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中国第一状元县
2016-09-14海滨
海滨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中国科举时代,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者,方称为状元。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而且在百姓心目中也具有“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的巨大殊荣。全国无数读书人,最终蟾宫折桂者仅一人,其中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在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清代金榜,打开其中第十五卷,为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金榜,赫然可见:“第一甲第一名,黄轩,江南休宁人”。
休宁,位于安徽省最南端,隶属黄山市,面积仅2000余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7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地远人稀的小县城,却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出了十九名文武状元。据统计,从唐武德五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1300多年中,全国共录取状元800多名,平均三个市县才有一名,而休宁以一县之邑,出了19名状元,无疑创造了中国古代科举的奇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状元县”。
中国第一状元县
休宁是古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钟灵毓秀的休宁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休宁县北倚黄山山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山区县,典型的“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也是往黄山、皖南古村落宏村与西递、婺源江湾等著名景区的重要通道。休宁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县名为隋文帝钦定,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含“吉庆平宁”之意。作为古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
休宁状元的头一炮是由当地大族吴氏家族打响的,休宁县城玉堂巷里走出了一位官至左丞相的状元吴潜。自此之后,休宁状元就一发不可收拾,有被金国人称为“真乃奇男子也”的程若川,以直谏朱元璋而著名的任亨泰,扫平海贼大败倭寇的沈坤,抗击清兵的铁鞭王黄赓……世代更迭,休宁状元的人生故事或浮或沉,却都是同样说不完的厚重和精彩。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休宁人一次又一次地走向科举制度的塔顶?在徽商内心最深处的某个角落依然存在着一份读书人独有的清高,这些士族后代的骨子里仍然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自我认知。回乡之后,他们捐资助学,为虽然同为一族却不曾相识的穷困子弟延请名师,忙得不亦乐乎。或许在内心深处,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变相补偿。这种对读书人身份归属感的追寻不断推动着徽州人,使得他们一代代书香相承。这种对读书人身份归属感的追寻不断推动着徽州人,使得他们一代代书香相承。竞争力研究的始祖迈克尔波特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在各种竞争力中,文化竞争力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本土文化的竞争力。在我看来,徽州文化本质上就是清高浪漫、温文尔雅的士族文化在江南的嬗变,秉着千古同一的文心文脉,难怪乎休宁的才子总能胜人一筹,状元层出不穷。
中国第一状元博物馆
来到了休宁县,首先来到该城的中心广场——状元广场。广场景群设计全部围绕“状元”主题,主要有:16扇“千年科举图”的状元文化系列青石漏窗、8根题为“海阳八景”的青石华表立柱、1座题为“群英汇拔”的状元牌坊及再现状元赶考的考棚、平政堂(工字殿)、魁星阁和碑廊,充分展示出徽州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
中国第一状元博物馆坐落在状元广场的北部。博物馆建于2005年秋,以重檐回廊式徽派古建筑“海阳钟鼓楼展厅”为中心,与之配套的是荫馀堂、海阳画派、齐云风光展厅和徽州古宅藏宝堂展厅。猛一看去,这钟鼓楼的形制有点类似北京天安门城楼的风采,飞檐翘角,金碧辉煌,宫灯高挂,回廊幽幽。著名建筑家罗哲元题写的“中国状元博物馆”的金字牌匾,高高悬挂在钟鼓楼展厅二层翘檐下方,既醒目悦人又肃穆端庄。馆内至少有10件状元文化藏品堪称“镇馆之宝”,经过文物专家们认定有:休宁状元黄思永殿试试卷、乡试题目刻印实帖、程家柽府学《同登录》、龙虎榜刻诗铜镜、铜刻人物诗牌、洛阳状元胜迹图、胡传贡士卷、御赐休宁状元黄轩“福”字匾、御赐休宁八品顶戴军功牌和御赐休宁状元金德瑛“福”字立轴等。
