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重庆如何借势发力黄光
2016-09-10红李平
红李平
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智能制造有什么优势?面临什么问题?将往哪个方向努力?
企业开始拥抱智能制造
2015年6月12日,嘉陵集团“415摩托车焊接线”车间。
工人启动按钮后,两台焊接机器人开始焊接一段弧形金属材料。
仅仅花了28秒,它们就完成了工作,焊接面相当规则平滑。
工艺现场技术员李学亚介绍,这条生产线共使用了30台机器人,平均每60秒就能做出一辆摩托车的车架。
“在同样的时间内,1台焊接机器人做的工作,需要3名工人才能完成。”李学亚说,机器人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并且让产品质量更好。
嘉陵摩托车焊接车间这一幕,是我市推进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
据市经信委装备处负责人介绍,我市出台的《重庆市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5年—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市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要实现销售收入1000億元以上,形成“研发+测试+制造+服务体系”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同时,我市正在实施制造业装备智能化提升行动——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在电子、汽车和装备等“6+1”支柱产业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探索建立以横向集成、纵向集成与端对端集成为特征的智能化制造体系。
已有新兴互联网技术基础
市经信委装备处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机器人企业已达60多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和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雏形。
2014年8月,随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开通,我市成为全国互联网互联互通架构中的重要节点。
如今,全市网间互联带宽能力已达1030G,各项网络指标接近和跻身国内先进水平。
基于良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目前我市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规模。
中国联通西南数据中心、太平洋电信(重庆)数据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数据中心已建成投用,容纳服务器规模达到5万台;全市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的单位已超过220家。
其中,一些企业在车联网、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等物联网应用领域研发的产品已经在全国领先。
在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看来,这些方面的成果,为我市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正是我市发展智能制造的优势所在”。
亟待打通软件系统技术瓶颈
工信部软件和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2015年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上表示,中国制造以往的电力驱动正在变成软件驱动,智能制造软件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核心。
而在我市,软件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人才缺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阻碍我市软件业发展的两大原因。”吴安分析,我市缺乏智能制造的软件技术服务、人才交流平台。
2015年,重庆邮电大学开始打造一个智能制造研发平台。
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工程学院教授张毅认为,此举有利于缓解我市智能制造面临的软件技术等难题,政府可用政策鼓励更多企业及研究机构搭建这样的平台。
“不过,仅仅靠这招还远远不够。”张毅说,因为智能制造不仅仅局限于在生产环节应用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及互联网技术,而是要以此为基础构建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
吴安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建议,由于智能装备、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可为智能制造提供装备、技术支撑的产业已有一定基础,我市发展智能制造急需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千方百计打通阻碍软件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创新瓶颈,为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提供支撑。
二是借力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引导、激励企业用互联网思维去做生产经营。
(摘编自《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