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6-09-12董振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是摆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面前的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构成的。所谓基本原理,就是被长期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在一定领域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科学原理。它是由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某一学科的基本范畴构成的,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个别结论则不同。它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特殊本质的反映,其真理性因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而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坚持基本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否定基本原理,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在基本原理问题上都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是解放思想并不是没有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打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号怀疑、反对马克思主义是完全不合逻辑的,或者说那完全不是我们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而富有时代精神。所谓老祖宗不能丢,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讲新话,就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要在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努力创新理论,勇于讲符合实际的、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我们把二者统一起来,既反对离开、否定社会主义的种种错误思潮,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时代精神。
为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个别结论区别开来。如果把个别结论误认为是基本原理,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如果把基本原理指为个别结论,就会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这两种倾向都是应当加以防止的。区别什么是基本原理、什么是个别结论,当然并不总是很容易的,但又是必须加以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只能建立在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各方面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
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列宁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他认为,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实际任务,即可能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的一定实际任务之间的联系。任何僵化与停滞,都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背道而驰。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对已经改变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又用创新理论指导发展了的实践的历史。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切忌把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个别结论僵死化、凝固化,而应当根据不同历史条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一切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特有品格。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审视和批判自己的观点,超越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马克思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声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明确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时时在关注实践变化、不断修正自己理论的同时,还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发展自己创立的学说。
其次,列宁坚持解放思想,从多方面补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列宁主义新阶段。例如,列宁用“首先胜利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同国际资产阶级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没有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某个阶段的具体论断,而是从新的历史情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不断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事业推向前进。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反对形式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反对形式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看来,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是只有那种真正把握住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深刻体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的哲学,才能够给人类实践以正确指导,推动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因而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哲学”。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时代问题是思想和社会进步的动力。任何哲学研究都必须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境遇、价值诉求等层面凸显出来的矛盾与问题进行深度的研究、审视与批判,要在思想性与时代问题的互动对话中完成,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强化问题意识,正确审视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但是,它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与时俱进,必须关注和为探索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作出思想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就当前中国的现实而言,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前所未有。当今世界格局正在进行深度调整,全方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面临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网络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维护和拓展国家战略利益的任务更加艰巨。当代中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相互交织、叠加呈现。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有效破解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因此,我们要在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我们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全部实践,成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不竭动力。
(作者: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