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2016-09-14郑庆云
文/郑庆云
原核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文/郑庆云
原核工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
核工业人就是这在,把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兴趣、人生的价值,与国家家全、民族自强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形成了周总理说的“平的而伟大的风格”。
"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
事业高于一切,
责任重于一切,
严细融入一切,
进取成就一切。
2005年1月15日,在庆祝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大会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首次提出了“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在纪念核工业创建55周年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曾说,“四个一切”精神,不仅是核工业的精神,也是我们党的精神,我们国家的精 神,我们民族的精神。
核工业在60年的创业征程中,既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的核工业精神。
核工业精神是中央培育、上(中央)下(企业)结合互动形成的,也是国家力量铸就的。
我们常说,我国核事业是毛主席、周总理亲自缔造的,同样,核工业文化、核工业精神也是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亲自培育下形成的。简言之,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中央把沉甸甸的责任交给核工业人,从而形成“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二、中央领导反复告诫核工业人,破除迷信要与科学态度相结合,自主创新要与学习继承相结合,从而形成“进取成就一切”的民族自信、自力、自强的精神;三、中央领导谆谆教导搞核事业,事事处处要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从而形成“严细融入一切”的工作作风。
核事业开创初期,毛主席就嘱咐刘杰部长,这是决定命运的哟,好好干呀!周总理说,核工业几个厂子(指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青海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是全国人民最高利益所在,是世界人民利益所在。陈毅外长1962年在北戴河曾问刘杰部长:什么时候你们能“交货”呀?你们交了货,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就更硬了。这些殷切的期望与重托,加深了核工业人对责任和使命的理解,极大增强了核工业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导培育了核工业人的科学作风、进取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毛主席说:“这个原子堆、铀-235工厂,你们还没有掌握好,怎么就动手改呢?首先掌握好了,然后才能去改。比如,写字,先得学正楷,再学写行书,然后再练草书。”这是1959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游泳池旁,对宋任穷部长说的。当时的背景是,全国正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兰州铀浓缩厂一些职工也跃跃欲试,想在主工艺上开刀。
毛主席针对我们的事业说过:“要尊重苏联同志,刻苦虚心学习。但又一定要破除迷信,打倒贾桂!贾桂(即奴才)是谁也看不起的。”
邓小平同志说:“这些东西(指两弹一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江泽民同志说“如果没有当年毛主席、周总理领导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搞出的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我们不会有今天这样安全的局面,恐怕早就挨打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后还是要拼实力的。我们要卧薪尝胆,一定要争这口气!”
胡锦涛同志说“要继续坚持以我为主,这是发展核电的必由之路。”他还提出了 “发展民族核电”的重要思想。
习近平同志说“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要坚持安全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和平利用核能,全面提升核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员工思想素质和严细作风方面,周总理的指示最多、最具体、最精辟。“核工业人的那种平凡而伟大的风格”就是周总理“三高”指示内容,他说“二机部的工作,要做到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要求有平凡而伟大的风格,要有终身为这门事业的思想;高度的科学计划性,要求一环扣一环,采取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克服松、散、乱、慢的现象。”
如果说中央领导的这些指示、教导,是核工业精神的理论基础,是正面激励力量,那么,苏联撤走专家、三年经济困难这些天灾人祸,则从负面激发了我们的斗志,形成倒逼机制,客观上为加快自力更生发展我国核工业提供了机遇。
对核事业的生产、建设、科研工作,周总理指示:“对原子能工业的生产、建设和核武器的研究、试验,要实事求是,循序而进,坚持不懈,戒骄戒躁。”
对核试验,周总理提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对核潜艇研制,周总理指示:“核潜艇我们第一次搞,试验工作要稳当一些,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一些时间充分试验。要通过试验取得各种科学数据和资料,积累经验。”他还提出:“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
如果说中央领导的这些指示、教导,是核工业精神的理论基础,是正面激励力量,那么,苏联撤走专家、三年经济困难这些天灾人祸,则从负面激发了我们的斗志,形成倒逼机制,客观上为加快自力更生发展我国核工业提供了机遇。
