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非产后慢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
2016-09-13李欣王冬女杨海
李欣 王冬女★ 杨海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对非产后慢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
李欣 王冬女★ 杨海
目的 联合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以提高对非产后慢性乳腺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12例临床拟诊乳腺肿块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DWI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分析其扩散加权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结果 DWI高信号12例,ADC值范围(0.70~1.52)×10-3mm2/s 12例;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呈平台型12例。结论 非产后慢性乳腺炎磁共振DWI和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提高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能力。
慢性乳腺炎 磁共振成像 鉴别诊断
非产后期慢性乳腺炎因缺乏典型产后期病史和症状,患者常以体检时发现乳腺肿块而就诊,部分与乳腺癌有相似之处,引起患者恐慌。现回顾性分析12 例非产后慢性乳腺炎的磁共振影像资料,就磁共振扩散加权参数、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特点及鉴别要点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 2010年7月至2015年5月经穿刺活检细胞病理学证实(9例)或随访证实(3例)共12 例慢性乳腺炎病例,均经常规抗炎治疗后完全好转。女性12例(12个病灶),年龄35~48岁。
1.2 方法 12个病灶大小0.8~2.0cm;采用GE TwinSpeed HD 1.5T 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4通道相控阵乳腺线圈。扫描序列:横轴位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为0和1000s/mm2),横轴位-Vibrant 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注射液)。经静脉注入对比剂连续无间隔采集8时相,每个时相采集时间为66s;每期扫描104幅图像。
1.3 DWI观察方法 对扩散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在ADC图上测量感兴趣区ADC值,三次测量取其平均值作为影像诊断疾病的依据。
1.4 动态增强扫描观察方法 描绘出感兴趣区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按曲线模式的形状分为3型[1]:Ⅰ型(流入型),持续强化(2~7min信号强度升高>10%);Ⅱ型(平台型),早期强化后,在增强的中后期信号强度维持在一个平台水平(2~7min信号强度升高或降低在±10%之间);Ⅲ型(流出型),早期强化后,在增强的中后期信号强度降低(2~7min信号强度的降低>10%)。
2 结果
常规MRI影像表现:病灶T1WI呈等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边缘不光整,边界欠清晰,皮肤牵拉内陷1例(图1),皮肤增厚2例,腋下淋巴结肿大3例;磁共振DWI:DWI呈高信号12例(图2、图3),ADC值不同程度下降至范围约(0.70~1.52)×10-3mm2/s 12例(图4);动态增强影像:病灶明显持续强化,与正常乳腺组织分界模糊,12个病灶内均出现多个微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呈平台型12例(图5、图6),增强图像病变内出现集丛环状强化9例(图1)。
图1 增强实质期病灶内集丛环状强化影,邻近皮肤牵拉内陷,误诊乳腺癌
图2 右乳病灶DWI明显高信号
图3 假体植入术后,右乳自身腺体病灶DWI高信号
图4 同一病灶ADC值明显下降约1.23×10-3mm2/s(正常腺体组织ADC值1.98×10-3mm2/s)
图5、6慢性乳腺炎的典型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平台型
3 讨论
非产后期慢性乳腺炎通常指成人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常见的有两种即导管周围乳腺炎(PDM)和肉芽肿性乳腺炎(GM),近年来在医院临床实践中,本病发病率逐渐上升。PDM病变常从乳晕处起病;GM则多从乳房外周发病,多发脓肿,累及皮下和皮肤形成皮损或溃疡。因缺乏典型产后期病史和症状,极少有红、 肿、 热、 痛等炎症表现,或炎症表现不明显,慢性乳腺炎可由于急性炎症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而形成,本组病例就诊前均无急性炎症的临床表现,考虑可能由于低毒力细菌感染的结果,发病开始即是慢性炎症过程。可能由于低毒力细菌感染的结果[2];也有研究表明GM是一种自身免疫反应表现。PDM病理主要是大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主;GM病理特点为病变以小叶为中心,叶内有多种炎细胞浸润,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常可见微脓肿[3]。本组病例9例系穿刺活检证实,乳腺炎的类型无法准确区分;3例系假体植入术后,故临床上未作穿刺而行抗炎治疗后随访。因临床常可扪及结节或肿块而行磁共振检查,DWI呈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呈平台型,与乳腺癌磁共振成像特征存在一定的交叉,故易误诊;本组病例中1例曾误诊为乳腺癌,因病灶相应的皮下脂肪层模糊、皮肤牵拉内陷。
