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震鳞、周世正父子的抗战事迹

2016-09-10周用宜向隆万周用仁

百年潮 2016年1期
关键词:抗战

周用宜 向隆万 周用仁

认清形势,支持抗战

周震鳞(字道腴,1875 ~ 1964年)于20世纪初期,追随孙中山、黄兴,参加了民主革命诸役,被誉为“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和共产党的诤友”。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携手合作抗日。得知这一消息,已在长沙定居的周震鳞十分高兴,他对家人说:“现在好了,有了共产党,动员全国各界抗战到底,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有一次,他与家人同看《良友画报》,上面登载有延安抗大的生活照片,其中有一张吴玉章、林伯渠、谢觉哉和徐特立“延安革命四老”的照片,其中吴、林、徐三人都是周震鳞的老友,而徐特立还与他有过一段师生之谊:周震鳞于1905年创办宁乡师范速成班后任首任校长,破格录取了仅比自己小两岁的“大学生”徐特立。1906年,徐特立又在朱剑凡、周震鳞等人创建的周南女中及周震鳞任首届董事长的修业学校任教。他指着照片对家人说:“这张照片中的四个人,有三人(吴玉章、林伯渠、徐特立)是我的旧友故交……他们都是有学识、有主见的革命家,正人君子。20年来,艰苦卓绝地参加革命,这绝不是偶然的。共产党人才济济,是很有希望的。”

1937年11月,在国家危难的时局中,周震鳞与老友黄钺、刘人瑞号召三湘儿女,组织武装,奔赴抗战前线。经多次协商,他们联络了中共地下党人汤掬中、刘静安和湖南省名流胡曜、洪兰生等人,在宁乡筹组了湖南抗日义勇军,黄钺任总司令、洪兰生为副总司令,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组织起了一支有数千人的抗日武装力量。

1938年11月,日军逼近长沙以北新墙河一带。蒋介石密电张治中,一旦长沙不守,实行“焦土政策”,主动引火焚之。张治中亲临长沙周宅,将这一消息告知周震鳞,同时劝他早日离开。周震鳞力劝张治中从国家民族前途和民生疾苦考虑,坚守长沙,即便不能守住,也要在大火之前妥善疏散城中居民,周本人迁避宁乡县老家王家湾。

文夕大火前夕,冯玉祥“赴湘检阅后方队伍”,走到宁乡时,特来会见周震鳞,并邀其同赴桂林转重庆。周震鳞对冯玉祥说:“寇兵压境,人心惶惶,全力抗战,我暂时不走。”他与冯玉祥深入交谈,建议国军注意军纪,不可做扰民之事,否则“如同在水塘内用炸弹炸鱼,然后放水取鱼,以致来年栽秧无水……”“紧急时我仍会由乡村问道入川,你放心,我决不会步唐绍仪的后尘。”冯玉祥无限感慨地说:“周道腴先生真是忧国忧民的一位革命老同志。”

文夕大火共烧死2万多人,2/3以上房屋被烧毁,经济损失估计在10亿以上,成为中国抗战史上重大惨案。灾后,国民政府行政院组成以周震鳞、赵恒惕、仇亦山、彭静仁、胡彦远5人组成的“慰视灾民代表团”,前往长沙各方视察慰问灾民。代表团在长沙城多方视察慰问后,致电国民政府报告情况,并请行政院再增拨30万元救济经费,扩大小本贷款,使灾民能进一步安居乐业。事毕,周震鳞返回老家宁乡。

