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夫卡小说《城堡》中人物的符号学批评

2016-09-15安阳

人间 2016年23期
关键词:迷局符号学卡夫卡

安阳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卡夫卡小说《城堡》中人物的符号学批评

安阳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卡夫卡在日记中写到:他的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是通过文学途径,将世界重新审察一遍。他正是凭借着不同于常人的想象力与洞察力,窥探着这个世界,质疑着人们的生存状况。在他笔下的人物是脆弱的、矛盾的、孤独的。卡夫卡在长篇小说《城堡》中通过建构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城堡”世界,展现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各具特色的人物。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特征,进而深刻体会卡夫卡内心的这座“城堡”世界。

卡夫卡;城堡;符号学批评;人物形象

卡夫卡的《城堡》自出版以来,引起了全世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卡夫卡异常的逻辑思维与创作风格,使得这部小说具备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解读方式,读者对其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具体条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大致有以下的解读模式:社会学家们认为“城堡”是腐败与无能的官僚体制的象征;神学批评家们将“城堡”看作上帝的恩典与信仰,城堡里的人在等待着被拯救;还有存在主义学者说城堡是荒诞的存在,那里的人正遭遇着危机。卡夫卡一生的好友布罗德将城堡与犹太民族联系起来,认为《城堡》是“犹太人寻找家园的譬喻”。 “我们可以看到,光是这‘城堡’的意义就足以让人无限地去探究,这也凸显了卡夫卡作品‘迷宫式’的特征”①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所了解的“城堡”,每个人都有可能是卡夫卡笔下的人物,在《城堡》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有着一定的符号性,都充分体现着那一类人物的特征。就像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这个符号,他是中国愚昧、麻木的国民的一个典型形象。

符号学是人类关于意义与理解的思索的一种提升,也是20世纪形式论思潮之集大成者,它的源头为胡塞尔的现象学,而索绪尔和皮尔斯是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符号学刚开始时处于边缘,到了6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发展,符号学渐渐从边缘变成了一个跨越各个学科,并具有了综合意义。符号学理论在文学批评理论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说20世纪符号学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解读文学作品的方式。符号学重视的“条件是什么”,使得人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不断寻找新的思考方式、不断突破原有的模式。解构主义学家德里达说“文本是符号的自由嬉戏”,正是对文本的多种解读的可能性的说明。本文就运用符号学批评的方法,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城堡》中生活的人们所具有的符号特征,进而深刻体会卡夫卡的内心的世界以及他的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局内与局外”——“K”

卡夫卡小说的主人公往往没有一个确定的具体的名字,而是以字母作为人名出现。如《城堡》中的主人公土地测量员“K”以及《审判》中“K”。主人公首先在名字上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符号性和模糊性。卡夫卡运用这个特定的符号“K”是有着深刻的蕴义的。“K”其实来源于卡夫卡名字的捷克文“Kavka”,中文翻译成“寒鸦”,寒鸦是一种穴鸟。这样的名字给人一种挤压、扭曲、尴尬的气氛。而“K”作为符号,可以指任何人,是一个虚幻的,无法定位的符号。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暗示了主人公身份的不可知性,也让读者们怀疑“K” 是不是真的是土地测量员,是不是真的属于这个“城堡”。不仅读这篇小说的人会有疑问,其实主人公也不清楚自己是谁?为什么来到这儿?甚至一直努力要进入“城堡”的意义是什么都不清楚。“卡夫卡曾经这样说过:‘这世界是我们的迷误’,人在这个迷误的世界上无能为力,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②小说一开始就说K就像一个迷路的流浪汉似的,在客店里寻找投宿的地方,这时自称是城守儿子的年轻人,让K交出来自伯爵的许可证,而K谎称自己是城堡派来的土地测量员,但是让读者也让K自己惊讶的是城堡居然承认了他是土地测量员的这个身份。以这个事件为契机,主人公与城堡产生了联系,进而开始了一段努力进入城堡无限循环的旅程。他从外面的世界渐渐涉入到“城堡”这个布满了迷局的世界,从不熟悉城堡的规则到习惯,从局外人逐步接近迷局,主人公的处境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有时貌似在局中,有时又在局外。刚开始的时候K斗志昂扬的接受了来自城堡的挑战,并且不顾城堡的规则,说“我可不是胆小怕事的人,哪怕是伯爵,我也敢对他说出我的看法……”。③但是这种天真的、天然的勇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折磨之后渐渐消磨掉了。在他追寻城堡的过程中,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碍,村长、客店老板娘还有他的两个助手,使他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很奇怪的是每当他想要放弃的时候城堡又会派信使巴纳巴斯来引导他,或者说是诱惑他,让他重新接受挑战。让他又重新燃起希望继续自己的道路。K在寻找城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矛盾性。他一方面想方设法让信使巴纳巴斯送信到城堡,又不认同城堡的原则;一方面对自己是土地测量员的身份持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坚信城堡的存在;一方面蔑视来自城堡的一些官员,却与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产生了关系,并且对弗丽达的爱也是充满着不确定性。总结起来K其实是作为矛盾对立的两种意志的统一体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他原本不属于城堡,保留着一些天真的想法和勇气,这是村庄里其他人所没有的。但是他坚信城堡,一直寻求与城堡的联系,又充分体现了他与那些人的相似性,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的受到了来自城堡的巨大的力量。K是有着双重的人格的代表生活在这个荒诞的世界。“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存在的价值和自由,但以失败而告终。他徒劳的努力代表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态。”④

