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美国大学感受环境教育

2016-09-12曹慧琪

环境与生活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授论文同学

◎曹慧琪

我在美国大学感受环境教育

◎曹慧琪

2014年夏天,我在美国以“小而精”教育著称的学校——科尔盖特(Colgate)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在两年的学习中,我充分体会到了美国“博雅教育”的精髓。所谓的博雅教育就是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而不是只精钻自己的专业。在大学的前两年,学生有机会尝试任何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经常会看到生化专业的学生出现在绘画课上,或者历史专业的学生出现在数学课上……

在自由的选课环境下,我第一个学期选择了地质学课。初入大学校园,很多学科都只有耳闻而未曾了解,我对自己选择的地质课也知之甚少。

正式开课之前,教授召集全班同学,对课程进行简单介绍。集合地点也是与众不同——学校后山的草坪上。阳光明媚,微风习习,我们就这样伴着美景开始了第一堂课。班上16个同学围成一圈,席地而坐,教授更是没有架子地坐在了中间,和同学们平起平坐。

教授先对课程设置以及评价方法做了简单描述。他表示,这门课将没有任何考试和测验,正常的讲课也没多少。上课的方式是每周一将全班同学带到车程15分钟至1小时的地点,对一种特定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和讨论。每周三的课堂在教室或实验室进行,教授引导大家更深入地讨论,只在最必要的时候,教授才会点拨或讲解。而评价方式是在每个专题结束后写一篇1500~4500字的报告,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对整个现象做分析。

听完教授的描述,我作为课堂中唯一的外国学生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初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要每周写1500字的论文,挑战不小。教授讲完笑呵呵地看着大家,问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积极的美国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各式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到最后,我才好不容易插上了话:“教授,请问您给分高吗?”我开始以为自己提出了一个完全中国式的问题,没想到美国的同学也一样关心,都点头并齐刷刷地看向教授。教授说:“我是个严格的老师,但是只要看到你们的努力和进步,我会酌情奖励你们的。”

第一次课的主题是河流,教授和助教驱车带我们离开学校,半个小时后来到一条小溪旁。美国的同学大大咧咧,脱了鞋袜就淌进没膝的河里。教授什么提示也没给,让我们自己随便观察、记录,10分钟后汇合并汇报。随后,大家围成一个圈,按顺序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有人提到了水速的不同,有人发现了水中石头的差别,有人观察到河两岸的差别。教授笑眯眯听完所有人的汇报,从车中取出卷尺和乒乓球,让大家分成两人一组,站在河的不同位置测水速。测完水速,大家记录好自己的位置,将结果汇总。第一次课结束,教授对大家的积极参与十分满意,还用课程经费请所有人吃了冰激凌。整节课下来,我的体验是大开眼界。

第二次课,大家在教室讨论之前的观察结果。早在上课之前,教授就布置大家看完书中的相关章节,以便上课深入讨论。有了充分的准备,讨论很顺利,下课之前,教授大手一挥:“大家下周上课之前把论文交给我吧!”

观察、思考不难,可是把自己的想法和分析有条有理地整理成一篇大学生水平的论文,可不是一件易事。好在我们可以与教授单独约见,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困难。为了这第一周的1500字论文,我往他的办公室跑了两三趟,提了不少傻问题。

之后的课堂上,我们还是每一两周进行一个专题。我们去水库看瀑布、深入地下看溶洞;爬上坡度五六十度的陡坡看石头的分层,进入裂谷测量石缝的角度;用斧子在后山敲石头找化石、用尺子量石头记录颗粒大小……每节课都有新发现,每个模块都是新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写作能力的提高,第一次交作业之前两三天,夜夜奋战到两三点,到后来越写越得心应手,按时定量完成任务,成绩也从开始几次雷打不动的b,到后面连续得a。同时,由于每节课都有无数的合作任务,我们16个同学变得十分熟悉,合作能力也越来越强。

上课的一个意外收获,是在无形中了解了美国文化。开车去目的地的路上,我们会经过大小村庄,总是能听到教授讲路上的故事。比如有个村庄里住着阿米什人,他们拒绝一切现代科技,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比如某条人工河道是100多年前修的,现在早已废弃,但还能看到残留的水泵;比如路边有鹿的尸体,这是因为打猎的季节到了,但猎人却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把猎到的鹿带走……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我也渐渐了解了他们喜欢的东西、常聊的话题,知道了美国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猜你喜欢

教授论文同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