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郎平
2016-09-13
何慧娴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去过一次的地方,可以说上一辈子;相反,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却不知从何说起。
对人,也是这样。如果你太熟悉一个人了,要介绍她,一时不知从哪件事说起。
郎平,全国十亿人中少说也有八亿人知道她。熟悉她的人太多了,要对读者介绍郎平,确实是个难题。
我不想像以往那样,作为一个记者来报道郎平,从小时候写起,写到她走上那条艰难的排球之路……
我要把她当作挚友介绍给读者。最初采访时,她曾把我当作记者,但是很快她就改变了对我的称呼。
余暇,我们结伴而行,一起去看望她的朋友,她总是俏皮地拍拍我的肩膀向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好朋友,我的‘管家!”那说话的声音,那居高临下顺手搭着我肩膀的神态,就好像我俩从小就是同学。天知道,我们的实际年龄距离是整整17岁。也许,正因为她的早熟,加上我的“童心”,使我们两颗真诚的心,逾越了年龄的距离,日益接近,使我能够真正了解她,认识她,喜欢她……
她爱一样东西,总是爱得那么深,那么“执着”,她“迷”一件事,总是“迷”得那么“苦”,不惜倾注全部精力。
那是去年6月里的一天中午,我来到国家女排居住的运动员集训大楼,轻轻推开郎平那扇虚掩着的房门。
唷,真不巧,她已经上床了,连嘎吱一声的开门声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应。我轻手轻脚地走到床前,想看看她是真的睡还是假睡。要是真的睡着了,就不叫醒她。上午近四小时的训练刚刚结束,下午还有足足三个小时的跌滚摔爬“恭候”着她,集训期间的生活够辛苦的。可是我转念一想,这“调皮鬼”会不会是装睡,有意和我闹着玩。要是这样,我可要好好地“惩罚”她一下。
我探身往床上一瞧,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并不宽敞的单人床,本来已够难为她那1.84米的身躯了,可和她并头齐睡的,竟还有一只“米老鼠”,那“个儿”大到活像一两岁的孩子。“米老鼠”是丝绒做的,两只圆圆的、黑茸茸的大耳朵贴在洁白的枕头上,把长长的枕头占据了一半。郎平侧着脸,躬着身子,“心甘情愿”地蜷缩在一边。“哈哈,可真会委曲求全!”我心想。
爱动物,是她的天性,小时候她喜欢画动物,画猫像猫,画狗像狗。妈妈暗暗高兴,让她拜一位搞绘画的朋友为师,每星期都要抽空带她到老师家去学画。不久,这位老师也惊奇了:这孩子画动物怎么这么像!
她养过鸡,养过猫,养过兔子。长大了,尽管她迷上排球,当上了国手,仍不改喜欢动物的天赋。
有一次,女排去湖南郴州冬训,人家送她一只小波斯猫。她如获至宝,想方设法也要带回北京。于是,她瞒着教练,采取一些“隐蔽措施”,将“宠物”带上了旅程。谁知,半夜里藏在卧铺座位底下盒子里的小猫“喵喵”地叫个不停,吓得她差一点从铺位上滚下来。谢天谢地,北京站到了。一路上,小猫总算没有“暴露目标”,可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集体宿舍里怎么养猫呢?!没法子,这任务只有托给姐姐了。
姐姐叫郎洪,比她大两岁,温顺,厚道,处处爱护妹妹,两人从小形影不离,干什么事情都“一致行动”。平日里,服侍猫的事情,当然都落在姐姐身上。郎平每周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里,自然主动地为猫尽点义务,烧鱼食、给猫洗澡、训猫啦等等。
妈妈是苏州人,爱清洁。为了不被妈妈下“逐客令”赶走小猫,姐妹俩把小猫训练得可讲卫生啦!家里通往晒台的门上被她们凿了个小门,猫要拉屎、撒尿,会自己钻进去上“厕所”,还不到脏地方去乱滚、乱爬。
小波斯猫越长越可爱,一身洁白、柔软的长毛,一双宝石般碧绿透亮的眼睛,一条会“说话”的漂亮尾巴,把郎平“迷”得只要一回家,就把她揣在怀里,还少不了跟它一起睡个午觉……
好家伙,现在她又迷上了“米老鼠”了!可当我的视线在郎平的床上发现第二个“新大陆”时,更忍不住捂住嘴巴也笑出了声来。原来,在她枕头的另一侧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段幽默的话:
一、 它天生健美,不需要“节食”“减肥”,请注意餐餐喂饱。
二、 当它唱起娓娓动听的歌曲,为你催眠,叫你起床时,请不要忘了它那“金嗓子”需要喝水。
三、 它和你一样,需要足够的维生素,请勿忘加喂苹果。
四……五……六……
我正纳闷,这是说的谁?是谁写的?竟然倾注了那样的深情!像是回答我似的,突然屋子里响起了婉转的鸟啼。靠近郎平床头的窗台上,放着一只大鸟笼,一对小鸟欢蹦乱跳,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这下把郎平“逗”醒了。其实,我已发现她的睫毛在扇动,悄悄地偷看我。我正要去捏她鼻子,小机灵鬼一个快速摆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把“米老鼠”往怀里一抱,两条大长腿交叉一盘,坐着床上对着我直笑。
1981年世界杯中日女排之战2:2欢场休息时,袁伟民面授机宜
我说:“好啊,鸟都弄到宿舍里俩啦!”
