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人居环境如何构建?
2016-09-14郑晓军
□ 郑晓军
理想的人居环境如何构建?
□ 郑晓军
江苏南通的宜居小镇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加剧,人们更加注居住环境。生态低碳时代的到来,人居环境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阶段。 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人、自然、居住、社会和支撑系统五大系统,其中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是构成人居环境的两个基本系统。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社会活动为基本内容的高度集中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是人类文明最集中的体现,也是人居环境发展的最高级形式。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土空间优化以及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六大体系的建设,其中宜居的生态生活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图
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大体系是相互关联的(见图1)。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较快发展。但是,我们的城市居住环境仍有很大改进空间。
我国城市人居环境面临哪些主要困境?
一是人居与环境缺乏融合性。很多地方的人居空间,主要是在原有城镇布局基础上进行扩张,产业区与居住区分割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产城融合度不高,居住区与生态区块的融合度较低,人居空间的宜居性不强。
二是人均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过程中过多关注发展经济,忽视生态环境承载力,导致城镇绿地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城市人均公园绿道面积、绿地率、覆盖率分别为11.18平方米、34.47%、38.62%,距离发达国家30平方米、50%、58%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较注重道路、供水、供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忽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但50%的垃圾处理率中只有10%达到无害化处理,多数垃圾只是简单填埋。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较严重。目前全国城市近20%、县城30%以及建制镇绝大部分污水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导致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国功能区水质54%不达标,地下水有90%被污染、64%重污染,地表水有67.8%河流长度被污染,约占监测河流长度的2/3。
四是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不均等。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核心区内,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等规模偏小,档次偏低,不能适应城市远期发展的需要;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较低,非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
五是文化传承、特色塑造不足。城区“城中村”现象突出,景观特色不够鲜明,城市轮廓层次感不强,导致城市空间形态认知度低;“城中村”卫生条件较差,村容村貌不够干净整洁;历史文化古村落在保护开发中新旧建筑协调不够,缺少传统风貌与现代建筑风貌的协调过渡。
六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偏弱。公众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全民参与度不够,环保宣传与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农村生态文化培育处于初期阶段,缺乏操作性强的措施和工程;部分群众还缺乏绿色生活消费观,全社会深厚的生态文明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国外生态人居建设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建设零排放社区。以贝丁顿零碳社区为例。贝丁顿零碳社区,位于英国伦敦西南部的萨顿镇,占地1.65公顷,包括82套公寓和2500平方米的办公商住面积,于2002年建成。这是英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排放社区,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成本低廉的示范建筑。贝丁顿社区在建造过程中,因“就近取材”和大量使用回收建材而大大降低了成本。二是零能耗的采暖系统。针对英国冬季寒冷漫长这一特点,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及充分利用太阳热能,以实现不用传统采暖系统的目标。三是零排放的能源供应系统。贝丁顿社区采用热电联产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用电和热水。热电厂不使用天然气和电力,而是使用木材废弃物发电,其来源包括周边地区的木材废料和邻近的速生林。四是循环利用的节水系统。社区建有独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生活废水被送到小区内的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净化处理,部分处理过的中水和收集的雨水被储存,用于冲洗马桶。
建设一体化的公交系统。以库里蒂巴为例。巴西巴拉那州的州府库里蒂巴市地处巴拉那高原,全市面积132km2,人口160万。1995年,库里蒂巴和巴黎、悉尼等城市一起被联合国命名为“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库里蒂巴更知名的是其公交系统。库里蒂巴市人均小汽车拥有率居巴西首位(约每3人拥有1辆),共有50多万辆小汽车,但是,发展完善的公交系统高效地吸收了城市高峰时的出行数量,约有75%的通勤者在工作期间选择乘坐公交车。因此,其使用的燃油消耗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车辆用油约减少30%,城市大气污染远低于同等规模的其他城市,交通很少拥挤。库里蒂巴市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由390多条线路、近2200辆公交车构成,每天客运量为200多万人次,覆盖了全市的1100多公里道路。库里蒂巴的一体化公交线路网呈分级结构,其中快速公交系统的路网结构主要由5条呈散射状双向快速道路组成,总长度为72公里,人们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从市中心抵达郊区的任何地方。库里蒂巴市的公交系统布局合理,分流科学,为人口密集的城市提供了一个耗资低、建设周期短、速度快、准时性好的新型高效率公共交通的解决方案,值得借鉴。
注重城市生态建设。以新加坡为例。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会提出相应的目标,用以指挥不同时期的城市绿化建设。其绿化建设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高起点编制全国概念性规划。合理确定空间布局和发展结构,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维持整个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营造舒适恬静的人居环境。新加坡已建有340多个公园,市区人口现有人均公共绿地25平方米,名列世界前茅。绿化建设突出实用功能优先、建筑用材统一和绿化收放有致的原则。三是采取一系列细致的建设管理措施。引导国民积极参与管理,培养爱国思想和生态意识,完善相关绿地建设管理法规。
