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塘藏族碉楼民居形态特点及演变探析

2016-09-14郭田甜

四川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塘县藏式碉楼

常 乐, 郭田甜, 刘 砚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1)



理塘藏族碉楼民居形态特点及演变探析

常乐, 郭田甜, 刘砚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成都 610051)

碉楼民居是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原生形态,广泛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形态、内外部装饰及主体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独有的地域性。随着社会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甘孜州藏族碉楼民居也发生着变化,根据碉楼平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方形——碉楼1.0混合期”、“1形——碉楼2.0过渡期”和“L形——碉楼3.0分离期”,文章针对这三种不同时期碉楼形态的发展演变进行探析,以期对碉楼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一定的参考。

甘孜藏区;藏族碉楼民居;形态特征;发展阶段

藏族是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的民族。建筑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藏式传统民居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体系,体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属青藏高原气候。民居建筑形态以碉楼居多,关于碉楼的解释,刘亦师在《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中阐述道:“碉楼即是指防御空间和居住空间合二为一的一种另类的建筑空间。”[1]甘孜州藏民碉楼不同于羌族碉楼那样高耸[2],而是都显得低矮敦实,体现出了甘孜藏族碉楼民居独有的地域性。理塘县位于甘孜州西南方,该县幅员辽阔,存在有大量不同形式的碉楼民居。有些村庄交通偏远、环境封闭,很好地保留了藏式碉楼的发展特征。本文以甘孜州理塘县为例,选取了理塘县最具代表性的藏式碉楼进行代表性研究,通过对藏族碉楼民居的形态特点和产生缘由的研究,以期为藏族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甘孜州理塘县藏式碉楼民居形态特点

1.1建筑空间形态特点

甘孜州理塘县藏式碉楼民居整体呈现2-3层的碉楼形式,使用功能类似于羌族碉楼[3],一层多用来蓄养牛羊牲畜,层高在2.5~2.8 m之间。二层为主要功能房间,包括卧室、锅庄(客厅)和储藏间等,从房间总体布局来说,客厅以土灶为中心点进行展开布置,长条矮坐凳围绕四周。卧室一般和客厅相连通,用暗门进入到卧室。三层则是通过藏民自制的圆木楼梯到达,其一般用来存放青稞和谷物。二层楼的屋顶是一个天然良好的晒场。大多数人家三层有着最为主要的房间——经堂,家中最为重要的精神寄存就在这里,是一家人祈福敬佛、供奉信仰的地方。

1.2建筑外部装饰特点

藏式民居室外整体用色以红、黑、白、黄、青为主,立面采用当地石材和泥土层层砌起,整体立面呈现出朴实的砖砌肌理。建筑立面上除了入口的洞口,最为引人瞩目的便是窗口,上方有两道装饰处理,上道用累卷叠函凹凸方格木雕处理,下道杠用莲花瓣依次排列的木雕处理。不论是窗口还是建筑入口,其开口上方都设置有“巴苏”(巴苏:窗和门上方的梯形挡雨板),窗口周围有一圈黑色的巴卡(巴卡:窗框两侧从“巴苏”下缘到窗框下部的梯形黑色带),形态丰富,色彩对比强烈,因此显得格外醒目。建筑檐口采用薄薄的白色石板压顶,顶上为质量很轻的玛墙(图1)。

图1 藏式民居外立面

1.3建筑内部装饰特点

甘孜州藏居有着“朴实于外、华丽其中”的装饰特点,其中丰富多彩的室内装饰和朴实平素的外观形成鲜明的对比。甘孜州藏式民居室内装饰点主要分为彩绘、雕刻和家具。彩绘在室内装饰的分量很大,从柱子到雀替,再到天花,到处都是彩绘(图2),彩绘的主题主要分为八瑞相、七宝相和植物等。除此之外,个别还会有六长寿、五妙欲等。在图案构图方面,多分为三种:中心式构图、同心式构图和分格式构图。室内雕刻在甘孜藏式建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雕刻图案以经典的“万子纹”、“菱形纹”等,这种雕刻经常位于厅堂家具和房间门框之上(图3)。家具和陈列品在藏式民居中有着烘托特有室内装饰风格的作用。室内陈设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手工做的羊毛毯和象征着荣誉的铜质器皿作为其最重要的装饰品。

图2 柱头和雀替和彩绘

图3 雕刻

1.4建筑主体结构特点

甘孜州藏式建筑结构多为用石(土)木混合式,墙体一般为当地石板混和泥浆砌筑,也有些将约1.2 m高度的墙裙采用石板泥沙浆砌筑,之上再用素土夯实形成墙体,整个建筑墙体呈下宽上窄的收分状态,最下面墙宽度能达到90 cm,上端墙体宽度约50 cm。这种墙体的收分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墙不收分而外墙收分,另一种是内外墙同时收分,这两种建筑类型在甘孜州藏式民居的构成形式中较为普遍(图4、图5)。