她诙谐地说:“嗨,没治!咱那位给我弄了个好差事,把鸟寄养到我这儿来啦!”那话音中有点“怨气”,可那高兴劲儿,分明流露出又可以过过养动物“瘾”的味道啦。
她接着告诉我:“他妈有慢性病,长期休息在家,孝顺儿子怕妈妈寂寞,买了两只鸟给妈作伴。谁知这鸟整天又唱又跳。折腾得她妈反而休息不好。宝贝儿子只得把它带到自己宿舍里养起来。现在他出差了,这任务就交给我了。好家伙还不相信我会养鸟,生怕委屈了鸟。你瞧瞧,这六条‘养鸟须知……”
噢!我这才恍然大悟。那张纸上充满深情的“留言”,原来是为了这两只小鸟啊!
鸟的主人白帆,是郎平的男朋友。小伙子身高1.9米,长得健壮魁梧、英俊潇洒,过去也曾是一位优秀运动员,后来因受伤而结束运动生涯,毕业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他和郎平情趣相投,志同道合,俩人都追求事业、热爱生活。有趣的是俩人都喜欢动物,不同的是白帆“男子汉味儿”十足,可不喜欢女性偏爱的猫啊、兔啊的。他最喜欢狗,用他的话说:“狗既威风凛凛又人性十足。”难怪他把他养的那条狗——菲比,得意地称作“白比姆黑耳朵”第二。
我没有饲养过动物,体会不到养动物的乐趣。可是从郎平热爱动物这件事情上,我看到的是:她爱一样东西,总是爱得那么深,那么“执着”;她“迷”一件事,总是“迷”得那么“苦”,不惜倾注全部精力。
这脾气,这精神,在打球上体现的更鲜明、更动人、这正是她在排球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熟悉郎平的人都知道,她的最大特点是不停地追求,她还在少体校时,就向往着进北京队;进了北京青年队后,就盼望着有一天能进北京队;成为北京队队员后,她的目光投向了国家队,希望早日佩上金光闪闪的国徽去为国争光;打上国家队主力后,她又把目标升到争当“世界第一炮手”上,要与身高1.96米的美国运动员海曼试比高低。
她成功了,当今世界排坛上,还没有哪一位女排队员的威慑力超过她!
1982年秘鲁女排世锦赛中国女排对战秘鲁夺冠,图为郎平扣球
这洋洋十几万字的日记,犹如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位有着超人毅力和非凡吃苦精神的青年。
打球如此,干其他事情也这样,只要她想干、爱干的事情,她是非要干成功不可的。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洋洋十几万字的日记,就是郎平在打球的同时,做成的另一件艰辛的事情。如果说在球场上,洒下了郎平不可斗量的汗水和那凝聚着兴奋与痛苦的泪水;那么,在她的七八本厚厚的日记里,同样浸透着她的汗和泪。
那还是1978年,我第一次采访她时,就发现她的训练日记写得既勤又好。
“借给我回去再仔细拜读一下好吗?”我颇有兴趣地说。
谁知,话音刚落,她便不好意思地把日记“抢”了过去,说“啊呀,这日记记得这么糟,没看头,浪费你时间,还是甭看了!”
我说:“不,有看头,你记得不错。不过,我给你提个小小的意见,你的日记中处处表现出对自己思想和技术上的严格解剖,这是好的。可是日记不是检讨书,不能天天批评自己呀!对吗?”
她瞪大了眼睛,琢磨着我说话的意思,忽然,明白过来了,哈哈大笑起来。
这以后,我去她那儿时,她常常主动拿出训练日记来给我看,让我再给她提提意见。
这日记怎么才能记好啊?”
我怎么觉得记来记去每天都是这些事啊?”
日记的格式和写文章究竟有什么差异啊?”
……
看来,她是想在记日记上下功夫了。那劲头,就像她学打排球一样,要掌握一个动作,就非得把各个环节的要领都弄清楚不可。
虽说时间老人是公允的,每个人从他那儿得到的时间是均等的,但每个人自己所能占有的实际时间,却又是不等的。
女排姑娘有一句口头禅:“我们啊,在时间上是最穷的(指除了打球之外,她们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这话不假。
郎平在作为中国女排队员的八年多时间里,可以说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假日。八度春节七次是在外地球场上度过的,唯有1981年她们第一次赢得世界冠军后的那个春节,是在北京和爸爸妈妈一起欢度的,不过,从年初一到年初三,也只放了两个半天的假,因为从抱回了第一个世界冠军金杯之后,她们便开始为赢得第二个金杯而奋斗。袁伟民的观点是:“从我们成为世界冠军的这一天起,就已成为众矢之的,人家会摽着我们拼命练,我们的任何放松和停顿,就意味着倒退!”
1986年4月29日,萨马兰奇祝贺郎平坦任中国体育集邮与收藏协会会长
她们一刻也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集训最紧张的时候,每天白天训练六七小时,每周还有两个晚上加练发球和接发球,再有两三个晚上不是技术讨论就是看比赛录像。郎平有伤,膝关节、腕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伤,每天晚上按摩、推拿治伤还得用去个把小时,属于她自己支配的时间,还能有多少呢?!