状元阁耸立在状元文化广场东面的小坡上,阁内硕大的“天开文运”状元铜钟上,镌刻着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状元名录,撞击铜钟发出的宏大声响会传遍整个县城。据说,休宁县从古到今尊师重教,文风昌盛。不仅在古代出现了包括“连中三元”的戴衢亨在内的19位文、武状元,而且在现代也出现了不少包括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在内的中科院院士和高考状元。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今的中国第一状元县里,各行各业的状元更是多得数不胜数,状元文化展现了休宁县“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浓郁文化氛围。近几年,农家书屋建成了,状元戏楼开演了,百家讲堂开讲了……状元文化在这里绵延不断。
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霄”而得名,是中国道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这里有:“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蓝田明珠;有闻名遐迩的新农村盐铺村;有新安江的源头——六股尖;有可以漂流的三溪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安罗盘……山上有野蔬山珍,山下有美景乐园。这里被誉为农家乐的福地;白岳八卦菜、齐云太极、金榜题名、毛峰肉丝、皖南花猪、里仁香榧、松萝有机茶、五城豆腐干、徽嫂米酒这些别具特色的美味佳肴,听着就让人馋涎欲滴。
齐云山,古称“白岳”。这座天人合一的“祥福之山”集灵秀、文气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山水和道教文化相融之所。登上祥福之山,祈祷心中所愿,美好的一切就会永驻你的身边。齐云山有“甲江南”之说,这是言之凿凿的定案。乾隆皇帝来到秀甲天下的齐云山,如曹子建初遇洛神,惊之叹之,恍之惚之,为幽幻绮丽的山水所折腰,御笔亲书留下一副对联,赞曰: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为齐云山倾倒的又何止乾隆一人,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用了七天时间遍游白岳,并在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在徐霞客的一生中,重游过的名山不过四座,此山在他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要寻仙风道家,需入齐云福山。自山下上九里十三亭可至望仙台,相传南宋开山道祖天谷子来到此处,纵目远眺,见山下河流界破阴阳,更有村舍点活鱼眼,竟然天生是一幅道气充盈的阴阳双鱼图,白岳遂成道教洞天。如今登临望仙台,昔日的开山道人早已遁入烟尘之中,唯有山下天生一幅太极图年年如旧……
数百年来,齐云山就一直以道家独有的方外姿态隐匿在徽州山水间。林木扶疏、岩岫峥嵘,起起落落的白云如同潮起潮落的大海,隔断了来自红尘彼岸的消息。时光荏苒,一转眼就到了明嘉靖年间,年过三旬尚未有后的明世宗命道士在白岳为他建醮求子,结果应验,喜得龙子。一夜之间,这座道家仙山成为挽救大明国运的福祚之地,龙心大悦的嘉靖皇帝将白岳赐名“齐云山”,四海之内仰而宗之,八方之民登山祈福,山上楼阁道观次第而起,远远望去好一派玉宇宫阙,齐云山的声名也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洞天福地、梦真桥、栖真岩、忠烈岩,每一处都有听不完的神奇故事,说不完的道家风流。
游览齐云山
走进山门,沿着山路蜿蜒前行,穿过一个石洞口,低头往下一看,下面几十米处有一个平坦的广场,据说以前是道人练功的场所。顺着石阶而下,广场边靠山体的石壁里有许多凿开的山洞,山洞里面供奉着许多叫不出道号的得道仙人的金身。游客们在真武大帝的塑像前上香许愿,还有不少游客在文曲星的塑像前保佑自己子女金榜题名而默默许愿。“你们看,这就是象鼻山。”顺着导游指的方向抬头一看,真的呀,我们刚才进来的那个石洞就在大象的鼻子底下啊。
二天门的入口处是眺望月华街的最佳位置。远处的月华街在轻若薄纱的迷雾中若隐若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真的是人间仙境啊。我都不知道拿什么词语来形容了。只有一股从心底涌起的幸福感觉。如果再晚到一些时候,太阳穿透薄雾后的美景肯定无福享受了。
到景区最高处的五老峰只有一条山道,一直往前走就行,不过要经过一线天,继续前行,忽上忽下的台阶很快把平时缺少锻炼的我折腾的体力透支了。毓秀亭是齐云山的最高处,眺望远方,豁然开朗,一望无垠的山川秀色尽收眼底,俯视山下,是一幅天然的“八卦图”,怪不得连李白、朱熹、唐寅、海瑞、徐霞客、郁达夫等文人墨客也纷至沓来,并为齐云山留下许多佳句墨宝。
休宁县美丽的人文、地理、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也让这“中国第一状元县”的美名传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