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旅游空间更新改造的方法研究
——论文化激活与旅游转型

2016-09-14江恺强

四川建筑 2016年4期
关键词:土城片区空间

江恺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30)



文化旅游空间更新改造的方法研究
——论文化激活与旅游转型

江恺强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30)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发展转型期,面临诸多城市病问题的挑战。文章就是针对城市中出现的旧城风貌趋同、空间环境质量较差、活力衰退情况提出的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进行分析,来对城市空间重新塑造,并以重庆市城口县土城片区旧城更新为例提出了更新策略,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文化旅游;文化空间;旧城更新;策略研究

随着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历史文化逐渐遗失在大规模的拆旧建新当中。城市景观同质化严重,城市风貌趋同,街区人气不断流失。如何从空间上恢复文化特色,同时吸引人气达到恢复旧区活力,是当今众多城市更新所面临的问题。

所谓文化空间,是指具有文化性质或属性上的地点、场所或是物质空间[1]。文化空间在形成上与区域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居民、社会团体、外来者等主体的影响[2]。而文化旅游空间是指立足于文化资源,同时能够满足旅游中游客对文化的需求的场所、地点或是物质空间[3]。本文以重庆市城口县土城片区为例,通过对规划区文化脉络和空间形态的分析,探寻以文化旅游为更新目的的更新模式的具体操作手段,为今后的相关更新模式提供一个参考依据。

1 项目概况与特征

城口地处渝川陕三省(市)交界处,是重庆市的西北门户。土城片区位于城口坝子中央,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地处城口中坝高台之上,而上下两台之间最大高差有近30 m,中间以崖线进行分界。整个基地分为西部河街片区、中部片区和东部片区(图1)。

图1 区域划分

城口县人文底蕴深厚。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在此地屯兵;明清时期白莲教和清军活动的故事流传下来;又有李先念、徐向前等革命前辈在城口活动过。城市中历史古迹尚存。城口传统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代表了城口这个城市的文脉线索。结合当地其它文化要素,具体可以分为:以古城墙、古城门、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城口土城(又称葛城)文化;以苏维埃纪念公园、红军活动遗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结合陕西地区风格的川渝传统穿斗建筑为代表的秦巴文化。

目前基地存在城市待更新地区普遍的问题:在长期未管控的基础上,居民自建房屋较多,整个规划区建筑密度偏大,公共空间被挤占,传统建筑本身质量较差,同时缺少人员维护,展现出一片破败不堪的情景。整体居住环境质量较差,同时人员流失,活力衰退。总体而言,土城片区风貌虽然尚存,但是文化缺失严重,空间环境质量较差。

2 规划思路与研究重点

针对土城片区的特点,旧城更新以文化为导向,以旅游转型为目标,以文脉修复和空间品质提升为主线。规划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设计策略:自下而上是结合政府的发展目标,根据政府提出的更新建议,提倡自主更新,积极引入特色民宿等新兴产业,强调社区层面的微型更新,通过调动居民的主动性来自我更新的更新方式。自上而下强调结合更新目标,从城市层面整合资源要素,特别是对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推进意义的人文景观、建筑风貌、空间结构等。梳理和明确未来发展的空间提升方向以及文化展示架构,形成以使用者感受为核心的公共空间体系,整合并创造具有丰富文化旅游价值的公共空间。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精神内核,旅游依托的载体形式是空间[4],如何在更新中使规划区向文化旅游空间转型,创造出“文化——旅游——空间”三者能够相互产生积极影响的更新模式,是本次规划研究的重点。

3 设计原则

3.1规划统一原则

在更新中应该整合城市的文化资源,土城片区只是作为城市文化中的一部分,不能单独将土城的文化与城口文化割裂开来进行研究,需借助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综合考虑。同时,整体性原则也适用于规划区内的产业功能、视线通廊、绿地景观、空间格局等方面,最大化的保留城市原始特色风貌。在更新过程中应使文化、空间、旅游作为一个整体,将文化作为物质空间的精神内涵,依托文化空间发展旅游,使“文化——旅游——空间”形成相互交融的整体。

3.2文化原生原则

在发掘城市本地文化特色时,需保证文化的原生性。有的城市为丰富自身文化多样性的需求,随意添加外来文化要素,造成各种文化要素杂糅在一起的文化乱象。城市旧区是城市记忆的承载者,也侧面记录了城市的历史变迁,随意增添外来文化要素,打破了城市原有文化生态格局,破坏文化的原生性。在更新过程中应顺应城市文化发展脉络,积极推进本地文化的前进发展。

4 设计策略

4.1构建更新次序,整合空间构架

通过对土城片区现状问题的梳理,结合当地政府的意见,在更新过程中采用以点带面示范式更新,达到对土城片区进行整体性更新的目的。规划依据政府意见结合上位规划,对规划区内的三个片区进行层次性和递进式的策略设计:西部河街片区为最具有开发及示范价值的地区,要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功能、环境整治以及风貌改造,形成土城片区新的景观形象;对第二个地区中部区域的行政功能进行精简,对土城路两侧和县政府及县委为主的政务中心以及土城南城门周边进行风貌改造,打通中部区域的步行通道(图2),打通苏维埃纪念公园和市民广场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敞空间;东部区域现状环境不佳,问题复杂,要求按照总的更新目标研究整治对策。

