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谣言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2016-09-10李玉琴杨东杰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中学生价值观

李玉琴 杨东杰

摘要: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谣言借助网络来传播已是一种常态的存在,而网络谣言的传播给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因此,采取一些有实效性的教育对策,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提高中学生网络素养,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动态监控辅导机制。

关键词:网络谣言 中学生 价值观

网络谣言具有超乎人们想象的蛊惑性。囿于中学生自身素质、心智成熟度、认知水平等主观原因,他们对网络谣言的甄别能力不足,网络谣言的传播势必影响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帮助他们成人成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一、网络谣言及其特征

随着互联网在中学校园内的不断延伸与普及,网络谣言的传播日渐成为中学校园传播的一道“特殊”风景。关于谣言,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普遍认同谣言是没有根据的捏造。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1]我国学者刘建明认为:谣言是一种社会舆论现象,主要以传播虚假信息为主。[2]具体而言,网络谣言是指以网络为渠道传播的虚假信息,其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能够以几何倍数增长,主要得益于它所凭借的互联网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它有着传统谣言不可比拟的优势。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二十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人类不仅能够快速分享相互间的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互联网在第一时间把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在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地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爆炸性的网络谣言,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就会迅速传播开来,并且通过一传多、多传多的方式向更大的范围扩散。

2.传播方式隐蔽、迷惑性强

隐蔽性是网络谣言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由于网络不实行实名登记制度,网民可以不计后果地匿名发表言论。部分网民正是利用网络的匿名特性将自己的真实信息隐藏起来,在欲念的驱使下随意散布或转发一些谣言。另外,网络谣言往往还打着“最新发现”、“据可靠数据表明”的旗号,并图文并茂地对一些目前科学技术尚未作出合理解释的领域进行盲目预测,特别是针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一些传播主体在未审核信息真假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把消息传播出去,引发大面积的转发、分享,使得这则网络谣言的迷惑性不断攀升。

3.传播途径多样,控制难度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博客、贴吧、QQ、微信等社交软件都可以作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途径,这些社交软件为网络谣言在中学校园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技术基础。另外,互联网已在中学校园得到普及,无线WiFi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网络谣言可以通过电脑、ipad,甚至校园网等终端设备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近几年,虽然我国对管控网络谣言出台了多项指导性文件,但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作为处罚依据,传播网络谣言的成本还是很低,这导致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个人利益可以随心地制造、散布网络谣言。因此,从源头上消除网络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及时控制变得难以实施。

二、网络谣言对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是人的一种自觉意识。”[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谣言正悄然影响着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1.网络谣言紊乱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就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的价值或行为进行估量,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选择和评价。在信息化的当代社会,网络谣言的影响已达到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们生活选择的程度,它通过影响人的直觉来控制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直觉是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综合,它与理性不同,是以直接的感受、表象来直接参与价值判断的。它不需要理性那种周密的理论推演和逻辑运算,而仅仅凭借有限的信息就能作出反馈,对价值客体作出粗略的有时甚至是有误的判断。网络谣言的存在首先影响了中学生对事物的第一直觉,以虚假的信息给他们一种事物与正常选择偏离的错觉,进而紊乱他们对价值的判断。网络谣言在中学校园里的广泛传播,紊乱了中学生如何区分善恶,如何辨别好坏,以及应该追求什么、舍弃什么的价值判断。

2.网络谣言消解价值权威

在信息化时代,权威机构不再是价值传播的唯一渠道,网络在价值传播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媒介时期,中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各级教育场所、具有“权威性”的教师、官方媒体。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价值观教育。在虚拟世界里,每一个主体都可以不受约束的散布、评论、转发各种虚假信息,中学生面对各种具有迷惑性、刺激性的虚假信息,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如果网络谣言传播的价值认知与原有价值认知发生冲突、碰撞时,就会使他们对原有的通过权威机构接受的价值观教育提出质疑,这也为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设置了障碍。长此以往,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权威主体将被日益消解。

