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2016-09-15韩玉琪

人间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方鸿渐围城知识分子

韩玉琪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析《围城》的艺术特色

韩玉琪

(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本文主要分析了《围城》中的艺术特色,分别写出了小说的写作背景,人物文化背景,女性人物形象,语言的写作特色,比喻的运用,以及最后对于小说主题的具体分析。艺术特色是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而构成艺术特色就需要人物的细致描写与语言的合理运用相结合。本文首先对《围城》中的人物背景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引出后文的一系列深层分析。众所周知,《围城》的语言运用尤为独到,本文对于这一典型艺术特色在比喻讽刺等方面进行了浅析。最后本文作者希望文中观点可以与其他相似作品进行系统的探讨,从而达到更好的欣赏目的。

艺术特色;知识分子;讽刺;比喻;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写成于1946年,书中内容取材于1937年及以后若干年发生的事件,读起来好像真实事件,其实书中只有少数人物有现实原型,更多的是虚构。小说创作当时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民族意识逐渐苏醒,作者企图通过小说唤醒国人麻痹自私的利己主义。小说的主角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尤其是由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人。他们并没有组成当时社会先进的改革力量,并且游离于抗日战场和民族前途之外,虽有自诩的满腹才学,却只在一己私利的勾心斗角中施展;虽不乏意气用事的爱国情怀,却只能在旧社会残留的封建气息中艰难挣扎。他们的共同点是拥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以及相似的狭隘思想。当时社会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局面:一方面当时中西文化产生了首次的碰撞,五四新文化运动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面临瓦解,封建文化仍然在新局面中苦苦挣扎。在这批留学刚刚归国的青年人身上,封建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二者的相互冲击暴露无疑。

小说的一开始描写了①“红海早就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开篇的这一看似无心的环境描写,其实暗示出船上的中国留学生们已经慢慢驶离他们曾经寄居的外国,开始驶向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同时也是他们以后的思想归属:刚刚走出封建社会的新文化社会。②“但是太阳依然不依不饶地迟落早起,侵占大部分的夜”。这里面的“太阳”指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人已经离开外国,但是这些西方文化本质上仍然“侵占”中国留学生的头脑。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像海风一样,未等船到便已经袭来,这些留学生们明白,即使再舍不得外国的一切,但是时光已过,终究会回到中国的故土,新一天的开始表明他们真实的离故土越来越近了。小说的开篇看似是普通的场景描写,其实有更深层次的意味,不只是精巧的文笔展示,透露出的是关于小说的深层主题,即当时知识分子在中国艰难的文化处境。小说的开头是对船上时光的描写,一方面是客观的写出了船这一当时的交通工具,在那个时期是中西方交流沟通必要的载体,另一方面同时表明船象征着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只能与自身交流联系,除此之外便是无边的海洋。船上的人物也生活在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组成了自己的小世界,暂时脱离了外面大世界的动荡局面,形成相对安稳的局面。这暗示出船上归国的人并不全是怀揣热血盼望回到祖国的,反而是有意逃避面对现实,内心中或多或少希望船可以在海面上更久,靠岸的时间延迟才好。与此同时,下文出现的“合中国旧历的三伏”表明作者其实已经暗自表明了小说人物的定位倾向,表明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已经是过去式,中国的新文化才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将来时。以及后文中出现的船上活动(打麻将)更是表明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势力。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新文化与封建的凝结,都越来越凸显了。更何况,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非同寻常的变革,这个特殊的年份决定了将会对人民产生的深刻影响,这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和全新的社会变革之间不可避免的战争,没有人能躲避隐藏,尤其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们注定要接受这一历史的变革。

开篇的前半段除了暗示主题之外,实际上还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对人物以后的心理发展进行的一次有意的铺垫。此手法并不能完全展示人物的内心状态,但一定程度上给读者留下一种纠缠,复杂的感性认识。比如说开篇对方鸿渐在船上种种表现的描写,都为以后方鸿渐的生活工作等发展情况有所铺垫,我们其实可以根据人物的言行举止,部分的推断出人物的某些性格,方便更好的解读后文。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假使读者并没有明白作者其中的深层意味,也可以在后文中逐渐明白其中的深意。

