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2016-09-18

祖国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医药中药

记者/杨 晨

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记者/杨晨

习近平主席曾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5年12月22日,习主席在给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中的灿烂瑰宝,在促进现代社会医疗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功不可没。

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说:“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应该更好发挥作用。”

中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向好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重视弘扬民族文化,高度评价中医药学在保护人民健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把“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列入了国家宪法。建国以来,国务院指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最近五年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五年,是规划目标实现最好、服务能力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五年。中医药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整体发展新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明显提升。截至2015年以前,全国共有中医类医院(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院)3732所,中医类医院床位75.5万张,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39.8万人,2014年中医类医院总诊疗人次5.31亿。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目前,中药工业年总产值超过了73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1/3,进出口额达到46.3亿美元。研制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5个中药大品种年销售额均在30亿元以上。

通过组织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我国中医药主管部门还在全国31个省份建设了由28个省级技术服务中心、65个县级监测站组成的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和技术服务体系,对中药资源、中药市场进行评估。通过动态监测,提供信息服务,进行明确生产区划,并希望能够回答如下问题,即在哪里能够买到好的中草药种子,种植中草药有哪些相应的技术,告诉药农哪些厂家需要药农所种的中药材,生产的中药可以卖给谁等。

为保障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首部《中医药法》即将颁布。此次国家立法不同于以往的中医药条例,将更加系统、深刻、完善地回答中医药发展一直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中医药怎样解决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怎么更好地融入经济产业链,民族医药怎样兼容并蓄、更好得到体现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即将面世的《中医药法》会给整个中药行业带来利好,中药现代化和中药国际化或将迎来与以往不一样的发展。支持发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将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同时制定医保支付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基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

中医药事业的前景

今年早些时候,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对未来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放大医改惠民效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防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巩固。

切实提高中医服务社会能力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加强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科研实力强的省级或地市级中医医院能力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协调机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将民族医药发展纳入民族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研究制定促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等等。

中医疗效将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中华民族也不例外,数千年来,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健康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在“非典”疫情肆虐的几个月时间里,中医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其强大的一面。在“非典”重灾区广州,中医药大学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的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天,平均住院天数8.86天(不计自动出院者)。

对于一些被西医判定为不治之症的病症,就向中医求治,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治疗的惯例。“中医治未病”,针灸的快速止痛,耳穴既可快速急救又能调理慢性病的技术,令世人瞩目;民间的接骨技术、烧伤技术倍受青睐;现在全世界都把攻克癌与艾滋病及各种慢性病的治愈希望寄托在中国的中医身上。

钱学森从复杂性科学出发曾经谈到:“中医理论又恰恰与系统科学完全融合在一起……中医的看法又跟现代科学中最先进、最尖端的系统科学的看法是一致的。”

具有几千年来的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是医疗实践中一门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是一门人本医学。中医以不伤害人体为本,不随便、任意地打开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望、闻、问、切四诊,充分尊重人,不损伤人体,不给病人造成特殊的压力;中医各种治疗以给人的损伤和刺激最小为基本原则。中医治病所选用的药物均来自天然药物。从现代研究的认识来看,天然药物是对人体的损伤和毒副作用最小、最少的药物;针灸推拿也是对人体刺激和伤害最小、最轻的治疗手段。因此,中医药诊疗技术所具有的科学及文化价值在当今仍有着特殊的意义。

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与困惑

1.国家队与民间队都面临尴尬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国立中医医院医师的医术大多来自于祖传或师传,并非出自正规医科大学。随着年事增长这批中医工作者悉数退出工作舞台。据悉,如今健在的八十岁以上的著名老中医,全国还有数十人,能够还为病人贡献余热的已经寥寥无几。继之在中医院执业的医师们大多是来自高等学府、中医大学。与传统的中医师相比,这些从院校走出来的中医师虽为理论科班出身,但在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临床经验上无法与老中医师相比;在医院普遍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况下,许多医生争相开大方,用贵药,病治不好也治不坏;还有的医生的确掌握了很多非常好的治疗手法,但由于国家行政及法律对中药及方法的限制,这些治疗方法被认作是“野路子”,担心惹是非,这些医生只好“不求无功,但求无过”。