如此紧张的生活节奏,是常人怎么也适应不了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还坚持天天写日记。作为“知情者”,我是深知她的艰辛的!
—次,我去她的宿舍,看见刚从球场上回来的郎平,还未顾及换去汗湿的球衣,已趴在那儿记日记了。这使我想起了过去我们下放劳动时,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刚刚参加完重体力劳动之后,马上坐下来写字,手指常常僵硬得发颤,连笔都握不住。
“刚打完球,写字不别扭吗?”我问郎平。
她放下笔,甩了甩还裹着胶布的手指说:“没错!一天训练下来,再坐下来写日记,经常是眼皮打架,手不听使唤,有时写着写着就睡着了。所以,现在我尽量不等到晚上才记,白天能挤出一点时间,就先写一点。”
当一个人筋疲力尽时,还想再干成一件事是多么不容易啊!战胜惰性,见缝插针,是郎平日记记得又勤又好的“秘诀”。
越是外出比赛,女排姑娘生活的“频率”便越快。请看看这一天的安排吧:
1982年3月20日
昨晚8:30坐车赴纽约国际机场,夜11:30起飞,今晨7:50抵秘鲁首都利马,坐车去下榻处——海边的一个俱乐部,11:30—12:00身体训练,下午2:45技术训练,晚上开会介绍秘鲁队情况。
然而,每一次出访比赛,郎平总是加倍认真记好笔记。她总觉得出访比赛,尤其是参加世界大赛,是自己学习、提高的最好机会,应该是把每一点体会,每一点见闻都记下来,更应该把那些使自己终身难忘的时刻记下来,留在记忆中,成为今后人生道路上前进的鞭策和启迪。
1981年11月16日20点17分,在日本大阪,她们朝思暮想的目标终于达到了,郎平终于成为世界冠军队的队员啦!正当她想尽情享受一下胜利喜悦时,意外的痛苦向她袭来:
按照惯例,傍晚6点比赛,她们下午就要提前进入球场,先练习一两个小时。一般赛前都不吃饭,只吃些点心。可是这天的比赛是决赛,打完以后又接着举行闭幕式,回到下榻的饭店已是深夜。整整八个小时没有一点东西下肚,郎平饿极了,走进餐厅,狼吞虎咽地一口气吃了几份面条。回到房间,她看见比赛腰部扭伤的陈招娣正痛苦地躺在床上,汗湿的球衣贴在身上怎么会舒服呢!她先把陈招娣扶进卫生间,帮她洗完澡,睡进被窝后,自己再洗。也许是一饥一饱,也许是面条吃得太着急了,也许是吃完面条就忙忙碌碌,她胃痉挛了,钻心般的疼痛,手脚冰冷直冒汗。
经过田大夫的治疗,她开始平静下来了。过了会儿,她又坐到桌前,打开日记写下来。尽管时针已指向凌晨1点,清晨就要启程去东京,她和陈招娣两个人的行李还待收拾;尽管这时的兴奋和痛苦交织在一起;可是他还是尽力克制自己,认认真真地把这逝去的一天记录下来。
世界杯赛归来之后,当我翻阅她那记得端端正正、完完整整的十八天大赛日记时,我的内心十分激动。要知道,这一页页的日记,是在她体力、精力都大大超负荷的情况下写下的呀!没有非凡的吃苦精神,没有超人的能力,能产生这样的“成果”吗?
《郎平日记》开始在《新体育》上发表了,不少读者给编辑部写信赞扬她日记记得好,也有几封信在赞扬的同时,问上一句:“这日记是不是你们帮她加工过了?”后来郎平参加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的日记又陆续在《新体育》发表,也有读者写信到编辑部问:“这日记真是郎平自己记的吗?”
《新体育》编辑部写信告诉读者:郎平日记本刊除因篇幅所限而进行删节外,几乎没有作什么改动。并将郎平日记的手迹拍摄成照片刊登在《新体育》上,同时还请郎平自己撰文回答了读者的问题。她在《记下生活的足迹》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己是怎么写日记的。文中提到:“是日记伴我度过了球场上的艰苦岁月,成为我最知心的朋友……我通过记日记,帮助自己整理思想,调节心理,提高训练水平,总结比赛经验。通过记日记,我还注意记下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分析,达到开阔视野、积累知识的目的,帮助自己提高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
她确实尝到了记日记的甜头。去年奥运会,郎平遇到了过去从未遇到过的严峻考验。小组预赛,她作为队里的主要得分手,未能发挥水平,中国队以1:3输给了美国队。教练袁伟民说:“这是近两年来,郎平打得最差的一场国际比赛啊。”这可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比赛。失败震撼着姑娘们,全队思想压力很大,郎平的思想压力更是可想而知。她担心万一下面的比赛再打不好,这“三连冠”功亏一篑,怎么向祖国人民交待?这责任太重了,压得她食无味,寝不安,只觉得心沉甸甸的,腿软绵绵的……
然而,她又是清醒的。
打完比赛回到奥运村,她没有回到自己的房间,强打起精神先到梁艳、李延军等人住的房间里,安慰她们:“没关系,今天这场球是我没打好,下面两场球我们打好了,还是可以拿冠军的。”她佯作没有事似的。担心这场球的失利会动摇新队员的信心,因此,她尽量克制自己,不流露出懊丧的情绪,她知道,自己是老队员,是队长,一举一动队员们都看在眼里……
她,默默地承受着痛苦。她的心在哭泣。
夜阑人静,她打开日记本,回想着比赛场上发生的一切,回味着刚才总结会上教练和同伴们的发言,袁指导的开导又回响在她的耳畔:“郎平,你树大招风,人家恨不得把你每个动作都分解了,人脑和电脑加起来对付你,你又不是个完人,怎能不失误?要拿得起,放得下,这才是大将风度。这场球不影响我们拿冠军,只不过是选择决赛对手的问题。要拿出1982年世界锦标赛时反败为胜的气魄来,在挫折面前不低头,输了就输了,不可动摇信心。人要敢于向自己提要求,非把与日本对这场球拿下来不可。你是聪明人,一点就到。我希望打日本队时,你不再是打美国队时的郎平。”
袁指导的话,开人心扉。郎平边想、边记,思路理清了,懊丧、后悔飞走了,思想集中在寻找进攻受阻的原因上:“一是,对美国队三个高大队员的密集拦网准备不足;二是,在一传不到位的情况下,打调整球缺少办法;三是……”她在日记中写到:“这场球被对手控制,我认了!承认这个现实,但我不服气。我的水平还没有真正发挥,郎平还是郎平,我还是高水平的攻击手!”