建设智慧城市。以巴塞罗那为例。2009 年,巴塞罗那市议会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概念,到2012年,巴塞罗那已经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项目,并据此被评为欧洲智慧城市标杆。其成功经验有三方面:一是紧抓智慧内涵,做好顶层设计。巴塞罗那市议会制定了总体规划设计,统筹推进,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建成一系列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城市项目,如智能感应垃圾回收点、智能感应设施的停车库与停车位管理、智能灌溉系统等。二是从小项目开始,分段实现大目标。从最早的“太阳能推广计划”,到“新绿色城市运行计划”,再到如今的“MESSI”战略,每一步都有针对城市绿色环保发展的措施,最终,巴塞罗那成为了“太阳能板覆盖率欧洲最高的城市”,实现了“流动性零排放”,成为全球城市规划界的典范与学习对象。三是围绕城市特色,做大做强做持续。巴塞罗那在推进智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抓住了旅游城市这个特色,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注重低碳绿色环境的发展,推进智慧交通,不论市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基于可视化地图数据、交互式浏览,寻找最近位置的公共汽车车站、地理位置、旅游地点。四是促进公私合作,多方合力成大事。巴塞罗那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加大公私合作,与欧洲各国、思科公司、谷歌公司、IMB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不仅合作完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智慧城市项目,更建立一系列企业孵化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中心、新材料技术等重要体系,培养了大量的研究和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经济的和谐发展。
图2 生态人居体系框架与实施对策
我国生态人居规划体系如何建设?
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借鉴国外先进人居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从生态安全格局的控制、城乡绿地系统的建设、生态人居体系的布局、绿色交通体系的建立、市政设施生态化、智慧城市的建设、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七个方面和一个指标体系来形成生态人居体系框架(见图2)。生态文明理念下人居体系规划策略:
一是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控制。要以生态保护优先为原则,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空间为主体,以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等生态廊道为连通载体,以基本农田为基底,构建城乡网络化生态格局,确定控制与引导城镇合理优化开发的生态空间。
二是建设城乡绿地系统。以重要保护区、山体和水系为基础,构建城乡绿化骨架,通过规划绿廊和道路、基础设施绿化廊道,将山体、水系、城市绿地、社区绿化相衔接,形成系统性的绿化网络。实现城市人居环境融入自然系统的生态人居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是对生态人居体系进行合理布局。不仅要优化城市密集型人居环境,实现其集聚和辐射效应,还要重构乡村松散型人居环境,发挥其保障和屏障作用,更要注重城乡过渡型脆弱生态系统的保育,以实现城乡统筹规划、均衡发展、协同进化。充分结合新区周边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要素,建设景城融合新城区;延伸城区绿道,串连各乡镇旅游景区、生态公园、农业基地、历史文化街区等重要节点,实施生态乡镇和风情小镇培育工程;按照“村新、业新、景美、人和”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营造宜居宜游“和美乡村”。
四是建立绿色交通体系。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络,提高中心城区、中心镇、行政村之间互通互连的线网密度,实现“村村通客车”;引导慢行交通绿色出行,结合景观带和绿道网分布,规划自行车、漫游步行道慢行系统,形成贯穿整个城区的绿道系统;推广节能环保交通设施,旅游景区、大型公园及休闲度假区周边一公里内禁止机动车进入,配置电动观光车、电动巡逻车及电动垃圾车等与机动车实现无缝对接,有效解决旅游旺季景区内堵车、机动车环境污染等问题。
五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建立绿色交通系统的同时,考虑服务均衡与市政设施生态化,推进城乡社会服务体系均等化,完善城乡教育、医疗、文体、养老体系;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建设,实施优化分质供水系统、生产生活节水工程、多渠道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等生态市政工程,合理利用与节约水资源;推广绿色低碳的建筑节能技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设计充分考虑“风、光、影、绿、废”五种主要“生态”元素的构造,使用节能灯具和家电、普及再生能源一体化、推广雨水利用技术等多项措施实现建筑节能。
六是建设智慧城镇。重点推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促进信息网络宽带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旅游产业智慧化,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体系,提高人们生活的便捷度。
七是建设生态文化体系。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创新和培育现代生态文化,打造休闲文化品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出行,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八是构建适宜的人居指标体系。依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精选8项指标,主要包括新建绿色建筑比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生态用地比例、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和生态环保投资占财政收入比例5项规定性指标,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万人公共交通拥有率(标台)、城镇及景区主要公共服务区域wifi覆盖率3项特色指标,来引领生态人居体系建设。
总之,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也是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基本保证。生态人居体系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根据实践的发展常论常新。
(作者系上海经纬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设计总院总工,作者感谢副院长张雁对本文的指导。)
成都市温江区百草园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