标准推广机制、企业生态位决策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内容。[3]本文在借鉴吸取以上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受所处区域环境影响,以科研、金融、政府等机构作为创新驱动力,高新技术核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与其他创新企业结成网状结构运行状态,最终产出满足市场与客户的创新解决方案的完整创新生态系统。并着重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机制做更深一步的研究,结合区域运行环境,在协同、风险、利益等方面做出归纳和阐述。
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功能特点
1.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自然力量调节维持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中主要存在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在区域高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也存在同样对应的分布。如图1所示: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策导向充当生产者角色,是产生创新的原动力与能量。高新技术核心企业和其他创新企业承担转化任务,相当于消费者。最终由市场和用户将转化的成果消化,即分解者。此外,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创新生态系统同样会受到创新环境的影响。因此可将高新技术产业视作一套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图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图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发表的《创新生态中的大学与私人部门研究伙伴关系》的报告中,则进一步阐述道:“这个生态系统包括从学术界、产业界、基金会、科学和经济组织和各级政府的一系列的行动者”在广泛承认其非线性和相互作用的同时,最简洁地说,创新过程可以看作产生出新知识(教育和培训) 和技术(开发和商业化) 两者的过程,这是从基础发现的研究运动到市场的过程。在这个模型中,主要是由联邦政府和私人基金会所资助的基础科学的结果被转译成为应用科学和基础技术,此时的研究相应地是由种种的公共和私人实体所资助,而随着科学和技术走向成熟,风险资本也往往提供了额外的资助。如果研究的结果是成功的、适合于市场的,它们就变成了驱动经济的商业的(或公共受益的)过程和产品。[4]因此可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分成三个部分。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机构通过提供技术、资本、财政、税收等扶持政策的支持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动力。在系统运行部分,高新技术核心企业与其他各类企业交织结成多种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是系统运行的关键所在。最终创新生态系统产生的成果以产品、技术等创新解决方案的形式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如图1所示。
2.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特点
(1)整体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产业并非单个企业的累加,而是协调一致的整体。创新生态系统理顺了产业内部各企业间关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企业间联系与交流、促进高新技术和信息的流动,发挥整体效力,实现了“1+1>2”的效果。作为整体,更加注重统一性,抵御风险能力加强。(2)快速性。创新生态系统注重企业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因此对市场敏感度增加,可以快速反馈市场需求,调整创新方向。同时,不适应市场的企业会自动被淘汰出局,由新的企业顶替,新陈代谢速度加快,提升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活力。(3)开放性。如同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若处于外界条件不变的状态,则系统内就不会出现有序的“流”(比如,物质流、信息流、知识流等),此时增熵最大,系统处于高度随机或混沌状态,因此,开放是系统保持有序的前提。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开放的系统,在内部不断交换信息和技术的同时,与外界的联系也更多,不断与环境进行资本、人才的流动。通过这种交流对所在区域产生影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发展。(4)生态性。创新生态系统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组成,也符合生态学规律。当自然生态系统内某一物种大量繁殖或大量减少时,会造成食物链变化,引起生态系统危机。在创新系统中也会存在这一现象,创新生态系统中也会根据规律调节企业数量与规模,保证高新技术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构建分析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完整、合理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结合生态学理论,要明确和优化企业生态位。在确定高新技术企业间权责利基础上,既要加强企业间横向、纵向之间联系,还要能够识别、抵御风险,又要合理分配资源与利润,更要保证与环境协调发展。基于以上要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应由协同共生机制、风险识别与防范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环境匹配机制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图
1.协同共生机制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组成产业的上下游各个企业是单独个体,各企业之间处于产业链的不同位置,生态位亦不同,各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获得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冲突,这表现为各企业之间并非都具有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当有新的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出现时,由于企业规模、行业、掌握技术及信息的不同,处于弱势的企业会迅速依附于高新技术核心企业周围,与核心企业建立联系并从中实现利益共享,形成协作创新联盟,即对应生态学中共生。尽管联盟内部成员追求的目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这种共生协同机制可以使各企业之间在协作的基础上,弥补自身发展尤其是实现自身技术创新中的不足,从而实现企业间互补,有效降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提升技术创新成功率和收益率,同时提高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5]由此可见,共生协同机制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是指信息作为能量流在企业间流动,使得不同企业所获得的信息实现共享,提高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动量。这种流动可以是单向,也可是双向。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可分为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主要是指为创新生态系统内各企业所掌握的市场信息,而内部信息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新技术创新关联信息。内部信息往往单向流动,而外部信息通常是双向流动。信息共享机制使企业能了解更多关于系统内其他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信息,提高成员企业的决策准确性。同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之间隐瞒专利信息的可能性,减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增加企业间信任程度,加快再次技术创新的发生,推动产业进步。