日记帮助她总结了比赛的得失,调节了心理,稳定了情绪,增强了打好下面这场比赛的信心。
性格决定于生活、环境、教养:她真诚、热情、助人为乐;她认为,生活中不能没有友谊。
现在,《郎平日记与书信》作为她的第一本书问世了,这在她的人生旅程中又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她从未想到过的大事,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爸爸妈妈时,他们那高兴劲儿,不亚于看女儿打完了一场精彩的比赛。在他们眼里,孩子成才应该是全面的,不仅球打得好,各方面都要成长,打从我认识他们以后,就一直为郎平有这样的爸爸妈妈而庆幸。他俩都是普通干部,可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自有一套观点和办法。
当郎平刚刚背上书包跨进学校大门时,“文化大革命”便席卷全国,她的爸爸离开了北京被下放到干校。“大串联”那年头,母亲工作所在的宾馆人满为患,没有空闲过一天,她日夜轮班,忙得顾不上家。七岁的郎平和九岁的姐姐,脖子上挂着房门钥匙,过早地开始了独立生活。
在逆境中长大的孩子,有时显得怪可怜的。可是郎平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放手让女儿在那样的环境中锻炼自己有好处。他们让孩子学着洗衣服、买菜、做饭、记账,学会自己支配时间、自己安排生活。那时,“读书无用论”不但吹昏了孩子们的头脑,也使有些家长糊涂起来。他们却不但要求孩子在学校里认真读书,还额外给孩子们布置了练大字、写日记的家庭作业。每天放学后,不做完作业不玩、不吃饭,是他们的“家规”。
爸爸妈妈的严格要求,使郎平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刻苦、好学和干任何事情都很认真的好习惯。从小学开始,郎平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
困难从天而降,妈妈突然病倒了。爸爸在干校回不来,姐姐去医院陪伴妈妈,小郎平只能自己照料自己。吃午饭时,一股浓烈的醋味从郎平家飘出来。邻居们担心小郎平闯下了什么祸,赶过来一看,见她正捧着一碗用醋和酱油烧的饭,吃得津津有味。家里写字台的抽屉里,放着妈妈留下的钱,小郎平完全可以去买几个包子吃,省事又可口。可是她要自己做饭吃,因为她想到爸爸说过:用钱要节约。
性格决定于生活、环境和教养,这话不无道理,而遗传基因有时也起一定作用,这话恐怕也有一定道理。郎平的妈妈是苏州人,爸爸是天津人,这使她既有江南女儿的温文、娴静,又有北方姑娘的健美、热情。
性格爽朗、诙谐的爸爸,是一位得到孩子们尊敬和喜欢的爸爸。只要他在家,家里就一片笑声。他为人热情,见面就熟。郎平和她姐姐曾打趣地向我介绍:“我爸啊,全国九亿人口,少说他认识六亿。跟他一起上街啊,您脖子甭想休息(指不断地与人点头打招呼)。”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都很喜欢郎平的爸爸。休息日,郎平爸爸有空时,常把姑娘们请到家里,自己亲手做菜给他们吃,和她们聊天。要是哪位姑娘想办什么事情,遇到了困难,他总是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因为他想,姑娘中只有自己的女儿家在北京,别的姑娘都不在父母身边,他应该像关心自己女儿那样关心她们。
有其父必有其女。生活中的郎平也是一位真诚待人、助人为乐的姑娘。去年奥运会之后,我随女排姑娘一起去避暑山庄,她们在那儿边总结、边休息。一天开会前,大家坐在会议室里,边等人到齐,边聊天。郎平坐在一边干“私活”埋头写着什么。我坐在她身旁,探头一瞧,只见她在写信,“汪文(化名):……”
汪文?这名字怎么这么熟?