图4 下莫坝村某家建筑墙体外收内不收

图5 尼依公村某建筑墙体内外都收

甘孜州藏族碉楼民居的柱和梁架的连接采用的是直接叠压、暗哨定位的手法,较我国传统木构建筑所常用的榫卯结构有一定差别。柱式分为方柱、圆柱,在厅堂的部分还有雀替和柱头,这种柱既起了承重的作用,又有着装饰作用。

2 理塘县藏族碉楼民居形态的发展演变

2.1平面“方形”——“碉楼1.0”混合期

藏族碉楼民居是以传统的上下层居住结构为主、顶层住人底层蓄养牲畜的一体式建筑,房屋朝向多为坐西朝东,与我国中原地区的传统坐北朝南民居有明显的区别。早期由于藏民生产资料不足,藏民为了生活方便,将住宅底层用来饲养牲畜,人畜从同一建筑入口进入,整个建筑平面呈现为方形。方形平面最大的特点便是人畜共进,人想要达到二层是必须先经过牲口房,这也是方形平面碉楼的一大特点(图6),根据这一功能混合的特征,我们将这时期的碉楼称为“碉楼1.0混合期”。方形平面主要是受藏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特点的影响,这种平面布置规整,便于设计与施工,其结构与我国传统古建筑的抬梁结构类似,但由于其工具和技术的落后,多数“柱”和“梁”都是原生的木材,原生木材稍加工便成为建筑材料,标准度不够,于是产生了一楼、二楼柱子错位的现象,如此也造成了木材的大量浪费。

(a)一层平面

(b)二层平面

(c)三层平面图6 “方形”民居平面测绘图

2.2平面“1形”——“碉楼2.0”过渡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藏民逐渐注意到方形平面带来的问题,于是新建建筑在入口设置方面有了一定的分区:进入居住区前,先通过类似于通道的一条室内道路。但弊端仍旧存在,人畜仍旧在同一个入口进入。而“1形”平面碉楼则作为此时的过渡期间形式而存在。如图7所示,平面被中心一条道路分为三个功能区,牛棚区、走道、杂物间,这样的平面形式可以说多功能分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改变,但不够彻底,我们把这一段时期可以成为过“碉楼2.0过渡期”。直到再后来,建筑转变为“L形”平面,分别设置出入口,才将人畜进行了分流。

(a)一层平面图

(b)二层平面图图7 “1形平面”民居测绘

2.3平面“L形”——“碉楼3.0”分离期

当碉楼发展到平面“L形”时期时,可以说到了“碉楼3.0时代”。这一时期,藏民更加意识到人畜分流的重要性,人们不但可以制作较为标准一致的建材,其建造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于是人畜分流的“L形”平面诞生。此时的碉楼首层也分为牲口房,过道和杂物房三个功能区,但入口不同,牲口房的入口和人的入口分别位于”L形”的两个边上,所以此时可以称其为“碉楼3.0分离期”。如图8示,该碉楼为后期改建碉楼,其将原先的平面中的牲口房从建筑首层剥离出去,在建筑体外单独设置牲口房,人和牲畜居住空间进行了分离。该种变化使得平面形态对功能的限制逐渐减弱。以上谈到的不同时期碉楼平面布局形式在当下理塘县随时可见。

(a)一层平面

(b)二层平面

(c)三层平面图8 “L形”平面民居测绘

3 结束语

甘孜州理塘县藏式碉楼民居有着整体敦实、功能合一、装饰华丽及构架简单的特点,且就现有的碉楼民居建筑形式和其特征来看,随着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甘孜州理塘县碉楼民居经历了三个标志性时段:平面“方形”的“碉楼1.0”混合期、平面“1形”的“碉楼2.0”过渡时期

和平面“L形”的“碉楼3.0”分离时期。对甘孜州理塘县藏族碉楼民居特色和形态演变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甘孜州藏族文化、甘孜州藏族民居建筑形式以及甘孜州碉楼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刘亦师.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J]. 建筑学报, 2004(9).

[2]钱毅, 杜凡丁.中国碉楼研究概述[J].建筑史, 2011(3).

[3]罗晓飞.神圣与叙事——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解读[J].前沿, 2012(11).

常乐(1994~),男,本科,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TU253

A

[定稿日期]2016-03-29

猜你喜欢

理塘县藏式碉楼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藏式”年味:“洛萨扎西德勒!”
GHOSTS OF GUANLAN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世界高城” 有了公交车
藏式碉房建筑形态与装饰色彩研究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
浅析藏式家具装饰纹样的艺术特点
藏式古建筑木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