(2)技术壁垒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非零门槛,要达到一定的准入制度才可加入创新系统。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双赢”和“多赢”格局的实现需要各个企业展开合作,从整体利益最大化中获得自身收益的增加。创新生态系统内技术信息实现共享,对系统外企业则产生排他作用,这使得系统外企业都想加入创新生态系统获得其他企业共享的信息而不贡献自身掌握的信息。而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壁垒机制则要求进入创新系统的企业达到必要的技术标准或者持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技术壁垒机制的存在有效地降低了创新生态系统内的“搭便车”行为,提高了系统内的信息共享水平,可以有效保持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优势及创新动力,减少核心技术溢出效应,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共生环境。
(3)动态选择机制。动态选择机制是指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形成共生关系的企业之间并非随意达成,而是要满足一系列选择条件。企业所掌握的创新资源,如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创新工艺等是入门的基本门槛,有效过滤掉低技术水平企业,才能保证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水平。同时企业的信誉度、声誉、规范性等条件也都要纳入该机制中,只有优质诚信的企业才会被选择成为合作伙伴,可以保证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员并非一成不变,在其中的任何企业都要保持发展性和诚信度,不可以一劳永逸,一旦无法跟上创新发展的步伐或者失掉企业信誉就会很快被创新生态系统淘汰,这体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选择性。
2.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企业要发生采购、研发、合作、竞争等多种企业行为。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在多角色中转换进程中,形成了多种依存关系,同时也会引发较多风险。要及时识别主要风险,会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造成何种影响,就需要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识别机制。与此同时,在建立风险识别基础上更要重视风险的防控工作。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就是保证产业能够及时预警风险并进行提前干预,防患于未然。
(1)风险识别。一是套取技术风险。在协同机制中,创新生态系统要求加入区域产业联盟中的企业要公开或部分公开核心技术,以换取联盟中地位。由于在创新生态系统建立之初,或在评审申请加入创新生态系统的企业时,核心企业很难甚至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企业的技术共享能力、未来共享技术的意愿等,很可能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即将一些素质较差、意图不轨的企业加入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这就存在部分企业使用过期的、低层次的技术作为敲门砖,加入创新生态系统中以套取高新技术核心企业的专利技术,转而进行山寨或盗版产品的生产,进而由合作伙伴转成竞争对手,对高新技术核心企业的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也会破坏产业发展的结构,打破创新生态系统平衡。二是恶意竞争风险。产业是一系列众多企业的集合体,在创新生态系统中,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身特点和特长占据一定的生态位。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以及旁侧企业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这必然导致多个企业之间抢占同一生态位的现象发生。处于同一生态位的企业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竞争行为。良性、合理的竞争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是有益的,可以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但是如果系统内各个企业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会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特别在同质性显著情况下,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排挤同行、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容易进行恶意竞争,如价格战、专利侵权等,处置不当会导致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下降和衰退,进而引起产业倒退的风险。三是信息外泄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在于能使系统成员间相互分享其隐秘性的专利、技术信息、商业秘密以及其他一些未公开的信息,从而使得成员之间做出正确决策,形成竞争优势。而这些信息尤其是核心技术专利信息等对企业本身属于高度机密,一旦泄露很可能带来致命的打击。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内成员之间不仅有合作也有竞争,这种隐秘性信息的共享又缺乏内部保护制度,因而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极高;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它与外界之间进行联系,并受其影响,这使得不断地有新的企业进入系统内,也会有系统内的企业退出系统。系统内企业间实现了信息共享,而当企业间存在利益冲突时,部分企业可能退出系统转而加入另一组织,并把获得的专利信息、商业秘密等带给另一组织,给原系统带来巨大损失。处于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间的结合更加紧密,信息交互更为频繁,尤其是处在同一平台的企业,共享信息也会带来重要信息外泄的风险。企业核心信息一旦泄露,则会丧失创新主导权以及市场占有率,也会影响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公平性。
此外,企业还会面临较多风险,但以上三种风险是最主要的,要及时识别,避免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2)风险防控。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仅要识别更要防范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联盟平台企业的技术合理评估,不可一概而论;及时设立行业规范,利用法律手段遏制不正当竞争;对企业信息存储以交互设备和渠道进行配套升级,保障信息安全。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点。
一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科学技术方面或文化艺术方面,对创造性的劳动所完成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和贡献量是企业进入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筹码。在系统内某些专利和技术可能会成为生产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此时,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企业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保护制度,通过收取专利技术使用费,或者通过与对方进行核心技术、商业秘密的交换来获取核心技术专利。此外,企业要具有知识产权意识,对拥有的创新资源积极申请知识产权。通过专利保护、商标保护、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同时政府机构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惩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积极性。二是创新分工协作机制。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中,高新技术企业不仅仅以产业链形式纵向结合,同时也加入了横向关系,形成了网状创新的格局。彼此交织更为紧密,分工也更加细致。系统内各创新主体之间通过创新分工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各主体所拥有的资源不是在各企业内部而是在系统内实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形成创新竞争力。这种分工与协作推动了技术、生产、市场精细化,可使企业差异化经营加强,促进良性竞争带来的技术创新,保护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演化。三是信息隔离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信息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安全也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将快速融入生产领域。”[6]信息流在产业内部高速流动,与技术流、资本流等共同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循环。要开辟一条独立、安全的信息通道,使得信息可以稳定高效交换。既保证信息的时效,又保证企业可以安心的分享信息。这种信息隔离机制保证了创新系统内部联系的紧密性。