“噢,对了,她是个‘女排迷,不久前给我写过信。”我想起来了。
“她是你的朋友?”我颇有兴趣地问道。
“她是一个球迷,一位女青年,现在也是我的朋友。”郎平边回答、边继续写信。
我知道,郎平十分珍惜友谊,她认为生活中“没有友谊,世界上仿佛没有太阳”。尽管能属于她自己支配的业余时间少得可怜,但她仍然从中挤出时间用在与友人的交往上,她的朋友“遍天下”,不仅有体育界的,还有文艺界、科学界的;有她的同龄人,还有比她年长的中年人、老人;有社会名人,也有普通人。彼此经常有书信来往。她和这位女青年是怎么交上朋友,直至互称姐妹的呢?!
这天开完会后,我忍不住找她就这件事聊开了。原来,她和汪文的友谊是这样开始的:
四年前,这位热爱排球、崇拜郎平的女青年,因为人生道路上的重重挫折而陷入了苦恼、彷徨、绝望的境地,甚至想到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在她苦苦徘徊的时候她想起了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提笔给郎平写了好几封信,倾吐心中的苦闷……
开始几封信,郎平没有看到,因为世界杯赛归来之后,女排姑娘收到来自国内外的信堆积如山,近三万封,而郎平个人收到的信竟有三千多封。姑娘们的日程表排得那么紧,这么多信哪里看得过来?!可是,有天当郎平拆开信,了解到这位女青年的不幸和痛苦后,立即写了回信,劝慰道:“……生活本身就是搏斗,要想生活得好,就必须靠自己去奋斗,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去奋斗,才有意义,才有可能去实现你自己的许诺。当然,你做了努力,依然没有收效,这也不必灰心。要知道,干好什么事情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要有不达目标不甘心的决心,才会经过自己艰苦的努力,实现最终的目标……”
从避暑山庄回到北京后,我找到了汪文——这位在长城贸易公司工作的二十岁的女青年,她动情地告诉我:“这些年来,正是郎平姐姐给我的真诚友谊,帮助我战胜了孤独和软弱,战胜了挫折和困难……”
她回忆着收到郎平第一封回信时的情景;“那天夜里,我失眠了……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认真地考虑前途、未来,考虑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
十天后,她又收到郎平的第二封回信和一张“向她微笑”的照片。鼓励她“要笑对未来,锻炼得更加坚强……”信中写道:“在我们一生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和挫折,乃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它是必然存在于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倘若生活中失去这些反色彩的刺激,那么生活的意义又何在呢?就像《简·爱》一书中说的: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只要我们笑对未来,就会征服自己,也最终征服客观世界!”
这以后,郎平经常关心她,鼓励她,在她生日的那天,郎平给她寄去礼物和贺信:一张郎平在球场上拼搏的照片;希望她珍惜自己的青春,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女青年曾在信中流露出向往大海的心情,郎平竟在紧张的集训期间,从漳州训练基地给她寄去了一张自己站在大海边拍的照片……
女青年说着说着,眼睛有些湿润了:“是郎平姐姐给我的真挚友谊,打动了我的心,使我重新感到了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向往……我终于结束了两年的待业生活,结束了人生的徘徊,告别过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最后,她坦率地对我说:“如果两年前,我不曾接到郎平的回信,那么郎平留在我心中的将永远是一座英雄塑像。郎平的信,使我认识了一个追求事业,富有进取精神,懂生活感情丰富的活生生的人!”
她感情丰富、细腻、是一位典型的女性,具有外在仪表与内在人格相结合的美。
是的,正像这位崇拜郎平的女青年所说的,郎平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别看她在球场上勇猛、刚毅得像一个“假小子”,生活中的她,感情丰富、细腻,是一位典型的女性!
有那么几件事一直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1980年的除夕。上午,我在国家体委大楼门口,碰到袁伟民的爱人郑沪英。她高兴地拿着一封信边拆、边看。边往外走。“哦,这么开心,是收到袁指导来信了吧?”我笑着问。
“不”,小郑摇摇头,乐呵呵地说,‘袁伟民忙着带训练,恐怕连过年都忘啰!是郎平给我寄贺年片来啦,她想得真周到!”
新春佳节,给亲朋好友寄张贺年片,对于常人来说不足为奇。可对于节假日也挥着汗在球场上的女排姑娘来说,要想到这点,做到这点,也并非容易,郎平却记住了这个我国民族传统的、合家团聚的佳节。她想到教练有妻子、儿子,却不能和家人一起过节;她了解自己的教练一心扑在事业上,会什么也顾不上的……于是她牺牲了午睡的时间,上街买回了两张山村小城里仅有的、并不精致的贺年片。两张普通的贺年片,带着她的一片真情,飞向了北京,刚好在除夕那天,分别飞到了两位教练妻子的手里。事后,袁伟民知道了这件事,很受感动。
1983年的冬天,对于中国女排的姑娘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冬天,不寻常的冬天。在11月的亚洲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以03败在日本队的手下,在实现“三连冠”的道路上出现了一片阴云。她们来到湖南郴州排球集训基地卧薪尝胆,为半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作准备。
我到郴州采访她们,初去乍到,就感受到一种异常紧张、艰苦的气氛。姑娘们一个个都自觉地、拼命地练,想方设法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那时的郎平伤病正复发,可她仍咬牙顶着练,一堂训练课都不落。有时练完后,腿疼得连走回宿舍都困难。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仍忙中“偷闲”,每天训练完抓紧时间,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后,就拿着毛线到我睡觉的屋里来,边织、边和我聊天,谈队里的情况,谈面临的困难未来,谈未来的路……
她手中织的那条大毛裤,是准备给男朋友白帆过冬用的。小白过去当运动员时受过伤,大腿里还钉着不锈钢的钉子呢,她担心一般的毛衣不御寒,特意买来纯粗毛线,用仅有的宝贵时间,亲自给他织一条。
男毛裤,她可从来没有打过,就悄悄地向队友、老大姐李文秀请教,怎么收针,怎么放针,一一记在纸上,边打边对照。要织成一条身高1.90米小伙子穿的毛裤,得有多少耐心啊!我望着她那可爱的认真相,仿佛看到了她那颗温柔的、会体贴人的心,这使我想起了袁伟民说过的一句打趣的话:“我们女排这些丫头啊,将来个个都是‘贤妻良母。”看来,郎平绝不会例外!
