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喜剧主人公遭遇惨事,我们只会“哈哈哈”,不会“嘤嘤嘤”?
2016-09-12
为何喜剧主人公遭遇惨事,我们只会哈哈大笑,而不会为其嘤嘤哭泣呢?这涉及到同理心(Empathy)的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人无时无刻都会自动对所有人和事物共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进化的角度上说,同理心会消耗人的认知资源,并且情绪反应对于人也会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所以同理心,或者说任何情绪的触发都是有条件的。
Appraisal theory(评价理论,指人对客观事件、事物的看法和评判)的研究认为,同理心这类对他人情绪状态反应的情绪,一个首要条件就是对他人所处状态的评估和认知。换句话说,只有当你觉得小黄人的状态需要你进行共情的时候,这种共情才会发生。这个评估的过程可以是有意识的,比如你看到一个可怜的人,努力地想要理解他的处境,然后发生了共情。也可以是无意识的,比如看小黄人电影的时候,观众已经无意识地认为没有共情的必要。因为在喜剧的背景下,对于主人公的夸张境遇,大家可能会认为是戏剧化的不真实处理而不去关注。
在观影过程中,我们是被导演和编剧“操纵”的,人们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对其背后的悲剧内核有意识上的认知,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不应形而上地以将其纳入道德批判的范畴。
除了宫颈癌,别的癌症有疫苗吗?
日前,被人们俗称宫颈癌疫苗的HPV疫苗获批在中国上市,那么别的癌症是否也有疫苗呢?事实上,针对宫颈癌的HPV疫苗、针对胃癌的HP疫苗以及用于部分预防肝癌的HBV疫苗,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疫苗。它们只是通过对致癌病原体的免疫来间接地预防癌症。换句话说,这些疫苗教会人体免疫系统去认识的不是肿瘤本身,而是引起部分肿瘤的病原体。相对应地,通过让免疫系统直接识别肿瘤本身的疫苗叫做治疗性肿瘤疫苗。最早的治疗性肿瘤疫苗是Dendreon公司2010年获批上市的前列腺疫苗Provenge。除此之外处于临床研发后期的还有两家:Northwest Biotherapeutics和Newlink Genetics。
美国马里兰州的制药公司Northwest Biotherapeutics采用了与Dendreon相类似的技术,将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得到的特异性肿瘤抗原导入到树突状细胞后,回输到患者体内以激活其他免疫细胞并攻击肿瘤。目前其处于临床3期的脑癌疫苗DCVax-L获得了英国医疗与保健产品管理局MHRA颁发的潜力创新药(Promising Innovative Medicine,PIM)资质认定,并在德国获准通过医院免除程序(Hospital Exemption Program)用于患者的治疗。依阿华州的Newlink Genetics作为埃博拉疫苗和免疫检查点IDO抑制剂的研发者为公众所熟知,其开发的HyperAcuteTM是通过将人源性癌细胞系经处理后注入患者体内以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这些癌细胞系能够表达α-半乳糖苷酶以刺激免疫系统的应答。目前Newlink的疫苗多处于临床II/III期,可用于治疗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黑色素瘤等。
假如电鳗很早就灭绝了,生物学家能否通过其化石等推测出其可以放电?
古生物化石只解决古生物形态的问题,如牙齿结构及与之相关的食性(牙齿结构与食性相关,偶尔还可以发现胃容物残留化石,粪便化石也可以很好的帮助解释这个问题)、体型、结构、是否披毛等,分子古生物学可以进一步帮我们还原毛色的问题,然而可信度有限,也依旧属于形态。这与我们通过现代生物的解剖分析其形态、食性、毛色是一样的。
电鳗放电捕猎,这是生物习性问题,这个问题无法通过化石来解释。生物习性,只能通过观察生物活体行为来研究。对古生物生活习性的研究,只能通过研究现代生物中具有类似结构的群体具有怎样的行为来套用。
比如说,小型啮齿类动物是打洞高手,所以我们推测古代啮齿动物也会打洞;比如,现代猫科动物是吃肉的,所以我们认为剑齿虎也吃肉;然而,由于有些生物行为无法反映在某种骨骼、硬体结构上,所以我们无法通过观察一条死电鳗得出它会放电的结论。
科学的类比,是通过某类现代生物的行为,来推测具有类似结构、形态的古代生物的行为。因为现代存在电鳗,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或许在古代存在某种可以用电捕猎的鱼,但它也永远只能是个科学推论,无法变成有实际证据的科学观点。
为什么互联网的英文internet是小写的?
为什么Internet会逐渐变成internet?
其实,internet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是被小写的。根据1974年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这个词指的是任何由多台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
后来,internet被大写,因为人们用它来指称其中一个具体的网络,也即脱胎于美国国防部项目ARPANET、后来发展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国际互联网的那一个网络。Internet成了专有名词,指的不是任何计算机网络,而是我们所使用的那个网络。就好像美国人在提到宪法的时候,如果用大写的“the Constitution”,那么指的就是美国宪法;如果用的是小写的constitution,那么指的就是宪法这样一种普遍事物。
然而这样的区分在今天已经显得不合时宜。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这个互联网”、“那个互联网”的区别,我们所有人使用的都是同一个互联网。这个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就好像如果全世界使用的都是同一部宪法,那么再区分“the Constitution”和“constitution”已经没有意义了。
从大“I”变成小“i”,也是在重申互联网的公共性:它和水、电、天然气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应该属于所有人,政府应该像提供水电供应一样提供互联网接入。水、电、天然气,没有一个是大写的,互联网也不应该被大写。因为它不再是政府项目,也不是商业品牌,不应被某个政权、某家企业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