但由于我们一开始就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在有外援的情况下,我们并没有依赖,更没有躺在“老大哥”身上,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坚持做好三项工作:组织一支以著名科学家为带头人的专业科技队伍;建立独立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坚持在核心技术上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坚持“理论先行”、“以任务带学科”,把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提前进行理论预研也是我们先于法国研制成功氢弹的法宝之一。这三条归结为一句话就是,重在能力建设。与此同时,中央下大力组织全国协作,支持核工业建设,1961年7 月16日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指出要自力更生突破原子弹技术,加速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决定进一步缩短战线,集中力量,加强各有关方面对原子能工业建设的支援,尽快把第一颗原子弹搞出来。为此,中央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加强核工业的技术力量和领导力量;二是加强核工业所需设备、仪表的生产、试制和配套;三是加强核工业卫生和防护医疗;四是将核工业系统的物资运输一律列为军运。这样,我们很快克服了由于停援带来的一系列巨大困难,奋发图强,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这使对方的一些预言,比如“要出现技术真空”、“设备变为废铜烂铁”都成为泡影。
正值此时,又遇上国内经济困难,已经全面铺开进行建设的几个核工业重点工厂又都处在最困难地区,不仅建设物资供应困难,就是人们正常的生活供应都难以保证。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核工业系统职工给予了巨大的关怀。粮食部一次就拨给二机部西北3个厂(兰州铀浓缩厂、酒泉原子能联合企 业、青海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几百万斤黄豆;青海省给核武器研制基地调拨4万只羊; 商业部、总后勤部在兰州设立了二级批发站(三个厂的供应待遇相当于一个省的待遇),加强西北地区核工业部门和特种部队的生活后勤供应。加上职工生产自救,很快地缓解了这些困难。
↑ 1956年1月26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上提出搞原子弹
战胜由于苏联专家撤走和国内经济困难而带来的两大难关,也充分体现我国核工业和核工业精神是国家力量铸就的。
核工业精神是核工业人在创业实践中形成的,也就是伟大的事业铸就伟大的精神。
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总结指出:核工业人在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重要的是对于责任、对于使命的理解和认识。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祖国的企盼与需求的时候,奉献精神油然而生。是事业激发了核工业人的责任,是责任增添了核工业人的志气。为了完成这样的使命,实现这样的责任,成千上万的职工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风餐露宿,不辞辛劳,经受了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
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总结指出:核工业人在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重要的是对于责任、对于使命的理解和认识。
这里说的“隐姓埋名、以身许国”是以王淦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科学家的真实写照。
王淦昌,我国核科学与核武器研制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他曾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法,并领导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当祖国需要他放弃原来的基本粒子研究,承担原子弹研究任务时,他毅然表示:“我愿以身许国。”从此,他改名王京,默默无闻地工作在祖国大西北。
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被称为中国核武器研制初期的三大台柱之一。他说:“我们这些人早在回国的时候,就把名啊、利啊放在一边了。”为了保存重要的数据资料,在遭遇空难时,他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分开他们被烧焦的遗体时,惊奇地发现一个完整无缺的装着数据资料的公文包。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担任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解决了我国原子弹试验的关键性问题。在一次氢弹试验因降落伞未打开,弹体着陆后,他首先奔向爆心。旁边的陈彬主任、赵敬璞副部长阻拦说,你生命宝贵,不能让你去。他却说,只有我最了解这一情况。当见到核部件未爆炸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 第一代核潜艇四位总设计师(从左到右):赵仁凯、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曹本熹,著名化工专家,我国核燃料事业开拓者之一,出色地领导了铀、钚、锂、氚的试制和生产任务。1963年初调入二机部,刘杰部长对他说:“我们大本营在北京,可搞核燃料生产要进人沙漠荒原。曹教授,请你考虑一下。”曹本熹毫不迟疑地 回答:“我是搞科学的,只要是为了科学,就不考虑在什么地方,也不考虑干哪项工作。”当年年底,得知女儿不幸得了白血病,组织上借汇报工作为名,把他从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工地请回北京,但他稍作安排后,又回到了工地。组织上要给他医疗补贴,他说,我还能顶得住。他没要公家一分补贴,花完了多年积蓄,也未能挽回女儿的生命。最后他尊重医院请求,含泪将女儿遗体捐献给了医学研究事业。
毛主席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了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设计队伍告别了繁华的城市,带着崇高的使命来到了偏僻的山沟。
王承书,著名女科学家,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研究奠基人,为我国浓缩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1961年春,钱三强副部长把王承书请到办公室,问“你愿不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去搞气体扩散?”王承书回答:“我愿意! ”钱部长说:“那好,你去搞浓缩铀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国的扩散厂上马铺路搭桥。”从此她告别了曾付出巨大努力的统计物理领域,开始了新的征程。
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发给原子弹研制团队,其中彭桓武排名第一,按国家的规定,一等奖的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应授予获奖名单中第一位获奖者。当所长将金质奖章送给彭恒武时,他执意推辞,请所长带回去,放在研究所里。他还写了两句话予以回答:“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彭老说:我不是谦虚,是事实,我们的核武器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样的优秀人物和动人的事迹还有很多。这使我们感悟到:核事业有这样一批科技人才,他们有这样一种精神,有这样一种品格,中国的“两弹一艇”怎么会搞不出来呢?