3.网络谣言扭曲了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面对各种关系时所选择的态度或立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矛盾,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就业机会不平等、违法乱纪等尖锐问题。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民众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来抹黑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通过煽动社会情绪,来破坏社会稳定。这使得中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发生动摇,甚至错误地认为党的性质已发生改变,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国人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缺乏自由,从而否定社会主义道路,贬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梦的实现缺乏足够信心,价值取向严重被扭曲。

三、消解网络谣言对中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教育对策

网络谣言对中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制定和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和措施,有助于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思想趋于成型,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网络谣言不断发生、传播的今天,中学生接受这些网络谣言的好奇心和能力是很强的,但是鉴别力和判断力明显欠缺,必须对其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集中提炼,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明确表述为三个基本层面、二十四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学生理性看待网络谣言,形成正确价值观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中学生中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起到主导和支配的作用,成为中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指南,指引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中学生应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行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2.提高中学生网络素养

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网络信息传播、扩散规律的把握,对海量网络信息真伪辨别和评估的能力。[4]网络谣言不是空穴来风,它产生的源头归根到底是来自有血有肉的“现实人”,因此提高中学生的媒介素养对治理,甚至根除网络谣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中学生作为使用网络媒介的主力军,只有逐步提高其网络媒介素养,才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驾驭网络媒介、科学的甄别网络信息、理智的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出和谐的网络氛围。对中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培养可从理论、实践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通过系统性的理论教学普及网络媒介基本常识,进而培养中学生处理网络谣言的能力;通过剖析反面案例加深中学生对传播网络谣言行为所产生后果的认知。二是为中学生和网络媒介从业者搭建零距离交流平台。学校应经常性的邀请知名编辑、记者等媒体人做专题报告或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一些与网络媒介相关的问题;中学生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一些媒体公司实习,以便获得第一手咨讯资料,切身处地的了解网络媒介的运作过程,增加对网络媒介的理性认识。

3.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结合体,是校园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增强中学生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是减少甚至消解网络谣言对中学生价值观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根本举措。作为学校,首先要建立“红色网站”,并能够及时对网站内容进行补充、更新,使网站内容始终与主流价值观保持高度一致,也可以建立一些相关论坛,让大家一起讨论一些具有正能量的话题,让网络成为中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代精神的前沿阵地。对中学生的网络文化教育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掌握使用网络技能,能够熟练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抵制虚假信息的诱惑。二是要学会遵守网络文明规定,使用文明用语,不利用网络攻击、诽谤、陷害他人,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三是要努力成为网络“打假斗士”,遇到网络谣言要主动站出来辟谣,并且告诫身边的朋友不要被谣言迷惑,为营造洁净的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建立动态监控辅导机制

互联网集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开发与利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即时性也使得网络谣言问题频频发生,尤其是一些反动的虚假信息对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网络媒介传播网络谣言的管理与控制,组织专业队伍对网络谣言进行监管,制定相对应的政策,建立、完善以网络谣言信息汇集分析和预警机制为保障的制度,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和机制保障,深化网络法律法规的制定,采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谣言进行监测、分析、控制,防止有害信息对中学生思想的侵袭,对可能影响中学生认知、情感的网络谣言要进行屏蔽。在中学生生活日益网络化的今天,对他们的网络生活进行实时监控是教育的前提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唯此,才能准确地了解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才能对症下药。

总之,网络一方面拓宽了中学生接触外部世界的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及开放的特性,如若管理不善,会对中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严重干扰其正常生活。学校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学生努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政府建立一套动态监控辅导机制,从不同层面消解网络谣言对中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而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诺埃尔·卡普费雷.谣言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郑若麟,边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郭凤志.价值、价值观念、价值观概念辨析[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4] 钱春芸.新媒体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3(5).

[作者:李玉琴(1970-),女,江苏金坛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杨东杰(1988-),男,山西岚县人,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中学生价值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