民间中医多为没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或中医药爱好者。他们大多数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或是祖传或是自研,在某些方面确有特殊的技术,但得不到国家政策支持。他们没有执照,不敢大张旗鼓地行医,但由于能看好病,因此常有十里八乡的人上门求医,有的民间医生名声远扬,其患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民间中医还普遍具有两个特点十分迎合百姓心理,一是疗效快,二是省钱。几元、几十元甚至有些病不用花钱给个单方也就治好了。有些大医院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病人,在他们那里却能获得新生的案例可以说不胜枚举。中医起源于民间,民间中医是中医的根。可近年来,民间中医却得不到支持,有很多民间中医虽满腔热情,又有技术,但由于没有各方支持也就放弃了行医。为此,民间医药秘方及民间医学技术流失非常严重。

外国人参观中药房

2.问题的症结何在

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指出:“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多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少。该报告中的一项统计表明,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病人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用占6.57%,中草药仅占l.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

上述问题现象产生时来已久,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面貌,不少中医药界的有识之士经常奔走呼吁,其中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任局长,中医泰斗吕炳奎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它曾写信谈到:“五千年来,中国中医药学一直以带徒弟或父传子的教育方式传承至今,并且历代都是名医辈出。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医药行政部门忽视并排斥中医药学师带徒、父传子的教育形式,并否定师带徒的学术地位(指民间自由选择徒弟的方式),中国医药学的教育形同虚设,已被西医化,而对学徒出身的中医师,大多基本上已被排斥出临床第一线。现行的《执业医师法》明确规定,没有四年以上的医学院学历者,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而现今中医药学界则是已被西医化了的……我们这些老中医药师们还活着,如果再不抗争,中医药学将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或在我们百年之后被彻底消灭,我们将对不起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

中医前辈留下了中医治病的“五把手”——丸、散、膏、丹、汤。目前,我国法律不支持自制丸、散、膏、丹,只允许开汤药处方,再用其它的就是“非法制剂”。古人认为:药有特性,犹如造房,取材不一,各有所长,也就是说,有的适合做丸,有的适合做膏,有的适合研面冲服……这样既方便病人又节省药源,特别是中药的炮制,医生是根据病情的需要而炮制的,取消这四种疗法就等于去掉了中医的左膀右臂一样。

现今的中青年中医中多数已不大会运用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借助西医仪器才能诊疾断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仪器设备,西药进出医院的价差大、仪器检测化验费贵,医院盈利靠它,医生创收靠它,医院上等级也靠它。中医药一大特点就是简便廉验,若靠它收费,则远不如西医盈利快,医生也只有受穷。

中医西医本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各自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不能混为一谈。但中医的诊病、治病与验效,中药新药的开发、评审与推广,却长期采用西医标准来判定。贬低甚至根本就不承认中医临床“实践标准”,非要经西医认可中医的疗效和科研成果才算,这在中国医学界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

“洋中医”正在为患者进行中医治疗

3.中医药人才、资源可能大量流失海外

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西方国家虽然出于对东方文明的强烈忌惮,但中华灿烂文化时常令西方世界羡慕不已。一些国家一面打压中医,贬低中医的功效,但另一方面又与中国争夺中医资源,如日本多年来处心积虑盗取我国中医药瑰宝,恶意抢注中国数百个古方专利。另一方面这些国家还大肆争夺中国本来就很稀缺的中医药人才,用金钱和政策吸引中医药人才去国外开诊所、从业。

美国现已有“中医针灸师执照”和“中药师执照”。据“美国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委员会(NCCAOM)”的统计,现在全美有41个州允许执照针灸师开业,并高薪聘请我国的中医从业人员到美国国家补充与另类医学中心把完整医药体系描述为涉及完整医药体系是与对抗疗法(常规)医学独立地或平行地演变的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在美国,经过300学时训练的美国西医,修读三年制美国针灸学校的毕业生,来自中国的中医院校毕业生,还有一些经过中医训练的中国西医医生都可以取得中医执照。目前,美国已有过万个中医诊所。同时,美国也对承认部分中药,只要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许可就可以进入美国市场销售,很多中药在美国都有销售。比如云南白药,藿香胶囊。另外在亚洲,尤其是东亚,中医之风盛行,日本、韩国、朝鲜以及中国的港澳台地区的不少人都以中医为第一医疗手段。

中医学在她的摇篮——中国遭遇诸多瓶颈和问题,在国外却意外地得到关注和较快的发展。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代表的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医药的神奇功效认知日深,因此,为了规避西药的毒副作用,他们大力倡导以中医药为基础的自然医学。由此,未来中国的中医药事业如何应对来自境外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把中医药的“根”留住,是国家和中医药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中医药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两会聚焦:中医药战“疫”收获何种启示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的“人事档案”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