二、“局外人”——阿玛丽亚

在被“城堡”控制下的人们都处在一种麻木的状态,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着一户特殊的家庭,那就是巴纳巴斯一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家里存在着一个秘密,就是第十五章中奥尔加对K所说的关于阿玛利亚的秘密。这段叙述告诉我们阿玛利亚是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特殊存在。她用自己的勇气和气魄选择了一条比弗丽达更为艰难的道路——拒绝爱,也拒绝了城堡。从这一方面看,阿玛莉亚又与小说中出现的其他女性有着质的区别:她比她们要高贵许多。她是一个眼神忧郁的姑娘,生性高傲的她,果断地撕掉了索蒂尼写的下流的情书。而这件事之后他们一家人成为了村庄的众矢之的,她的家人也为此付出了很多的牺牲和代价,父亲为此倾家荡产想让城堡承认阿玛利亚有罪,得到人们的认可。弟弟巴纳巴斯竭尽全力想与城堡取得联系并最终当上了信使。而阿玛利亚却忍受着一切的痛苦,并用沉默和忧郁跟城堡进行着斗争,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终于看透了城堡以及生命的本质,此时的她也平静了下来。在这个迷局中她选择了退出,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当一个“局外人”。这个“局外人”与加缪笔下的莫尔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接受了来自命运的捉弄。作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自己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内心。阿玛利亚也同K一样具备了一定的符号特征,她是与“城堡世界”格格不入的一类人,是与城堡对立的一股力量,但是面对强大的“城堡”势力阿玛利亚是渺小的、无力的。与阿玛利亚相比,弟弟巴纳巴斯用尽方法当上了城堡的信使,但是关于他的职责也是不确定的,他都没有一个工作服。所谓的信使是一种自欺欺人,一种满怀希望的遐想。他根本没有收到过任何具体的任务,支撑他的唯有某种模糊的信念和他的大姐奥尔加。在他形单影只,缺少工作的信念的时,姐姐奥尔加就会从旁边不断提醒、鼓励。村庄中的其他人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来对待他们,他们在绝境中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他们表面上生活在这个迷局中,村里人的态度又使得这一家处在迷局外。

