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枪的来历
2016-09-14刘建军
文/刘建军
中国第一枪的来历
文/刘建军
说起中国第一枪,不能不说说刘鼎与刘贵福。刘鼎作为中国人民军工事业的开拓者,刘贵福作为“中国第一枪之父”当之无愧。
刘 鼎
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一支美国收藏家捐赠的当年我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八一式马步枪”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有人说这是中国革命武装的红色第一枪,有人说这是八路军第一枪,有人说这是八路军制式化生产的第一枪,更有人说,这是中国第一枪。根据我对这支枪的了解,我认为上面的说法都对,特别是“中国第一枪”的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就是重新认识我党我军造枪历史在中国造枪史上的卓越而不可磨灭的地位。
说起枪,人们的印象里“洋枪”可谓是如雷贯耳,因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个皇朝就是在以“洋枪洋炮“为代表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侵略下衰败的。
所以,中国步枪从生产制造无不烙印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影子。
“汉阳造”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中国制造的第一枪,但是其仿造德国毛瑟1888年式的7.9毫米口径步枪却是不争的事实。
民国时期,军阀群雄,各方称霸,北有东北的韩麟春式七九步枪;南有汉阳兵工厂的汉阳造(就是名符其实的“老套筒”);中有山西太原兵工厂及河南巩县兵工厂的七九步枪,其实这些步枪不外乎是西方的毛瑟式和东方的日本大盖(三八式)两大类型。
这两大类型相同之处,一是都是枪身重,枪支长,射程远,这与国外军事战略偏重于阵地战,正规战有关系。到上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曾向德国引进了24式步枪,并要求巩县兵工厂在98式的基础上改为24式,派厂长毛毅远赴德国引进了24式步枪的全套图纸和样板,巩县兵工厂1935年10月仿造了24式步枪并报民国当局,为了拍马屁,把这款仿造24式步枪命名为“中正式”步枪,获蒋介石批准。
当时,世界军事理论都认为步枪的射程应在1200米以上,尽量追求远距离射程,以扩大步枪的杀伤力。直到二次大战,此种观念也没有改变,从而失去了创新步枪新理念的最佳时机,那种落后而陈旧的造枪观念也为中国第一枪的诞生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说起中国第一枪,不能不说说刘鼎与刘贵福。
刘鼎,四川南溪人,这个被习仲勋称为“兵工泰斗”的老红军,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1924年在德国由朱德、孙炳文介绍入党,他的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为了寻找共产主义真理,远渡重洋到了马克思的故乡德国,遇到了他的革命导师朱德。因为斗争,他与朱德一同入狱,也一起被组织营救后到苏联的东方大学,并与同在那里学习的刘伯承一起探讨和研究过西方步枪不适合中国人,更不适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独有战法使用的缺陷,并有了一定要造出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轻型步枪的理想目标。
刘贵福,山东宁津人,出身于贫苦人家,15岁到北京谋生学徒,后到太原阎锡山的兵工厂当工人,一干13年,通过他的刻苦钻研、勤奋执着,到抗战爆发时,刘贵福已经是享誉工厂的大工匠了,在工友中很有威望。
1937年,平型关大捷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威风和志气,打出了八路军的威名和英气,刘贵福联络了16个工友直奔八路军在临汾的办事处,后来在彭雪枫、杨立三的安排下,朱德总司令批准,经过两个月的跋涉,他们到达了革命圣地、抗战红都延安。
在延安柳树店兵工厂,刘贵福和他的工友们一起把两支马克沁机枪改成了高射机枪,为延安提供了直接而有效的保障,从而确定了他要造枪的信念。
