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谋臣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2016-09-13毛佩琦

公务员文萃 2016年8期
关键词:刘基宋濂刘伯温

毛佩琦

刘伯温这个人家喻户晓。他叫刘基,一般被称作“青田刘基”,因为他是浙江省青田县人。可是现在他的家乡不在青田县了,在浙江省文成县。文成县是新成立的一个县,大概在20世纪40年代末,为了加强对这个三不管地带的控制,把附近几个县划成了一个新的县。“文成”二字就来自于刘伯温的谥号,这是很高的评价。

刘基这个人很神。很多地方都有刘基庙,很多地方都有关于刘基的传说,说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能掐会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刘基被传说成一个神秘人物,他最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有《烧饼歌》,有《推背图》,有《尸衣经》。这些东西,有的是他本人写的,有的是他注解以前的书。那刘基到底是什么人?历史上的刘基和传说中的刘基是一样的人吗?

入仕与归隐

刘基出生在一个书香官宦世家,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在石门山那里读书。他读书“七行俱下”,五经俱通,后来精通天文、术数之学。不仅懂得儒家学说的五经,而且还懂得天文、数学,这就跟我们刚才所讲的,他能掐会算,懂得天文就有关系了。

当时正逢科举之年,刘基他不够年龄。按规定25岁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他才21岁,就虚报年龄报考,一举中了举人,再举中了进士。刘基考中进士以后,被任命为官员。他最初仅仅做了一个比七品官还小的官,高安县丞。他一上任就遇到了一个人命案。经过他的审理,发现这个案子是一个冤案。如果刘基要纠正这个冤案,要得罪两批人,一个要得罪前任官员,一个要得罪事主背后的支持者。刘基坚持主张要给这个案子翻案,但是后来遭到攻击,在官场上碰了钉子。正所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我想要主持正义,我想要平反冤案,你们不让我翻,我这个官要跟你们一起做坏事吗?我如果继续在这里的话,等于跟你们在一起做坏事,我不能够,我辞职不干。刘基就是这样先后四次辞职。

他辞职以后并不消沉。你想,第一次做官跟官场不合,辞职,之后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四次辞官,一心想给朝廷做事,但是每一次都跟朝廷不合,这样的人少见。回到乡里以后,他做了什么呢?著书立说,最著名的一本书叫作《郁离子》。

刘基这本寓言故事集讲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是儒家治天下之道。他的学生曾经评价这本书是给社会开的一个良方。社会病了,国家有病了,要怎么治理?《郁离子》开一副药方,帮助你治理:要在国家推行仁政,要选拔人才,要廉洁,要爱民。刘基在《郁离子》当中表达了对社会的批评,同时,他也表达出了自己身怀满腹经纶想贡献给社会、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心境。

机遇与出山

元朝末年,社会黑暗,天下已经开始大乱。这个时候,群雄并起,既有张士诚,又有陈友谅,还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粗人出身,他本人很重视读书人,喜欢接近知识分子,所以他到了浙东以后要找贤才。当时浙东有什么人呢?号称有四学士。刘基、宋濂、叶琛、章溢。在朱元璋攻破了婺州以后,他得到了一个人,宋濂。

宋濂是刘伯温的朋友。年轻的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学道,宋濂辞官,刘基也辞官,现在宋濂已经到了朱元璋的队伍当中,刘基怎么办?主动去吗?知识分子讲究节气,从一而终。虽然元朝这个皇帝不好,我也不能轻易背叛他。朱元璋了解知识分子,说你们要是去请刘基,他不会轻易出山,我知道知识分子很重视节气,一定要有相当的理由,才能够动员他出山。

这时候,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作胡大海,他是一个粗人,只会打仗,但是他喜欢接近名士。胡大海的部下里有一个叫作孙炎的人自告奋勇说,我去聘请刘基。孙炎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人,坐到一起时他就滔滔不绝,古今中外就听他一个人说,作诗“百纸立尽”,会写文章,善辩。他自告奋勇,要去请刘伯温,没有问题。结果在刘伯温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刘伯温拒绝出山。

但是,孙炎不气馁,坚持不懈,继续聘请刘基。他聘请刘基的心非常诚恳,最后感动了刘基。刘基说,我确实不能跟你一起出山,但是你的一份心,确实也感动了我,我就把我家祖传的一把宝剑送给你,只当我们的个人交情,但是我还是不出山。孙炎写了一封长信,把宝剑退还给刘基,而且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写得非常漂亮。他说了一句话:宝剑赠天子,斩未顺命者。我不能用你的宝剑,宝剑应该你送给未来的天子,天子有权用这个宝剑斩那些不听命令者,我的地位不够,把宝剑退还给你。这句话一语双关。第一,表示他没有权力也没有意愿接受这个宝剑;第二,宝剑能够斩不顺命的人,现在朱元璋也有一定的势力,有可能会斩你。孙炎这个人会说啊,他知道知识分子和政权的关系,他的这封长信把刘基打动了,刘基这时候就来拜访孙炎。