三、“局中人”——克拉姆与老板娘

在这个朦胧的、云雾缭绕的城堡当中又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以克拉姆为首的城堡的官员们和客店老板娘为首的村民们,他们完全按照城堡的模式生活,完全局限在“城堡”这个迷局中,可以说是真真正正的局中人。官员们作为联系村民与城堡的桥梁,充分体现着城堡的特点,跟城堡的形象一样他们的内心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莫测的,行踪也是神秘的。而那些村民们对官员完全像一种神似的膜拜尊敬。官员们为了完成城堡交给任务,来去匆匆,只能集下流与粗鄙于一身,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分析两组关系可以发现官员与百姓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首先从克拉姆与他的情妇弗丽达的关系来看,他们的联系只是为了完成城堡的任务,体现城堡的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已。弗丽达虽说是克拉姆的情妇,但根本不是真心的,当K诱惑她时毅然决然背叛了克拉姆。克拉姆知道弗丽达与K的关系也表现出毫不关心。这种关系在K来说是不能理解的。但是对他们两个是很正常的,只要城堡一直存在这种关系永远不会消失。所以到最后弗丽达还是选择离开了K,继续去维持从前的生活模式。还有克拉姆与巴纳巴斯的关系,也为这座建筑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巴纳巴斯因为接到了克拉姆的任务,所以一直想弄清楚是不是真有这样一个人,他到底长得什么样?他一次又一次的寻找,但是作为城堡的官员,克拉姆身上又有着神秘性,是不能随便接触这些下层的人民的。一方在躲,一方在找,就这样他们在这个无限循环的圈圈内建立起了看不见的联系。可以说他们在共同构成了“城堡”这个迷宫,作为 “局中人”共同维护这个迷局的秩序与存在。在村庄中又有客店老板娘这类小人物的存在,客店老板娘一直作为阻碍的力量,当K要进一步采取行动的时候威胁他、动摇他的信心,但是我们从取得的效果上来看,得出她其实不是想阻止K而是一步又一步在引导,老板娘像是城堡派来监视K一样,一直关注着这个外来人的命运。她是城堡意志的体现者,她自觉地监视客栈的一切。文中谈到客店老板娘以克拉姆从前送过的三件物品:一张信使的照片、一床毯子和一顶睡帽为自己的依托过了浑浑噩噩的一生。认为能够成为克拉姆的情妇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这种荣耀我军死都会感到骄傲的”⑤她的一生都在迷局中度过,是一个真正被毒害了的“局中人”。 弗丽达也跟客店老板娘一样都没有逃脱男人的手掌,在男性社会中, 她们注定只能屈服于男性,可以说,这不是某个女性的悲哀,而是这个集体的悲哀。

四、结语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来阐释了卡夫卡《城堡》中所出现的各具特色的人物。在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在具体条件下都有着一定的符号性,代表着某一类人。“《城堡》其实就是卡夫卡讲述的一个有关‘城堡’的故事,或者说是他精心设计的一

个有关‘城堡’的谜语,而谜语的谜底早已失落,或者说它根本就不存在”,⑥然而在这个充满着荒诞的、迷局似的世界中不管什么样的人物都是孤独、痛苦、脆弱的。这充分体现了卡夫卡对人类存在的一种忧虑与警醒,他笔下的人物就是现代社会人类的一个符号化展示。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一座渴望而不可及的“城堡”,在一旁激励我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处于迷茫的状态。2013与2014年均可算作是“卡夫卡年”,前者是卡夫卡诞辰130周年,后者是卡夫卡逝世90周年,在此之际借助这篇论文纪念这位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进行创作和思考的伟大的作家,让我们在悼念伟人的同时也思考现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以便于找好自己的位置与自我的认证。

注释:

①冰凇. 最近十年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的研究视角. [I].文学评论.2014.8

②侯翠霞.阐释的空间和多义的生成—— 卡夫卡 《城堡》多视角解读. [I].名作欣赏

③ [奥]弗朗茨·卡夫卡著.李文俊、米尚志译.《变形记 城堡》.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

④侯翠霞.阐释的空间和多义的生成—— 卡夫卡 《城堡》多视角解读. [I].名作欣赏

⑤ [奥]弗朗茨·卡夫卡著.李文俊、米尚志译.《变形记 城堡》.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

⑥曾艳兵.卡夫卡《城堡》研究述评. [I].外国语言文学.2005.4

[1][奥]弗朗茨·卡夫卡著.李文俊、米尚志译.《变形记 城堡》.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6

[2]残雪著.《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9

[3][英]Steve Coots著.张振、刘洵译.《卡夫卡:迷路的羔羊》.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

[4][奥]弗朗茨·卡夫卡著.卡夫卡小说全集.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奥]弗朗茨·卡夫卡著.叶廷芳、黎奇译.卡夫卡书信日记选.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曾艳兵.卡夫卡《城堡》研究述评. [I].外国语言文学.2005.4

[7]冯冰凇. 最近十年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的研究视角. [I].文学评论.2014.8

[8]侯翠霞.阐释的空间和多义的生成—— 卡夫卡 《城堡》多视角解读. [I].名作欣赏2005.10

I106

A

1671-864X(2016)08-0017-02

安阳,女,蒙古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及硕士研究生,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迷局符号学卡夫卡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全国应用符号学与多模态研究论坛征文通知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翻译符号学的三域问题剖析
迷局
休斯敦迷局
图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