这几种机制必须齐抓共举,缺一不可,同时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完善提升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以便应对伴随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带来新的风险。
3.利益分配机制
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企业因拥有的专利技术“质”和“量”的不同、市场规模的大小、基础生产能力的强弱、客户关系控制能力的强弱等方面的差异,其地位也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企业由于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规模、生产能力和客户关系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通常被认定或定位于行业领导者。因此,高新技术核心企业不仅仅要关注自身业绩增长,还要协助合作伙伴获得利益来保证产业可持续增长。而处于利益支配地位的高新技术核心企业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其他企业的利益,不恰当的利益分配格局将导致系统无法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合理分配利益就需要建立一套恰当的利益分配机制来保障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平稳、持续运行。
(1)统一协调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行需要系统内各成员的统一协调。建立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突破个体创新的不足,实现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即实现整体创新收益的最大化。为避免系统内各主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就需要利用统一协调机制实现各主体的协同创新水平。在企业生态位区分明显时,高新技术核心企业可利用其领导地位,将利益目标分解,协调产业内各类企业共同商讨利益分配原则,统一执行。采用该机制,在权利分明的基础上,各企业间协作加强、互信程度增加,产业发展规划清晰明朗。
(2)自协调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自协调机制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各企业对系统外界环境的自适应,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企业对系统内其他企业的行动而采取的自适应调整措施。在企业生态位区分不明显时,各级各类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谋求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中利益地位。高新技术核心企业可采用收取专利使用费、接入许可费等方式获取利润。其他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及对高新技术依赖程度或承担风险大小决定利润水平。由创新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
4.环境匹配机制
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制约条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更是与运行环境密不可分。建立起高新技术产业与所在区域的运行环境协调一致的环境适应机制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环境匹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环境引导机制。政策环境引导机制是指通过所在区域政府制定包含金融、税收、服务等一系列配套高新技术产业的地方性政策、条例、法规。以此明确政府导向,帮助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找到适应本地需求的创新方向,避免盲目性投入。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利用好服务政策,寻找协同企业,提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计划,降低创新风险和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收益。
(2)人文环境营造机制。人文环境是指所在区域人群的行为方式、审美观念、风俗习惯、价值观等行为习惯的总和。营造良好人文环境会在内外两方面作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在内部,建立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需要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企业内部团结、目标明确可以加速创新活动的开展。在外部,营造人文环境可以培养用户消费习惯,挖掘新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3)基础设施环境完善机制。基础设施环境是指所在区域的资源、气候、高等院校、土地供给等直接影响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条件。基础设施环境决定了所在区域资源供给、人才的流动、进一步还会影响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规模和空间。完善基础设施环境可以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提供能源、人才、技术等保证,又为产业进一步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未来和方向,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政府与企业协同合作,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促进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同时还要依靠法律法规实时监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协作的开展,进而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保持持续创新动力,最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许可定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9):140-147,172.
[2]罗国锋,林笑宜. 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J].学术交流,2015,(8):119-124.
[3]张利飞.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1.
[4]PCAST.University—Private Sector Research Partner-ship in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R].Nov.2008.15.
[5]李煜华,武晓锋,胡瑶瑛. 共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47-50.
[6]刘春荣.技术变革视域下的国外劳动关系研究述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4.
〔责任编辑:刘阳〕
2016-04-16
2013 年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知识互补的创意产业集群衍生机理和路径研究”(13BJY074);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演化及运行机制研究” (15JYE03);2016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基于知识流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衍生机制及模式研究”(2016D030)
杨剑钊(1982-),男,吉林延边人,博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处讲师,从事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研究;李晓娣(1975-)女,黑龙江克山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创新管理研究。
F062.9
A
1000-8284(2016)08-01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