1939年2月,薛岳任湖南省主席,兼任代理第九战区司令官(长官陈诚未能到职)。因周震鳞与薛岳的交情可追溯至1922年陈炯明叛变围攻孙中山总统府时,“孙先生早登兵舰,秘书长周震鳞尚坐镇府内,薛公竟登楼,负周突围而出,登兵舰脱险……”薛岳来湘就任由周震鳞主持宣誓仪式。薛岳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和“六政建设”(生民、养民、教民、卫民、管民和用民),尔后一再表示要“与湘省共存亡”,“死守湖南”。周震鳞全力予以支持,每年薛岳都要求周震鳞列席省议会,周震鳞曾提出多项施政建议。为壮大抗战队伍,周震鳞写信致薛岳,让其侄子周学存(黄埔四期炮科毕业生)重返军队,组织乡邻青年军训。薛岳当即任命周学存为第九战区张岳管区第三自愿兵团团长。由于周震鳞的声望,又见亲侄亲往练兵,军界耆宿、故交多解囊相助,为之征募,很快就募集到3000余众,经十月训练后,开赴河南编入前线部队参加抗战。

影响全家,投身抗战

作为民主革命先驱,周震鳞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深深体会到“国力不强就会受到列强欺负,就会挨打”,于是提倡“科学救国,增强国家实力”,试图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来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并以“发奋读书报效国家”的理念教育子女。

周震鳞的长女周世贤因脚有疾,行动不便,从上海启秀女中毕业后,师从邵逸轩等名师,擅长山水国画、书写隶楷。抗战时期,在宁乡一所中学教英语和美术,抗战时期组织师生出墙报、写标语、画宣传画,进行抗战宣传。二女儿周芳选修教育学,自沪江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终生从事教育。抗战时期,坚守阵地,从未离开过讲台。长子周世平(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建筑系,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学成回国。为了将盟国的援华物资运回国,中国政府决定在云南与缅甸边境修筑公路,打通交通要道。1938年,周世平只身来到腾冲,参与修筑滇缅公路,担任工程师兼工段长。当时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异常艰苦,日军又轰炸频繁。一次,虽牙疼甚剧,他仍抱病到野外勘察,不久即因缺乏治疗而英年早逝,客死他乡,为国捐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周震鳞的二子周世正正在纽约搜集资料写论文,同时受聘于一家湘籍实业家、巨商李国钦和黄浩然先生开办的华昌公司。他与其他爱国学生一样,在当地积极参与了留学生的抗日活动。他们在原北美学生会、全美学生会、纽约学生会的基础上,联合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周世正任委员,后任该会的代理副会长,参与组织、策划救亡工作。

他们组织留学生到街头、学校、居民区,乃至教堂发表演说,在街头组织募捐活动。他们的活动得到美国人民和当地华侨的支持。1937年8月,周世正与蔡维屏(后任台湾“外交部”次长)、岳尚忠(后任职于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一道创办了一份以美国读者为主要对象的英文月刊《远东》杂志,这个刊物主要刊登与抗日有关的社论、论文、新闻评论。他们三人要完成组稿、撰稿、编辑、翻译、筹措资金以及印刷发行等工作。每期印三四百份,分别邮寄或专送给美国政府和一些团体,以及旅美的一些华侨社团和个人。《远东》杂志的资金完全靠爱国华侨捐款和广告收入维持,华昌公司出资最多。当时周世正在其公司做翻译和掌管文件工作,与企业家联系较多,常向他们讲述抗日情况,争取到不少经济上的支持。每做一次广告,公司就拿出比广告费多得多的费用,有时捐出刊印一期刊物的全部经费。由于得到华侨的捐款和商业广告费,此杂志延续办了一段时期。当时侨居纽约的文人胡适、林语堂、钱端升等教授以及中国驻美国使馆武官郭德权等都向学生作过演讲,还接受过《远东》杂志的采访。

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时,留美学生在纽约召开了隆重的纪念会,周世正起草了致中国政府电,表达了留学生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周家二子,归国抗战

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出于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1938年8月,周世正离开美国,返回祖国,投身火热的抗日斗争。周世正回国后不久,由民国政府司法院副院长、湖南中苏友协主席覃振向张治中推荐,被安排到张治中兼任主任委员的湖南抗战委员会的设计组任副组长。设计组的中心工作是参加全省抗战工作的研究计划等事宜,广泛联络国民党元老、士绅、实业家、共产党员等,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抗战。周世正曾专程拜访徐特立,认真听取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他的工作也得到国民党元老、左派覃振、赵恒惕等人的指导。

