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山塘古街行
2016-09-14覃隽
文/覃隽
七里山塘古街行
文/覃隽
从苏州阊门到虎丘的那条山塘街,约长七里,苏州人叫它七里山塘。山塘街道呈水陆并进、河街相邻的格局,沿岸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会馆集聚,至今仍保留着老苏州原汁原味的传统生活习俗,展示着江南水乡和苏州街巷的独特魅力。
唐代宝历年间,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他在姑苏的水巷探幽访古时,看到虎丘一带河道壅塞,农田易涝,且南北交通不便,便在虎丘与城中的阊门之间开凿了一条山塘河,两岸遍植桃李,把这一带点缀得山水交映,花团锦簇。由于山塘河和山塘街是城中心通往虎丘的水陆交通要道,枕河人家迅速云集,两岸很快就集聚起人气。从此,七里山塘,红尘锦绣,这个“天堂”里的街市便成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的风流富贵之地”,成了苏州最繁华的地方。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中的“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了“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荣景象。慈禧太后则完全模仿山塘街,在北京颐和园筑起了那条著名的“苏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风貌重现京华。
山塘街紧傍河的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结。古街以半塘桥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半塘桥以东到阊门渡僧桥这一段,商店林立,市廛嘈喧,“七里山塘半酒楼”,白天人流熙攘,夜间灯火辉煌。半塘桥以西到虎丘,渐近郊外,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渐宽,碧波漾漾,虎丘青青,山明水秀。旧时春秋两季,从山塘河乘船游虎丘是件时髦之事。红栏碧树,绿波画舫,经过古色古香的半塘桥、彩云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望山桥等,一路笙歌曼唱,一路诗情画意。对此,白居易颇为自得地赋诗:“自开山寺路,水陆来往频。银鞍牵骄马,花船载丽人。”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词中也写道:“苏州好,载船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你能想象出这条水道当时的绮丽风光。
山塘街上建于两侧的里弄支浜曲折幽深。沿浜的建筑不是古寺就是祠堂,不是会馆就是名宅。古寺如寿圣禅寺,闻名于世的血书《华严经》即出自该寺;祠堂主要有功德祠、乡贤祠、宗祠和节孝祠,其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功德祠为怡贤亲王祠;会馆现存六处残址,其中以位于半塘桥东侧的全晋会馆的规模最大,门前建有白石大牌坊两座,甬道间有白石料的“金水桥”;这一带有很多名人宅邸,如唐代的陆羽、陆龟蒙、李绅,宋代的丁谓,明初的姚广,还有明末有名的红粉佳丽卞玉京、以美艳和身世传奇著称的董小宛都住在山塘。现山塘街上还存有玉涵堂、小隐堂、寓竹舍、知希斋、芙蓉阁等数十座名人宅院。
漫步在山塘街上,看眼前的小桥流水、黛瓦粉墙,那婉约别致的景象,让人好似一步步走进历史旧梦的深处,恍如隔世。不知是从哪里飘来苏州评弹唱曲,余音拂水缠檐,过桥穿廊仍萦绕不绝,那一唱三叹,跌宕起伏又回峰路转的音韵,令人洗心濯肺,回肠荡气,让人沉浸在历史的品味中难以回魂。
(作者:上海市嘉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