1937年,毛泽东提出要在一年内造出一万支步枪,主要方法是自己造。之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作为当前紧急任务之一”。
1938年底,边区军工局决定由延安兵工厂枪械修造部制造步枪,虽说有了改造两支高射机枪的经验,但真要自己造,“怎么造”、“造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在刘贵福脑海时,依然考验着他的智慧和能力。通过厂领导的启发,通过学习毛泽东《论持久战》,了解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的战例战法,刘贵福觉得要造一支符合中国人身高、习惯和八路军打游击的特点的步枪。当他把兵工厂所收集的各种如汉阳造、法国毛瑟、捷克式、日本三八式以及英国、法国、苏联等国外的洋枪和国内生产的汉阳造、沈阳造、太原造、巩县造的仿制枪,摆弄过来,又摆弄过去,终于有造一支枪杆短、重量轻,刺刀使用方便和搏杀力很强的马步枪的想法。随后,刘贵福设计图纸,上报批准,他和孙云龙、刘先惠、张庆森、曹嘉仪、冉瑞峰等工友分工协作,全力以赴用了三个多月,终于在1939年4月25日制成。
这种马步枪口径7.9毫米,与三八式枪支相比枪管短而轻,近似马枪、高强度的三棱刺刀,平时折叠在枪身下方,搏斗时放弹键,刺刀便敏捷地扣上枪口,由于缩短了射程,减少了后座力,在随后的实际射击靶试中,100发子弹的试验赢得了领导的赞扬。立刻,这支创我军造枪史上奇迹的马步枪,被送到了“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上展览。延安《新中华报》在报道展览会盛况时,就把这支尚未命名的新式步枪以“无名式马步枪”报道了出去,引起了轰动。刘贵福由此获得了毛泽东的称赞和亲笔题词“刘贵福同志,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刘贵福
1939年6月,他们生产出第一批“无名氏马步枪”,月产量最高时达70支,由于原材料获取十分困难,到1941年底仅生产了130支,首先装备了中央警卫团,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贡献。
为了加强军工建设,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派刘鹏成立第六科,后改为军工部,刘鹏任部长,对各修械所实行统一领导。1939年10月,中央军委派出三个连约300多人的工人行军营奔赴太行山抗日前线,刘贵福作为第三连连长,带着他心爱的“无名氏马步枪”来到了山西黎城黄崖洞水窑山军工部一所。
10月10日这天,朱德总司令十分高兴,专门接见了工人行军营的领导和骨干,大家围坐在总司令身旁,听他讲抗战前线的一个个英雄故事。
1940年5月,彭德怀、左权、杨立三送刘鼎到位于黄崖洞山区上赤峪村的军工部任部长,刘鹏改任副部长。刘鼎到任后,听取了工作汇报,认为:统一枪支的规格是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并以此推进工作。
刘鼎到一所视察时,刘贵福已经担任军工部一所(即黄崖洞兵工厂)的副所长,当时他正在设计新枪,当刘鼎了解了刘贵福发明“无名氏马步枪”的故事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刘贵福向刘鼎介绍了“无名氏马步枪”的设计是按中国人的身体情况和运动战、游击战的要求,刘鼎非常赞同这一设计思路,他向刘贵福介绍了当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时听刘伯承讲的造枪论述,他认为外国造枪单纯追求射程,把枪管造的很长,很笨重,结果命中率低,刘伯承认为,步枪作为近战武器,只要保证在200米内射击准确,越轻越灵巧越好。
根据刘伯承的步枪设计理论,刘鼎也提出了设计新枪的要求。
这次谈话后,刘贵福信心倍增,干劲十足,特别是针对刘鼎提出的要对比洋枪与我们枪的优劣情况,要增强刺刀肉搏的快速可靠要求,刘贵福在三棱刺刀上进行了大胆改进,将刺刀加长,刺刀的折叠机构改成自锁式装置,还将准星改成可调式,增加了步枪的保险装置,经过两次修改,刘鼎批准了试制计划。在造枪过程中,为提高枪管的硬度,刘贵福亲自负责淬火,他终日在工房里与工人们在一起拼搏苦战,经过四个月的设计、试制,新式马步枪终于赶在7月底总装完工。
经过刘鼎部长亲自审验200发子弹打靶试验后依然良好。
刘鼎让刘贵福背上新马步枪赶往八路军总部报喜。见了彭老总两人急忙报告:“新枪试制成功了!连打200发子弹没有问题。”
彭老总接过枪仔细地看了看,拉拉枪栓,比划着刺杀动作,刺刀“唰”地一下甩了出去,牢牢地扣在了枪口上。彭老总连说:“好枪!好枪”!
刘伯承欣喜地说:“刘鼎,我们俩在苏联就曾想自己造好枪,今天你们造出来,真是太好了!”