周世正在读书时就擅长演讲。在抗战委员会任设计组副组长时,他常常带领一个由歌咏、舞蹈、话剧队组成的几十人的文艺宣传队到基层去演出。在演出前他都要做抗日的宣传鼓动,强调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号召民众持久地、积极地抗战,声讨汉奸、卖国贼。1939年9月至年底,周世正开始为第九战区干部训练班做国际问题专题宣讲,每周两次,讲述日本历史,揭露日本1894年甲午海战后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强调中国抗战不是孤立的,有盟国的支持和援助,抗战必胜。

周世正的另一项工作是收听美英等国的广播,阅读国外报刊,并翻译、摘录有关内容,供张治中等人决策参考。他还兼做联络外侨和外事接待工作。英国“沙鸥号”军舰在长沙湘江水域停泊时,他曾向舰上有关人员介绍“抗日战争是一场世界性的战争,希望得到英国的支持”。强调“世界各国要联合起来,打倒法西斯”。张治中调离湖南后,周世正还继续做了一段外事工作。

1938年11月开始,周世正创办《人民日报》(1938年11月至1939年4月)。资金一部分源自在美国工作的收入,一部分由周震鳞提供。这份报纸可称之为“家庭报”。周世正任社长,其兄世平(强)为董事长,其堂兄祖培任总编,总经理由其表兄郑仲华担任,聘请杨任之为编辑。稿源主要来自“中央社”的通讯稿,大部分社论出自周世正之手,主要内容是介绍国际国内抗战形势,鼓舞士气,动员湖南民众在政府领导下团结抗战。同时,还以报社名义,多次发起、组织各界向国民军献旗慰问。

薛岳任湖南省主席后的当年5月,任命周世正为湖南省政府专员,同时任《国民日报》经理。此间,他写作了《怒吼吧!成吉思汗的子孙》等文章,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号召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展望中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此外,报社还出版过有关抗日的文集和几期快报。

三任县长,誓死抗战

随着抗战的持久深入发展,要求更多的物质资源的投入。地处前线的湖南支前任务更加繁重,兵源、军粮等各项供给更为艰难。周世正此时考虑作为一名爱国的热血青年,应该为前方多做实事。在周震鳞的支持下,他向薛岳提出请求,希望能到基层——县里做具体工作支援前线。1940年5月,周世正到湘东南偏僻的山区、仅有8.5万人口的桂东任县长。1942年5月,周世正被调至湘北地处前线的汉寿县任县长职,至1944年5月。1944年5月起,又被调至湘乡任县长职,直至抗战胜利。

主政桂东县期间,周世正组织在全县范围内的各公共场所张贴有关兵役标语,在总理纪念周(日)到中小学中或在集训保甲人员时宣讲抗日形势,在《桂东民报》上号召民众支援前线。据史料统计,周世正主政桂东县期间,除按省内规定,完成每年200名的征兵任务外,还偿还旧欠兵,积欠抗战兵从1100名降为430名。这些做法,一改过去不得不采取的“抓丁”方法,县内出现了踊跃应征上前线的新气象。周世正在任汉寿县县长职期间,组织招募“青年远征军”,共有几十名有文化的优秀青年应征入伍,随后开赴西南战场。

为了使前方将士安心军营,英勇抗敌,周世正经常在县里举行劳军活动,对县内驻军不时馈送酒肉进行慰问。积极组织各界公祭阵亡战士,对抗战功勋子女予以免费就学等多方照顾和优待。周世正在桂东、汉寿任职时,积极组织群众为驻军修建碉堡、地堡等工事。开垦荒山,修塘筑坝,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同时还广泛动员各界人士踊跃捐献,周夫人梅墀衡(梅颖培)这位宁乡的大家闺秀也走上社会,担任了妇联主任,积极参加到妇女工作中,组织全县各界妇女献金,为战士献寒衣,做军鞋等各项支前活动。