关于文章中人物文化背景的引出,作者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对于男主人公方鸿渐的文化背景作者采取的是直接说明,首先便交代了方鸿渐在国外留学的一系列经历,以及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他为了应付家里的盘问花钱买了假文凭。其次在用词风格上,并不是一味的枯燥叙述,而是采用一种更加幽默讽刺的手法为读者展现了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身上那种略带虚伪的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交织的混杂状态。正如主人公方鸿渐归国后,一方面想尽可能表现出受到的有限的西方教育,另一方面他总是不自觉的表露出来曾经受过旧时教育的痕迹,这种纠结的表现,并没有为他增添才华的美意,反而使他处于一种很尴尬的穷酸知识分子的局面。另外小说中对于知识分子有着特别的描写与精细的划分。第一类知识分子是以方鸿渐这类苦苦挣扎在新文化社会和人生夹缝中的“寻梦人”为代表。他一方面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得到机遇有所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总是给他种种的挫折与打击,让他在一次次充满希望的时候,又感到人生的绝望。他的遭遇让人心生怜悯,同时他那种懦弱,软弱无能的性格又让人对他感到失望。第二类人以李梅亭、韩学愈为典型代表,他们本身并没有真才实学,却总是装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凭借油腔滑调,为自己在社会中谋取一席之地。他们是知识分子中的卑鄙无耻的“变形人”。第三类人是知识分子中故作高雅、于社会毫无裨益的“多余人”形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苏文纨。这是一个富有心机的富家女形象,她并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文学上也毫无文采可言,却凭借着忸怩做作吸引了一批爱慕者。明明没有真才实学,写出的文章和诗令人看了作呕,却仍然矫揉造作的卖弄文字,得到别人虚伪的认可后,露出的正是一种惺惺作态的丑陋面貌。从客观方面来看, 方鸿渐他们这些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由社会造成的。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国革命已经由思想革命转变到政治革命,但是那些偏向思考而逃避行动的知识分子身上的少数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反的是混乱不堪、处于复杂局面的社会氛围禁锢了他们的行动,遏制了他们的思想。总体来看,《围城》是通过方鸿渐这一代表人物揭示了知识分子阶层可悲的堕落,进而彻底否定了这个阶层所依赖的令人绝望的腐朽社会。

小说中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使人印象深刻。描写唐晓芙时写到④“妩媚端庄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有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伪造的好脸色,新鲜的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得嘴馋,仿佛是好水果”。读过这种描写,让人仿佛看见一个生动可爱的女孩子站在眼前,让人惊叹她的水灵与单纯。不光迷住了读者也迷住了主人公方鸿渐,为后文方鸿渐一步一步走入婚姻的围城作了前期铺垫。文中匆匆出现的鲍小姐、苏小姐与范小姐都是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但是她们彼此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与个人见识都不相同,前二人都是留学归国的美女,见识丰富;而范小姐则是一个偏僻学校的普通指导员,见识浅薄,为人肤浅。作者准确的抓住了她们几人各自的特征,描绘的惟妙惟肖,生动形象。这些描写足以显示出作者对于人物的真切把握。

《围城》的语言特色在全文整体的艺术特色中处于重要地位。钱钟书在《围城》中幽默辛辣的笔调得到读者的大加赞颂,这也是《围城》能够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主要原因。首先值得分析的是小说中的漫画式的挖苦笔法,作者并没有直接明了的描绘出每一个人的肖像特征,反而采取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根据不同的性格进行不同的描写。例如对李梅亭出场时的描写;其次作者善于抓住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探索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讽刺对象灵魂深处的丑恶。书中的前半部分提到过一次知识分子的聚会,董斜川、褚慎明、赵辛楣、以及苏文纨和方鸿渐等人组成了聚会阵容,作者紧紧的抓住了聚会中的种种行为活动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辛辣的讽刺,勾画了一种格外的做作虚伪的违心场面。揭露出知识分子那种表面的光鲜和光环之下,一颗颗庸俗卑鄙的心。通过知识分子之间的心理战争,使读者猛然的领悟其中的荒谬,显示出了钱钟书幽默讽刺笔法的绝妙高超之处。另外整部小说的讽刺笔法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有很大相似,都是通过辛辣尖锐的讽刺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因此《围城》被很多人称为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除了极为犀利的讽刺笔法外,比喻的运用是《围城》中的另一大亮点。体现出极为鲜明的艺术手法。首先开篇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⑤‘佛纸浸了油 ,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退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样的夜景能让人轻松的联想到夜里天气的苦闷,这种将自然里的景物形象化、具体化,更加能够表达清楚感情,更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在描写方鸿渐与鲍小姐短暂的爱情时写到⑥‘从此他们两人的交情像热带植物一样飞快地生长’。作者以植物为喻体,形象的写出了他们感情发展之迅速。当方鸿渐感慨文凭的作用时⑦‘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仿佛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个描写以传说故事为喻体,真实的反映出方鸿渐当时那种复杂痛苦的心理感受。