图2 步行系统规划

对于片区的整体空间,尊重街区格局,施行“去腐、存老、织新、重组”空间策略,多方位、多角度的提升空间环境,以达成“留白减密、提升风貌、控制高度、湿度强度、贯通视廊”的目的。具体措施有:(1)去腐:拆除功能多余或质量较差的建筑或构筑物以及层数较低布局混乱的建筑(2)存老:保留一些具有特殊意义或是具有典型肌理特征的建筑或构筑物,如城墙城门、政府大院等;(3)织新:依据原有空间肌理重建部分建筑,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界面;(4)重组:整合建筑布局,使其更符合功能需求,顺应街道空间布局。

4.2挖掘文化资源,塑造特色风貌

经过对城市文脉的梳理,结合城市文脉中的三条文化线索,建立起文化旅游路线,通过充分发掘人文旅游资源,确立了“老街印象、秦巴风情、红军文化”的目标导向,并通过整合整个城口县城的旅游文化资源,例如以古城门城墙的组织、红色文化、历史名人、节庆习俗和市井风情的展示,搭建旅游体验服务的平台,来增强针对外来人口的异质化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4.2.1老街印象

“老街印象”是指在空间中植入土城片区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呼唤老城口人对于老街的记忆,吸引本地人流。将这种风格运用于片区的环境塑造上,通过对功能业态、绿化铺装(灌木、乔木、铺装材质、颜色等)建筑风貌(立面、风格、颜色等)、景观小品(窨井盖、休闲座椅、垃圾桶、电线杆、标识设施、花坛、雕塑、文化墙等)制定相应街道环境治理导则,进行特色化打造。另根据县志描述,用还原重建或符号化的形式展现原有城门所在,敞开四座城门附近的视野通廊,增强“老土城”的氛围。

4.2.2秦巴风情

“秦巴风情”主要通过片区中的建筑形制进行反应,建筑风格偏向巴风,突出巴山原乡在建筑细节上的差别,并以秦巴风情的穿斗建筑为基调,加入城口土墙、垛木房特色,并呼应土城概念。局部地段点缀徽派、湖广的硬质山墙(弧线、码头)和精美的木雕砖雕,增加立面变化,同时在建筑山墙或悬鱼处使用特色符号增添人文气氛,如代表城口巴人所属龙蛇巴人的巴蛇吞象,或是选用白虎、廪君化虎等符号图案。

4.2.3红军文化

通过将红色文化与古代文化结合,整治更新与旅游发展结合,将土城片区打造成未来的一个红色旅游目的地。结合红军公园、苏维埃纪念公园等红色资源,再现红军战斗时的情景,激发游客的爱国情绪和战斗热情。在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红色文化的环境要求,选用红色系灌木、具象景观小品的方式来营造红军文化氛围。

4.3营造传统漫游空间,打造老街步行氛围

通过结合坡地丘峦,对现有公共空间进行整合、疏通,形成多条立体化的自由路线,相互搭接、转换,可自由组合为不同长度、不同区域分布的街巷空间,并提供丰富的景观体验。此外,在保留原有空间格局的情况下,增加纵向步行通道。未来围绕崖线建立观景平台,或是通过在崖线修建栈道或城墙的形式,环通整个崖线景观,增加了步行系统的连通性和步行体验的趣味性。

为营造出老街区步行环境,规划将基地内的汽车站迁出,基地内外减少机动车的流动。并将土城路定位为步行街道,原则上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缓解机动车的通行和停放压力,同时保障步行的安全和舒适,还原老街本身的步行氛围,提升规划区的旅游趣味性。

4.4引入特色优势产业,重焕社区人文活力

为符合对土城片区的定位,将基地内部的农贸市场迁出,将行政功能进行精简,同时替换东部片区功能。经过功能置换后,西部河街片区以传统零售商业为主,包括特色餐饮和创意集市;中部片区行政功能精简之后,将粮仓周围打造为城市民宿、娱乐休闲、创意文化功能集群;而精简之后的行政组团,也代表了红色文化中的红色政权;与之相对的苏维埃纪念公园周边经过整合后流出的开敞空间作为民俗文化的展示空间,具体包括建立民俗文化馆、民俗文化墙等措施;针对东部片区,在考虑尽量使用原有环境的情况下,建立艺术部落和乡野民宿这样具有极其具有个性的空间。尽可能的在产业功能上聚集人气,保证社区的人文活力不再衰退。

5 结束语

文化旅游空间更新,不是通过对空间简单的环境改造就能满足居民的使用需求的,而是需要改变传统的简单环境改造理念,赋予地区一定的人文内涵,探索城市的文脉体现城市文化与空间整治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同时还应该考虑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客体验,具体来说,文化旅游空间更新的根本问题就是旅游者眼中的城市文化传承如何在物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这当代诸多城市病的解决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

[1]向云驹. 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5(3):81-88.

[2]李玉臻.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文化空间研究[J]. 学术论坛, 2008(9) :178-181.

[3]喻学才. 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J].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1): 63-70.

[4]侯兵, 黄震方, 徐海军.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侯兵[J]. 旅游学刊,2011,26(3) :70-77.

江恺强(1991~),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

TU984.181

A

[定稿日期]2016-05-27

猜你喜欢

土城片区空间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土城虫茶与茶帮
潘闻丞的土城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