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湖南省政府就出台有关决定,省内组织民众抗日自卫军。后经国民政府中央批准,改为民众抗日自卫团,规定由省主席任总团长,各县市设立抗日自卫分团,由各县市长任分团长。周世正自1940年5月始到桂东、汉寿、湘乡任县长职后,均担任自卫队团长、副团长或自卫队司令等职务。1944年6月19日,日本侵略军自湘潭涟水两岸,并自宁乡分兵三路进犯湘乡县,21日县城沦陷。初到湘乡县任职的周世正兼任自卫队司令,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配合国军组织、指挥自卫队和民众临时自动组合的抗战武装力量打击小股日军。当时湘乡县的守军,其实仅有一个补充训练师,相当于一个营的兵力。为了防守挖筑工事,县成立了民夫大队,共三四百人,完成了需要一个师的兵力才能完成的任务。

1944年7月2日,湘乡县成立党政战斗指挥部,成立抗战自卫总队,周世正兼总队长,将全县50个乡镇划分为7个办事处,并统一编组警察队和各乡(镇)游击武装为“抗日自卫团”,隶属湘乡县抗敌自卫团,分别在所辖地区牵制敌军兵力,阻滞敌军行动,配合正规部队作战。将凤音、南薰、弦歌、湘西等8个乡镇的自卫中队,编成第一联乡自卫大队,共有枪600余支,协同第73军88师部队,防守石狮江、大育、蔡石港、新研铺、史家坳一带防线,打击日本侵略军。据资料统计,仅1945年1至4月,湘乡县各地抗日自卫队共参加大小战斗126次,伤敌541名,俘敌3名,毙战马56匹。而自卫队伤亡较少,阵亡官兵4名、伤1名,阵亡士兵28名、伤8名。

1945年4月1日,湘宁区自卫司令部成立,负责指挥湘乡、宁乡自卫团队抗日作战事宜,由宁乡县长陈敦和兼司令,湘乡县长周世正兼副司令,领导两县抗日斗争。1945年8月13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3日周世正与湘乡县各界800多人在县政府临时所在地娄底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

尽职尽责,对日追偿

二战结束后,周世正(更名周锡卿)又投入新的战场。为了惩罚战犯,维护世界和平,1946年1月19日,远东最高盟国统帅麦克阿瑟根据同盟国授权,公布《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宣布成立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二战期间日本的主要战犯。法庭由中、美、英、苏、法、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菲律宾11国代表团组成。11个盟国每一国派一位法官、一位检察官。中国方面,由周震鳞的二女婿向哲任检察官组团前往日本。作为代表团赴日第一人,向哲于1946年2月7日飞到东京,开始了审判战犯的工作。向哲为东京审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代表中国,以十分流畅、简练的英语,对辩方进行了批驳,取得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又一次胜利。

1946年5月间,受国际法庭检查处委托,向哲回国招聘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年富力强的青年担任翻译。周世正闻讯后赶赴上海参加考试,并被录用。5月10日左右,他与同时被录用的高文彬、张培基、刘继盛和郑鲁达从上海江湾机场乘美国军用滑翔机到达东京。

抵达东京后,周世正与其他工作人员很快就着手工作。为了摆脱材料匮乏的被动局面,他们冒着酷暑,到处查阅材料,到已封闭的日本御前会议、内阁会议档案库查阅日本关东军与陆军省来往密电及外务省报刊,到内阁图书馆查阅所谓敌国材料以及汪精卫伪政府档案。同时他们还整理出了盟军提供的材料,到战犯关押地点进行调查,夜以继日地筛选、摘抄,把中文证言翻译成英文。“我们整天埋头工作,饿了就啃几片三明治”。大家觉得挺荣幸,更感到肩负的责任。