关于“围城”的喻义到底指的是什么,众多读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⑧喻指爱情?喻指婚姻?喻指事业?或者说是,比喻人生万事?人生万事为何如同一座围城呢?一部分人说《围城》的典型象征意向指婚姻,书中几次提到过一句话⑨‘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里面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这句话也被众多读者广为传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对于“围城”的理解,说婚姻也好,说爱情也好,终究都是生活中难以逃离的城。我认为作者所喻的是人的一种生存困境,人类总是充满欲望与理性,因此在一座又一座的围城中徘徊。人类是懦弱的,却又总是在现实中苦苦挣扎,失败了重头来过,由此循环往复,注定了人永远摆脱不了被围城困住的命运。在小说中,围城这个意象出现在主人公方鸿渐的不同人生阶段。整部作品描写方鸿渐留洋回国、寻找职业、追求爱情、建立家庭,但是他的求学,他的爱情,他的工作以及他的婚姻无一逃离生活的围城。方鸿渐在关于“围城”的议论里却不屑一顾,只是装作不知道,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让他在以后的坎坷生活和感情挫折中来证明“围城”这一真实的情景。难道方鸿渐是傻瓜么?对于围困他的城堡毫无意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早已意识到自己被一座又一座的城堡所围困,起初他试图反抗挣扎逃出围城,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他终于认识到自己无力逃脱这冰冷的城堡,从开始的充满希望,过渡到绝望,甚至于最后的麻木这一可悲的局面,作者通过对这一系列深刻的描写,把主题上升到更深刻的“围城意识”。这看似荒诞的围城理论却是方鸿渐这一“过来人”痛彻心扉的领悟。

尽管小说展示的是当时社会人的生存困境,读起来却并不使人感到难过沉重,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幽默讽刺的笔法。⑩钱钟书认为:“真正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一个真正喜欢《围城》的读者是可以带着笑容去读的。这是因为钱钟书的笔法是轻松的,不论快乐悲哀都是以轻松的手法写出的,并不会使人感到一丝的沉重。《围城》体现的这种深刻的绝望感,是贯穿于小说始终的,贯穿于小说的每一个部分。同时也写出了人性本身的孤立意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真诚的交流,当时抗战时期中国这座大的围城下,中国人民对于前途命运的迷茫与苦闷;或是二十世纪西方外来文化的入侵导致的中国社会的迷茫。因此社会这座大的“围城”越来越深,形成了大多数人进退两难的人生境况。从表面上的关于婚姻、恋爱、职业等人生追求的迷茫与彷徨,暗指了人生中存在的“围城”,上升到人的本身的局限性,对于欲望和欲求的向往终究逃不过可悲的结局,从而引导了人们对于人生感受的深层哲理的探索。小说的最后,已经明显的上升到了哲理的层面,突出深化了整部书的主旨和中心,对全书进行了一次新的升华。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引自钱钟书《围城》

⑧⑩引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⑨欧洲古语

[1]钱钟书《围城》

[2]《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I207.42

A

1671-864X(2016)08-0028-02

猜你喜欢

方鸿渐围城知识分子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听李健吾谈《围城》
年少莫学方鸿渐
“围城”内外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