十天以后,我结束采访,返回了北京。没过几天,就收到了郎平的来信:“想念的管家:你好!我们分手已经一个星期了(其实还不到一星期)真的很想念你!每次下课回来,都不由自主地向着106房间望望(我去那儿时住的房间),好像是个习惯动作。我多希望你能出现在门口,朝着我笑笑呀。这笑容总会使我感受到友谊的珍贵,也常常会给我带来安慰。”
“这原因很简单,我们是知心朋友。”
“这曾是你对我讲过的:工作时全力以赴,工作之外要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寻找乐趣。我觉得这道理很对,我也将试试看。我认为自己只懂得球场上的事情,而对社会上、生活中的事情知道的少得可怜,所以我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知道的事情应该更多些。这方面您能给我帮助,您是在生活中走过来的人,谈的都是宝贵经验,我真希望我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倾心交谈。可现实不允许,你我都是‘大忙人,真没办法。” 她珍惜友情,视友情胜珍宝。她和友人之间的交谈总是那样倾心,赤诚,充满感情。她和那些朝夕相处,苦乐与共的队友之间的感情,更是那样深厚、纯真、炙热。
我怎能忘记,在孙晋芳、曹慧英等五员老将快要离队的那几天,郎平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少言寡语,坐卧不安。一天,我去她们宿舍找快要回南京的孙晋芳。推门进去,只见箱子打开,东西理到一半,屋里却不见小孙的人影。
“小咪,小咪……”郎平像往常那样,一路进来,边走、边呼唤老大姐孙晋芳的小名。听得出,那声音亲昵中带着几分苦涩。
郎平刚训练完,急急忙忙地洗过澡,是想赶回来帮助小孙收拾行李的。进屋一看,小孙不在,东西扔得乱七八糟的,便连忙招呼我和她一起帮助小孙收拾起来。
先把床上的球衣、球袜叠好。她拿起那件身前印有醒目9号的球衣,轻轻地叹了口气说:“唉!9号,9号,再见啦!”
从郎平进国家女排参加第一场比赛起,就是站在这个9号边上,是9号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地“喂”球给她扣,是9号和其他老队员一道带她在场上学本领、练意志。她和9号同打一场球,同吃一桌饭,同睡一间屋,在日常生活里,她感受到的是姐姐对妹妹的温暖。如今却要分手了。她沉浸在离别的痛苦中……
在送别五员老将的欢送会上,郎平紧挨着孙晋芳坐着。还没开始发言,她就摸出手帕,擦起眼泪来。轮到她说话时,哭得怎么也讲不下去了。她舍不得,舍不得这些给过她许多友情、许多帮助的老队员离去啊!她讲不下去了。
告别袁伟民、张蓉芳、朱玲等人的欢送会,开得更令人难忘。
在郎平接触的人当中,袁指导是她最钦佩、最敬重的一位良师。是袁指导破格启用了她,培养了她;是袁指导对事业执着的追求,召唤着她,率领着她,献身排球;使她练就了一手高超的球技,也使她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现在袁指导要离开她们去挑更重的担子了,虽然她曾为袁指导被重用暗暗高兴,然而她竟不能和这位师长生活在一起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茫然”使她难过得不想说一句话……
欢送会已开始了良久,时间在无声无息地流去,五分钟,十分钟……会议室里,依然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开口。
和参加以往两次欢送会不一样,郎平没有紧挨着坐在被欢送者的旁边,而是坐在靠门口的位置上,一直低着头。
不一会,我便发现郎平不见了。我走出门外去找她,只见她一人伫立在走廊里,望着窗外,默默地淌眼泪……
她成熟了,她没有像上次欢送孙晋芳时那样,毫不掩饰地当众呜呜哭起来。她深知,把这最后的两个老队员和老教练送走后,她就是中国女排的元老了。在年轻队员前面,她要沉着一些,老练一些……然而在去火车站送别张蓉芳时,她终于又未能克制住自己。那天,女排姑娘们把张蓉芳送上火车后都被张蓉芳一一打发走了,老大姐不忍心让这些小妹妹目送她远远离去,唯有郎平执意留下来,非要等火车开了以后再走。
离别愁笼罩着这对亲密战友的心头……
只剩下最后三分钟了,火车即将起动的铃声—响,只见她俩不约而同地伸开双臂,紧紧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张蓉芳的泪水滴在郎平的脖子上,郎平的泪水淌在张蓉芳的背脊上……
整整七年了,这两位相得益彰的主攻手,共挑中国女排的大梁,一起走过了“三连冠”的艰难历程。在挫折面前,她们共担忧愁;在胜利面前,她们共享喜悦;球场上的酸甜苦辣,哪一样她们不在一起“品尝”?!……这战斗中建立的情感,这沉浮中凝聚的友谊,怎能忘却?!怎能分割?!……
离别是一杯苦酒。从火车站走出来,郎平一直沉默无言。
我和她并肩而走,不由得劝慰她,“人生途中,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陌生人的相识,老朋友的分别。离开一个老的集体,又参加到一个新的集体中,不断排列组合。谁能一辈子不挪窝,老是在一个地方,老是那么几个熟人相处呢?!……
“是啊,话是这么说,可这毕竟不是一般的分离啊!”郎平沉思片刻,回答说。
走出火车站,早已是华灯初上。我们在广场上分手。不知为什么,我没有马上去坐车,久久望着郎平远去的身影:她穿着一件鲜红、合体的尼龙绸短上衣,下身是一条洗得褪了色的藏蓝色牛仔裤。淡淡的灯光下,她那高挑、匀称的身材,显得格外楚楚动人。我忽然发现郎平是那样美!这美,全然是外在仪表和内在人格相结合的美!
