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2016-09-12杨艺文

前线 2016年13期
关键词:海淀中关村建设

杨艺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气势恢宏,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海淀历史悠久,孕育了绵延千年的灿烂文明。1952年9月1日,“北京市第十三区”改称为“海淀区”,开启了海淀建设史上的新纪元。64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励精图治,书写了科学发展壮美绚烂的篇章。64年的发展历程,跨越了两个世纪,联结了两个千年,纵贯了13个五年规划,经历了从革命活动圣地到建设发展前沿、从城市近郊区到重要城市功能拓展区再到首都中心城区、从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再到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从相对落后的农业大区到富裕繁荣文明的现代化新城区的历史性嬗变!64年的发展历程,海淀经历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发展阶段。

建区初期,海淀被确立为科教文化区,国家投入巨资,重建、新建了以北大、清华和八大学院为代表的多所大学及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为海淀建设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计划经济时期,在基础薄弱、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老一辈建设者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致力于丰富首都百姓的“菜篮子”和“米袋子”,致力于把海淀建设成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和京西稻生产基地,为首都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央党政军机关的顺利运转作出了积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社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并实现转型跨越的新时期。1980年10月,中科院研究员陈春先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之后,以四通、信通、京海、科海为代表的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相继诞生,形成了闻名中外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在中关村正式成立,一大批科研人员开始探索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拉开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大幕,演绎了一个个科技创造财富的生动故事,开启了海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以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承载着中央和市领导对海淀率先发展知识经济的厚望,海淀区立足区情实际和资源优势,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先后作出“教育为本、科技为先”和“发展知识经济、建设中国硅谷”等一系列战略部署。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并要求把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首都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首都经济迈向新世纪的一项奠基性工作。海淀区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首都特色、海淀特点的发展新路,逐步形成了以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进入21世纪,海淀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大力实施“园区带动、协调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带动了全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根本变化。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4月,市政府批复在海淀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海淀区确立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标志,海淀进入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再一次肩负起改革创新先行区、示范区和试验区的重大历史责任。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对首都发展和建设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新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总目标,成为新时期首都建设发展的总纲和行动指南。2015年6月,中央下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海淀作为首都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标定了海淀建设发展的“成长坐标”。区委区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首都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减人、添秤、服务”为重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推动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城市治理都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157家,占全市55%,占全国十分之一;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达12000余家,占北京市60%。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1.5万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13.5亿元,是1983年的800多倍。区级财政收入357.5亿元,是1978年的600多倍。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1.5万亿元,是1988年的1100多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30年前的60倍和45倍。全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海淀区建设发展正迈向新的征程。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自觉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央方针政策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深化对首都工作特殊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首都发展进程中一系列突出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首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认识,不断深化对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海淀作为首都中心城区功能定位的认识,不断深化海淀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认识。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增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疏功能减人口、提升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建设首都中心城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推进创新发展的具体思路措施,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挺立潮头,奋勇争先,探索海淀发展的新模式,拓展海淀发展的新空间,开辟海淀发展的新路径,塑造海淀干部群众的新风貌,以核心区之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之位,不断谱写海淀科学发展的新篇章,不辜负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机遇、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决策。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提高运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让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成为新时期海淀发展的鲜明导向,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多作贡献,为首都经济发展多“添秤”。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要求,把改革作为一种常态、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贯穿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定不移地做支持改革的促进派、推进改革的实干家,以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一流业绩。

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努力当好自主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力军。创新是竞争力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服务好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发展“五个着力”的指示要求,深入落实各项先行先试政策,紧紧扭住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不放松,积极创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高标准打造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做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要加快“一城三街”、国家技术转移聚集区、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生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一批产业化项目。要依托中关村科学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具有海淀特色的“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大力弘扬中关村精神,培育创新文化,鼓励创新实践,营造解放思想、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海淀新一轮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智慧充分涌流、活力充分迸发,让海淀在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当好排头兵和主力军,发挥好国家自主创新的策源地作用。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之路,努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央对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新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要求,清晰地标定了首都推进城市发展的坐标系和着力点。要立足首都中心城区功能定位,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首都四大核心功能的契合点和落脚点,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型升级。要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坚持走内涵集约发展道路,按照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五量”的要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全力打好疏功能减人口攻坚战、持久战,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改造,切实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在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中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中实现城市“精明增长”。要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城市综合管理责任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向精细化、人性化、智能化、系统化、多元化、法治化转变,全面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定不移地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努力促进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谋改革、促发展,统筹推进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住房保障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要深入开展精准扶贫,有针对性地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普遍“获得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要坚持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高度自觉,真正做到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认真做好“四个服务”,推进协同建区、融合发展,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和部队参与海淀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凝聚共建共享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定不移地走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之路,努力提高党的自身建设科学化水平。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核心在从严管党治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精神,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层层压实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坚定性、自觉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和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按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等制度机制,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整合资源,统筹好城乡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基础,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要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驰而不息改进作风。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专题评估、检查考核、工作约谈和“一案双查”等制度机制,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积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成果转化为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责任编辑:高 斌

猜你喜欢

海淀中关村建设
寒露
香山名字的由来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关村
坐地铁 游北京(十四)16号线(北段)穿梭海淀后花园
“智慧海淀展”成功举办
中关村的记录者
2013年中关村节能环保业总收入2500亿元 同比增18%
御宠阁 海淀旗舰店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