研制核潜艇是中央坚定的决心。毛主席说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了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原子能研究所的研究设计队伍告别了繁华的城市,带着崇高的使命来到了偏僻的山沟。当时那个地方,荒草遍野,蛇虫出没,人迹罕至。他们刚到时,住的是干打垒,喝的是泥浆水,走的是山间羊肠道。由于山区雨多,气候潮湿,蚊子又大又多,居住的工棚也成了蛇、鼠的栖身之所。曾有几位因公出山的职工,走在当地老乡的门前,想讨口水喝,一个个蓬头垢面,说话又操外地口音,老乡竟把他们当成了“要饭的”,好心人用竹篮端出几块红薯,让他们充饥。
讲到核潜艇,就不能不提及彭士禄。彭士禄是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他敢于负责、敢于拍板,使核潜艇研制紧张、快速、有序地进行。在他的带领下,两年建成陆上模式堆,三年核潜艇下水。一次现场调试时,彭总病倒了。经诊断是急性胃穿孔,为此而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但他仍以顽强的意志坚持工作。
核工业人就是这样把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兴趣、人生的价值,与国家安全、民族自强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形成了周总理说的“平凡而伟大的风格”。他们把艰苦的环境、恶劣的条件,与为国争光的抱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统一起来,吃苦不叫苦,受累不埋怨,一心要建好工程、拿出产品、成就事业。
核工业精神是与时俱进在发展中形成的,也是时代进步铸就的。
核工业精神形成于第一次创业,发展于第二次创业。不断将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融入其中,使核工业精神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也使“两弹一星”精神在核工业得到丰富和升华。
改革开放、中外合作发展核电后,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管理和现代文化理念,充实、扩展了“严细融入一切、责任重于一切”的内涵和管理方法,更准确把握了现代管理与文化的真谛。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们宣布建设秦山核电站时,国外舆论敬佩我们的决心,但对我们的能力表示担忧,认为中国建造核电站“是一项困难的挑战”。核工业人为了推进民族核电事业的发展,放弃了许多,担当了许多,面对繁重的任务、历史的责任与较大的风险,他们丝毫没有减少对事业的执着和奉献。他们是核工业新时期的王淦昌、 原公浦等人的再现。
有一位核电建设的老工程技术人员,他就是原七二八院主任工程师戚正文。在核电建设繁忙的那一年,他的儿子在野外工作得了急病,不幸去世。中年丧子,痛苦万分,几天里催白了老戚的头发。从工地回到上海,又一个不幸接踵而来:他体弱的妻子因受不了爱子猝亡的悲痛,一下子瘫在了床上。戚正文在核电工程第一线坚守着,默默地承受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负荷。每天午休时,他匆匆推出自行车,冲锋似地往家奔,安排好妻子的药和饭,他又推起自行车,奔向设计院。戚正文是位老资格的核工程技术人员,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已是一所大学核专业教研室主任了。到七二八院工作后,组织上把核岛工艺系统的设计任务交给了他。原大学的老同事出于好心,劝他回校主持教研工作,那里生活条件优越,工作无风险,还经常有出国深造的机会。他婉言谢绝了,说:“这工程上上下下折腾得够多的了,我负责的这一摊,还没有最后成功,就如士兵没有把仗打到底,我怎么能离开战场呢?”戚正文出国带回来的不是冰箱、彩电,而是美国制造的标准过滤器芯子,这正是他研究攻关的宝贝。凭着这种执着、进取,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攀登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1991年7月31日,秦山核电站开始装料,意味着要把国产化的121个核燃料组件装入反应堆内,核裂变能源将在这里实现。秦山核电公司召开了誓师会,装料队队长张玉良从领导手中接过锦旗,他顿时觉得锦旗上“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 一失”16个大字个个都有千斤重,这是领导的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期望。张玉良代表装料队宣誓:“我们为能参加首堆首次装料感到光荣与自豪,保证做到一次成功,为结束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位年近六旬的东北汉子,当年告别长春,入戈壁饮风餐沙二十载没有落一滴泪,此刻却抑制不住满腔激动,眼窝湿润了。秦山人在被誉为“国之光荣”时不骄傲,在遇到挫折时不气馁,不屈不挠,顽强攻关,不断改进,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书写了中国核电建设从“成功起步”到“国产化重大跨越”, 再到“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的三个光辉篇章。正是由于我国核电的起步和示范的成功,才迎来了国家加快核电发展的春天。
2010年7月21日,中国实验快堆建成,也是快堆总工程师徐銤潜心研究快堆46 年获得成功的日子。他从城市到山沟,从“三线”回到北京,始终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核能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自主创新,全身心投入工作。他的勤奋敬业和无私奉献,充分体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忠心报国的崇高品质。徐銤院士的精神是“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核工业精神在新时期的延伸和发展。“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在他身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