压力磨砺了她,使她成熟,使她完善,使她跨越到一个新的高度。
送走张蓉芳以后,郎平便随队去到南国漳州冬训。两个月以后.我也去到那儿。乍见郎平,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明显地消瘦了,白皙、细嫩的面颊上,淡淡的红晕隐去了,那原有的、调皮的目光,变得深邃了……
发现这个变化的,何止我一个。
前去漳州参加“大联欢”的老战友朱玲,返回四川后,就给郎平写去了一封信:
“平平:
你好……这次到漳州看见你后,给我留下的感觉,促使我回成都后就想给你写信。
以前你给我的印象是:虽然很懂事,但还是天真、活泼的,在一起聊天也是很好玩的,很有趣的。从漳州那天晚上见到你的第一面起,给我一个感觉:你变了。你不是过去的郎平了。你长大了,‘老练了,脸上好像还布满了忧思似的。从你的眼光中可以看出你处在沉思中……
现在,你的担子比任何人都重,就不要再给自已加压力,背包袱了……”
朱玲在信中的分析不无道理。后来郎平曾经向我流露过这种心情:“这一年,我走过了有生以来最艰难的路。袁指导、老队员的离去,使我顿时失去了一种早已习惯了的‘依靠感,一切仿佛成了一个‘空架子,又似乎是一场梦,干什么事都觉得不对劲儿……”
在她的房间里,我看到一摞一摞的观众来信。一封信中写道:“郎平,中国女排能否实现‘四连冠,就看你的了……”人民期望着她,理智使她清晰地意识到,事业的重任无可推卸地落在了自己的身上。
压力,无形的压力,紧箍着她的心,现实又使她一时看不到这支新队伍的力量,她在痛苦中思索……
伤病无情地折磨着她,阑尾手术后留下的伤疤,时时疼痛作祟,那膝关节的老伤,过去训练一次,按摩半小时,基本能保证下一次训练,现在按摩一个小时,有时也不顶用。她毕竟又大了一岁,体力也在下降……
过去,她可是个“天生爱睡觉的姑娘”,她自己也常常打趣地向人介绍。曾经闹过这样的笑话:在洛杉矶奥运会期间,有一次刚准备出发去比赛,列队时,发现少了两个人:郎平和姜英。原来,郎平接完袁指导催她们起床的电话后,搁下电话马上又睡着了。事后,她还直“埋怨”教练:“你为什么不叫我们起床了?”