左权耐着性子在一旁笑着观看。特别是在场的徐向前兴冲冲地接过枪,也操持一番,背上枪不肯放下,然后风趣地笑着说:“我当兵能背这种枪,不吃饭也高兴!”大家都乐得前仰后合,合不拢嘴。
刘贵福上前介绍说:“这枪的准星可以调节射击偏差。”
彭老总看了看,脱口称赞道:“天下第一准星!”并当即命令总部给予通令嘉奖。刘鼎部长说:“今天正是八一建军节,就称‘八一式马步枪’吧!”大家都点头赞成。彭老总当即命令军工部迅速组织,按图纸统一批量生产,尽快装备部队。
八一式马步枪(也称步马枪)的研制成功是吸取了“无名式”“捷克式”“中正式”“三八式”“汉阳造”等步枪的优点,长度比一般步枪短,比马枪稍长,全枪重3.36公斤,口径7.9毫米,后座力小,但是枪身和刺刀总长又超过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有利于拼刺、三棱刺刀平时折叠在枪身下,用按键扣合,拼刺时可随手甩出,用黎城当地盛产的核桃木做枪托,外观新颖。
按照总部的要求,批量化、制式化的生产“八一式马步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刘鼎和刘贵福两位当事人的后代刘文山、刘文石、唐雷和刘国梁、刘建国回忆说:当时的兵工厂工人文化水平低且参差不齐,对计量检测这一套标准化制式化的生产方式不理解也不明白,有的工人习惯手工操作,对尺寸的印象就是“韭菜叶”,所以刘鼎会同军工部工程处处长郑汉涛共同制定管理制度并成立干训队,加紧培养军工技术和生产管理干部,通过举办工人文化学习班,开展学习竞赛。刘贵福还在工人大会上作动员强调转变观念,都是为了提高步枪质量满足批量生产的紧迫性,刘鼎为了能让工人直观、快速掌握和理解应用新的检测计量手段,亲自编写教材,对工人手把手的指导。通过从理论到实践,从未知到熟悉的应知应会的基础训练,半年过去了,兵工厂的工人们终于可以按制式化要求生产新式步枪了,而且生产效率也大大提升。
自1940年8月到1941年11月共生产“八一式马步枪”3000多支,抗日战争期间共生产8598支马步枪装备部队。
从延安“无名式”到黄崖洞“八一式”马步枪的设计制造中,有几点启示:第一、如果要说“中国第一枪”,就要有一个“啥是第一枪”的标准;第二、能成为标准的必定是决定该枪地位的唯一性和应用性,即步枪的设计图纸;第三、要有统一制式的规模化生产和装备部队;第四、创新是“中国第一枪”的显著特质;第五、仿制和改进都不能成为自主研发的替代。
纵观中国造枪史,造枪者大有人在也大有枪在,但是,综上所述,充其量,“汉阳造”只能是“中国仿制第一枪”或者是“中国引进生产第一枪”而不能冠以“中国第一枪”。拨开历史的谜雾,“中国第一枪”当然是源自人民兵工圣地延安的“无名式马步枪”,“中国制式化制造第一枪”就是源自人民军工摇篮黄崖洞兵工厂的“八一式马步枪”,这是人民军工对中国军工史的重大贡献。2014年10 月8日的凤凰卫视新闻对此报道称“中国第一枪”来自中共延安时期的兵工厂制造。
曾经担任兵器工业部副部长、军工总监、中国兵总公司总经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兵工史编委主任的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柳沟兵工厂的老兵工来金烈同志在《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八路军军工英雄刘贵福》一书的“序”中指出:“刘贵福同志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军工英雄,在延安试制了我国第一支自行设计制造的新式轻型‘无名式马步枪’,是我国第一位步枪设计师,刘贵福同志到太行的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之后,在刘鼎部长的指导下,按照刘伯承有关步枪设计的理论,于1940年又设计制造了八一式马步枪,从此我军有了最早的制式步枪,他对步枪轻型化的改革作出了新的贡献,是国际步枪轻型化的发展变革的先驱。”
可以说,在“中国第一枪”的诞生中,离不开刘贵福的聪明才智,离不开孙云龙等一批老军工的家国情怀和刘鼎所拥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执着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黄崖洞精神,这精神与伟大的太行精神和人民兵工精神成为了全体军工人的红色传承。
刘鼎作为中国人民军工事业的开拓者当之无愧。
刘贵福作为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身黄崖洞兵工厂副厂长、华北兵工局兵工一大厂厂长(老342厂厂长),成为中国人民军工战线上的英雄——“中国第一枪之父”当之无愧。
(作者单位: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