中国代表团成员除了认真准备、充实材料外,还常常一起研究对辩方律师的策略。有时还在住所内做法庭上的模拟演习。正是由于中国代表团的精诚团结,忘我工作,终于收集到了足够给罪犯定罪量刑的确凿证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日本的基础政策中包括了赔偿与归还政策,制定了原则规定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远东委员会和驻日同盟司令部。远东委员会由美国、英国、中国、苏联、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新西兰、加拿大、菲律宾、印度11国政府设立,以参加各国的代表组成。中国方面,早在1945年就派了一个庞大的驻日代表团赴日商谈赔偿与归还事宜。该团主要有四个组,第一组为军事组,第二组为政治组,第三组为经济组,第四组为教育组。赔偿及归还工作由第三组经办。1947年6月,中国设立赔偿归还物资接收委员会(简称“接委会”,仍属驻日代表团),展开索赔工作。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工作告一段落后,向哲将周世正、张培基、刘继盛和郑鲁达四人介绍到军事代表团任职。

赔偿归还工作,是代表广大中国同胞向日本侵略者清算,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怀着饱满的爱国热情投入到这一伟大的工作。正如赔偿委员会主任委员、经济组组长吴半农所云:“大部分为技术专家,且不乏巨匠在内……此等人员皆视达上述目的(参与索赔工作——引者)为一种历史的使命,故当初来日也,无不满怀热望,激昂奋励……”由于第三组即掌管赔偿、归还、贸易以及日本经济调查的经济组,任务十分繁重。周世正后被调至该组接收委员会任技术专员,负责办理文书、事务、会计等工作。他与接委会同事团结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完成了索赔与归还工作。晚年时,周世正常怀着钦佩的心情提起一些前辈和同事。他说:“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拆取日本可以从事侵略战争的工业设备,供我国恢复受侵略损失的工厂用,大家都表现出了振兴我国工业的爱国之心。因此,团结一致,工作积极努力,仅参观临时赔偿方案中列入的工厂,就有100次以上,加上调查、申请、检验、签收和交运赔偿归还物资等,大家工作繁忙劳累而无怨言。”

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受美国阻挠和干扰,对日本的索赔工作未能如愿实现全部目标,虽“苦斗数载,所得之赔偿设备,略约计之,不过约值美元2000万元,共归还物资约值美金1800万元,共约4000万美元而已。方之我国战时损失,固属九牛一毛,即拟之远东委员会11个盟国所通过之临时赔偿方案,今日所已执行者至多亦不过原案的百分之二三而已。”但是,索赔归还工作的意义、影响是不可以用金钱和物质多少来衡量的。周锡卿(周世正)谈及索赔工作时,无限感慨地说:“国力不强,就要受强国的欺侮。只有国家强盛,国人才能扬眉吐气,个人的命运、前途是与祖国紧紧相连的。”

1949年,周震鳞与湖南民主人士共同提出“湖南自救运动”,迎接新中国的成立。1951年,他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毛泽东对他十分敬重,安排他与家人来北京定居。周震鳞目睹人民政府“簇新盛治”的伟大成就,对祖国前途无限乐观。他回顾自己革命一生,认为为之奋斗的国家强盛的目标已实现,心情十分喜悦,并给业已在日本定居的周锡卿(周世正)去函,介绍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周锡卿(周世正)变卖了在东京丰厚的不动产,于1954年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回国后从事翻译和外语教学工作,任国务院参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为文化教育事业、祖国统一大业以及中日民间友好往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周震鳞、周锡卿(周世正)父子为代表的周氏家族的抗战历程,折射和反映出中国千百万个家庭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编辑 杨 琳)

(作者为周震鳞之孙辈)

猜你喜欢

抗战
我听父亲讲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精神颂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多部抗战影片上映
抗战风骨不可丢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
中国空军抗战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