可是,这次漳州冬训,她却失眠了,“心病”和伤病,使她几乎三天两头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
挫折是把磨刀石,好钢能在这块石头上磨出锋利的刀刃。面对压力,郎平默默地磨砺自己。她想起了1982年世锦赛和1984年奥运会时,0:3输美国队后的困境;她想起了1983年惨败给日本队后的情景……在那样艰难的情况下,她和战友们都顶住了。现在,何况客观条件对我们还有利(日、美队伍调整),主观方面队伍虽有变化,但离第四届世界杯赛还有一段时间,我们还能再提高、再积蓄力量。她记住了老教练袁伟民说过的一句话:信心和勇气比什么都重要。她觉得自己的面前只有一条路:像当年老教练、老队员带自己一样,去带领这支队伍,坚定不移地向第四个世界冠军奋进。
行动,是最有感召力的“语言”。郎平咬牙忍受伤病的痛苦全力投入训练。邓若曾的“严”不亚于袁伟民,新队员小巫丹被练哭了,累得趴在地上,用双手捂住脸呜呜哭起来。可是,当她睁开眼睛,看见刚刚结束训练、气喘吁吁的郎平,正把自己搀扶起来,郎平的嘴唇是发紫的,郎平的腿在微微颤抖,她感到自己没有理由就此倒下不起。她,又挣扎起来,向着正砸过来的球勇猛地扑去……
这一年,郎平作为一队之长,所发挥的作用,远不仅在以身作则带头苦练上。在场下,她帮助邓指导做了许多工作。我去辽宁兴城,采访在那儿夏训的女排队员时,杨锡兰拉开抽屉,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张纸给我看,只见纸上写着两行整齐、清秀的钢笔字:“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有耐心的人才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从字迹上,我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郎平写的”。“是的,杨子点点头,接着便动情地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我这个人性子急,一度总担心‘四连冠砸在我们这些人手里,急于尽快解决队里存在的问题,训练、比赛时遇到矛盾,一时解决不了,就不顺心,不由得发脾气。每当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郎平总是耐心找我谈心:‘杨子,咱俩相依为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以后你有气先出到我这儿来,这样也许会好受些。你是二传手、场上核心,在其他队员面前可千万要冷静、再冷静。那次,她给我写了这张纸条,要我放在身边经常看看,提醒自己。”
郎平俨然成了队里的大姐姐了,她就像体贴亲妹妹一样地体贴其他队员。一向实干的郑美珠,是个见球就笑、有球打便高兴的姑娘。为何这几天训练时精神不佳?细心的郎平找到了原因。原来,寝室进行调整后,和美珠同屋睡的两位队员爱打呼噜,影响了睡眠。郎平把一间原来堆放东西的屋子收拾干净,让美珠搬到那儿去睡。小事一桩,温暖着美珠的心,她练得更欢了。
如果说压力磨砺了郎平,使她更成熟,更完善,那么,可以说出现在第四届世界杯赛上的郎平,从技术到思想,都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有幸随中国女排赴日采访本届世界杯赛,亲眼目睹了郎平在场上、场下令人折服的表现。中苏、中古两场关键比赛,第一局对方分别以1413、1410领先。郎平带领伙伴沉着应战,凭技术、凭经验反败为胜。中古之战,全场比赛中,中国队共扣球202次,其中郎平扣了87次,扣死35次,赛后一位日本记者说:过去的郎平靠攻击力,现在的郎平靠头脑,靠经验。还有一位日本记者问:今天的比赛实际上是中国的郎平和古巴的路易斯之争,现在郎平胜了,不知郎平小姐是否这么认为?郎平回答说:排球比赛的攻防需要集体来完成,不能靠某个人,今天的比赛是我们全队的胜利。
是的,郎平一直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全体队员的努力上。她在把握住自己,尽量做到稳定地高水平发挥技术的同时,还努力做其他队员的工作。她利用仅有的休息时间,一会儿找杨晓君谈,一会儿又做梁艳、李延军的工作。对古巴队比赛,按原定的方案,由侯玉珠顶替姜英打主攻。因为小侯扣球手腕动作好、挥臂快,对破古巴队的定点拦网有利。但随着中古比赛临近,郎平发现和自己住在一个房间的小侯情绪有点异样,回到房间也不说话,躺在床上总是心不在焉地拿着一本杂志乱翻,晚上睡觉还常常叹气。郎平要尽力帮助她消除紧张心理。打古巴队前一天晚上,我去她的房间,见郎平正打电话把杨锡兰叫到自己屋里,两人和侯玉珠一起聊起天来,互相提醒明天在场上要注意什么,帮助小侯放松,使她把注意力集中到技术上去。中古之战,小侯打得很出色,赛后她激动地搂着郎平哭了。
使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打完对苏、古的比赛,从福冈返回东京,郎平竟意外地病倒了。那是在爱国华侨蔡世金先生为中国女排举行的宴会上,突然,来势凶猛的阵发性剧烈头痛折磨着郎平,她被送往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过度疲劳。
尽管这次世界杯赛中国女排面临的强劲对手不如前几次多,但是就郎平本人来说,为准备和参加这次大赛,体力和精力的消耗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她超负荷了。发病的第二天上午10时,我迫不及待地去看望她,只见她的门上还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请勿打扰。昨晚用的镇静剂仍在起作用。她还在酣睡。
队员们已在隔壁房间准备开会,下面两场球对秘鲁和日本队,虽然不是最强队,也不可忽视。万一“主心骨”郎平打不了这两场比赛,怎么办?大家都在担心,连我们所有的中国记者都不安起来。
郎平苏醒了,她感到浑身就像散了骨头架似的,脑子嗡嗡叫,人仿佛腾云驾雾。可是,想到队友们正望着她、等待着她,想到战斗还没有结束,金杯还没有到手,她又忍受着痛苦,振作起来。病后的郎平,在对秘鲁对的比赛中坚持打了一局,等到打日本队时,她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比赛场上。整个世界杯赛7场比赛,郎平个人扣球次数最多:272次,扣死的次数也最多:132次。为中国队夺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郎平,踏着音乐的节拍,登上最佳运动员的领奖台,高举起国际排联主席阿科斯塔授予她的灿灿金杯,向欢呼的观众示意……
从领奖台上下来,我悄声问郎平:刚才你在想什么呢?她笑着在我耳边轻声说:“我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感。”
哦,“轻松感”,我理解了她这句话的含义。此时此刻,更能理解她的这种轻松感的,是那流光溢彩的奖杯,是伴随她度过十载春秋的排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