刘基死后宋濂给刘基写过一篇传记,这个传记当中写了这么一段话,说刘基当时去见孙炎,叫“逡巡而去”,什么意思?就是想去又不能去,犹豫不决,还是去了。他还在对朱元璋进行试探,我看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逡巡而去,见了孙炎。没有想到孙炎一番话,滔滔不绝,上下古今讲起来头头是道。刘基发了一通感慨,原来我以为你不如我,现在看来我不如你,你是懂得古今历史、懂得治天下之道的人。你这样的能人,还有像我的朋友宋濂这样的人,都投奔了朱元璋,那么他肯定有过人之处,他肯定有前途,他是可以投奔的。于是,刘基下定了决心,出山跟随朱元璋。

定计夺天下

据记载,说刘基一见到朱元璋以后,就给上了一个《时务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项策略和方式进献给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后来对于刘基贡献的回忆,说刘基为他“勘定天下之机,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讨论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还讨论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办法。

那么什么是刘基的勘定天下之机,什么又是刘基的安定百姓之道呢?这就是所谓的“先汉后周”之计。汉是朱元璋政权西面的陈友谅。这个陈友谅占据的地盘以武汉(当时叫武昌)为中心,还占领江西大部分地区,他建立了汉政权。周是朱元璋东面的张士诚。张士诚以苏州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相对狭小的政权,北到淮北。后来,张士诚又自称为吴王。那边陈友谅是汉王。什么叫作“先汉后周”呢?有很多人评论说,“先汉后周”之计实际上就是刘基给朱元璋提出的夺取天下的整体策略。

刘伯温还在一个关键的时候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以前讲朱元璋,曾经多次提到朱元璋使用学士朱升的意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他把一个没有实际权力和力量的小明王捧在上头,建立了一个龙凤政权,在红巾军当中是至高领袖。朱元璋这样做,得到了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借用了小明王的号召力。第二方面,宣布自己没有野心,我不想当王,我没有跟你们争,你们也不要跟我争,他在保存自己的力量。可是刘基来到朱元璋的队伍以后,对朱元璋的做法不满,他认为朱元璋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抛开小明王的羽翼,自己跳出来,可能会取得更快的发展。

这时候出现了一件事,就是小明王所在的安丰遭到了张士诚的攻击,小明王受到了威胁。小明王是朱元璋的上级,他名义上是皇帝。朱元璋即使后来当了吴王、大元帅,都是小明王的部下。皇帝有了难,怎么办?在这方面,朱元璋表现出了他的人格。

以前朱元璋在郭子兴的军中,还是一个小小的九夫长的时候,郭子兴遇到困难,被别人扣押起来了,大家都认为很危险,不能去,朱元璋就挺身而出,救了郭子兴,他就有这种品质。

这个时候他和刘基发生了分歧。刘基说你不能动,小明王有问题了,可是现在陈友谅在看,如果你一旦离开你的地盘去救小明王,陈友谅一定会趁机打过来。朱元璋不信,还是带兵亲自去救小明王。把小明王救了以后,还没有回到南京,陈友谅发兵就夺取了朱元璋的地盘。朱元璋十分后怕,如果说陈友谅打得不是洪都,而是直接打南京,那样我腹背受敌,将来的前途还不知道怎么样。可现在,陈友谅没有攻打南京,我们还来得及。他下令让他的侄子朱文正保卫洪都。当时洪都已经被包围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朱元璋说,你再坚持一个月,我亲自去营救。洪都就是现在南昌这个地方。结果,朱元璋坐船乘江而上,跟陈友谅在鄱阳湖相遇,这样就发生了鄱阳湖大战。

这一场战争打得非常长。陈友谅的船是上下三层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铁皮,上下说话听不到,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优势,小船有小船的灵活,于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这场火攻当中,陈友谅的弟弟战死。陈友谅一下子泄气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这么长的时间,离开自己的后方很远,所以供给就发生了问题,这时候陈友谅他们就准备撤离。

刘基又提出了一个计策,说现在要封锁湖口,断绝他们的回路。后来陈军粮食断绝又突围不成,士气低落,而陈友谅又在乱军之中被一只飞石流弹射中头颅,穿过眼睛而出,陈军惨败。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这个强敌。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边全部扫平了,所以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先汉后周”,朱元璋就按照这个计划,最后实现了统一天下的大治。

(摘自《书摘》)

猜你喜欢

刘基宋濂刘伯温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刘伯温以德服人
一只烧饼走天下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聪明的刘伯温
忠诚
刘基的隐与显
刘基的识人之智与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