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应对网络平台知产问题共同营造知产保护生态圈
2016-09-13陈晓嫣
陈晓嫣
随着网络平台供应链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在获得巨大的便利的同时,很多问题也伴随发生。其中网络平台知产保护问题尤为凸显,网络售假应运而生。
美国网络安全专家对Facebook上1000多个广告链接的调查发现,其中涉及时尚和奢侈品约有1/4为假货和仿冒品。英国《卫报》报道称,历峰集团要求英国五大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屏蔽6家销售历峰品牌假冒商品的网站。历峰集团指出,这仅是多达23.9万个潜在侵权网站里的第一批。德国联邦消费者协会2015年进行的调查显示,网上商店仍存在10%左右的假货。假货不仅存在于像eBay这样的大型第三方平台,且已向社交网站蔓延。
亚洲同样是网络售假的重灾区。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以网络购物、电视购物为代表的远程购物也成为消费者投诉的多发领域。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远程购物投诉20083件,其中电商购物投诉占95.41%,达19162件,假冒伪劣商品已横行中国在线市场。韩国媒体发起SNS售假情况问卷调查,对象为韩国国内168名高中生,有15.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过受骗经历。
数据显示,网络售假问题已不只是某个区域性的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头疼的问题。遏制网络售假,厘清网络平台交易秩序,迫在眉睫。
运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
电子商务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场已经从线下移到了线上,互联网技术在促进电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海量交易数据筛选的工作量;
互联网虚拟环境带来的售假行为的隐蔽性;
平台间信息壁垒,造成监测和排查不利;
地域不同对调查和维权造成的障碍;
化整为零的运营模式,逃避主管部门监察。
在线识别技术的应用使得覆盖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独立网站和搜索引擎等跨平台互联网监测,海量信息筛选成为可能,侵权状况一览无余。在一起涉及众多奢侈品牌的跨平台售假案件中,通过新诤信IPRSEE平台的SEW社交媒体预警系统(Social Early Warning),对微博平台的监测,发现某新浪微博账号非常活跃,大量展示推销涉嫌假冒的奢侈品皮具。从而顺藤摸瓜,精准锁定涉案微信号、淘宝店铺及犯罪嫌疑人。
通过交易数据的清洗、标签和筛选,绘制网络交易图谱,追踪涉案资金和涉案人员,厘清关键线索。在针对某独立网站售假案件中,通过线上数据分析,追踪货款流向,发现独立网站的服务器和主要客户在国外,但网站运营和收款方都在国内,最终锁定目标,破获案件,成功突破了以往服务器在海外鞭长莫及的办案难点。。
从数据到线索,从线索到证据,通过不断的筛选、排查、清洗,聚焦幕后黑手,落实证据,打击供应链。在利用电商平台与行邮渠道相结合的售假案例中。我们发现出口人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将6000多副假冒眼镜分装成2600多个包裹,企图通过快递的方式出口至境外的售假新模式。他们以揽货人承揽电商平台上的卖家出口货物,统一利用名义出口人出口。结合IPRSEE平台的BCS差评分析系统(Bad Comments Search)以及一系列深入调查,发现发货人指向同一个人。
打造共生共荣的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圈
互联网技术创新为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上虚拟市场没有边界,海量交易,数据庞杂,市场瞬息万变。
政府主管部门如何把握真实的市场形态?如何将事后堵漏转变为前置监管、预警以及指导线下的落地执法?
权利人如何有效管理预算,把钱用在刀刃上?借力大数据优势,廓清线上市场,打击重点目标和背后的供应链?
消费者因为没有明晰的甄信体系,以识别卖家的售假信用等级,网上购物步步惊心,防不胜防,买到假货后,大多投诉无门。消费者权益如何获得保障?消费者举报的海量信息能否转换为更高效的线索情报?
电商平台出巨资打假,以期净化线上市场,规范经营秩序,降低和控制平台法律风险。然而平台间各自为政,信息壁垒处处可见,如何放弃成见,打通壁垒,促进跨平台合作?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互联网市场环境,互联网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挑战,显然无法仅仅依赖于技术解决方案。
一个更加规范秩序、健康发展的中国互联网经济,亟待政府、权利人、平台、消费者、以及包括像新诤信这样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各方携手,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共同打造一个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生态圈,共生共荣,形成对权利人、消费者、电商各方的有力支撑。从1.0版的传统维权,到2.0版的技术维权,进而到3.0版的知识产权生态圈,这样的转化,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