磁共振DWI的物理基础[4]:扩散是指水分子的随机运动,亦称为布朗运动,水分子的微观运动能反映组织中水分子无序扩散运动快慢的信息。水分子所在的组织不同,即所处的微环境不同,其扩散能力也不同。DWI就是基于这种扩散能力差异转化图像的灰度信号或其他参数值,从而能够反映组织的结构特点。在炎症形成情况下,水分子的运动受炎症细胞、微生物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的影响,使水子弥散减慢,造成ADC值降低。本组病例12例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平均ADC值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小脓肿腔内ADC值最低可降至0.70×10-3mm2/s左右,肉芽肿组织ADC值降至(1.01~1.52)×10-3mm2/s左右;同时比较发现,乳腺炎症ADC值相对乳腺恶性肿瘤下降明显,由于病例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这种差异源自于与病灶血管系统相关的结构差异[5]。从病理学角度分析,乳腺炎症性病变中,血管反应是炎症病变中最重要的抗创伤过程:(1)致炎因子作用于局部,致局部血流加快,血灌注量增多,形成动脉性充血。(2)由于介质的作用,使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和液体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渗出,引起血液浓缩,粘滞性增加,导致血流缓慢,形成静脉瘀血。故注射对比剂后造成局部信号强度居高不下或持续上升而表现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呈平台型或流入型曲线。平台型曲线模式在良、恶性病变中有较大的交叉重叠,故在实际诊断工作中必须结合其他MRI影像特征,并给出客观的结论。本组病例12例均表现为平台型,结合磁共振DWI,提高了本病的鉴别诊断。有文献报道[6]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3%、76.9%和85.4%。
非产后期慢性乳腺炎MRI常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T1WI呈等信号,STIR呈明显高信号,边缘不光整,边界不清晰,部分病灶相邻的皮下脂肪层有条索状或小网格样STIR高信号,相应的皮肤略增厚并牵拉内陷。此时联合MRI功能成像,如扩散加权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ADC值明显下降,增强影像表现为病灶明显持续强化、多发微囊改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呈平台型,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故在缺乏典型的临床病史和体征时,非产后期慢性乳腺炎磁共振检查有其鉴别诊断要点:(1)磁共振DWI图像呈明显高信号,ADC值下降较明显,尤其ADC值<1.00×10-3mm2/s时有助于提示诊断。(2)磁共振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模式呈平台型。(3)增强实质期图像出现病变内部小蜂窝状或集丛环状强化影,乳腺微脓肿的出现是诊断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较为可靠的诊断依据[7,8]。尽管如此,有研究报道MRI发现皮肤增厚、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胸壁受累,这些征象也是造成乳腺炎易误诊为乳腺癌或炎性乳癌的主要原因[9]。故仍有相当部分慢性乳腺炎症性肉芽肿无论在临床及影像上均难以与乳腺癌相鉴别,最后仍需活检细胞病理学确诊。
1 汪晓红,耿道颖,顾雅佳,等.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放射学实践,2005,20(8):662~666.
2 刘佩芳.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268.
3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3~34.
4 曹新山,赵建家.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肿瘤中的应用.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7,30(2):93~95.
5 Sinkus R,Tanter M,Siegmann K,et a1.Breast Cancer exhibits 1iquid-1ike mechanica1 propertie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MRMammography and MR-E1astography.ISMRM,2007.963.
6 李洁,张晓鹏,曹崐,等.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评价.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2):1821~1824.
7 滕妍,郭吉敏,曹满瑞,等.非哺乳期乳腺炎X线摄影及磁共振表现对照研究.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2):58~61.
8 续晋铭,李晶,查期.乳腺慢性炎症 X 线、MRI 影像分析.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4):32~34.
9 谭红娜,彭卫军,李瑞敏,等.乳腺炎的影像特征.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8):690~694.
317000 浙江省台州医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