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王子心里苦啊
2016-09-10林莉
我喜欢阅读,尤其喜欢读励志故事。每当读完名人传记,我浑身上下便充满了一种努力奋进、积极向上的力量。但我的这种行为常常遭到同桌的嘲笑,他把我爱读的励志故事叫作“鸡汤”,认为这些内容是最没意思的。更过分的是,他和其他同学还给我取了个绰号——“鸡汤王子”。弄得我现在想看一些励志类的读物都要偷偷摸摸的,生怕被同桌或者其他同学看到。唉,喜欢阅读励志故事也有错吗?
by 阿拉丁神灯
读励志故事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花落知多少:我觉得读励志故事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啊!人不能老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总是需要外界的鼓励才能走得更远。读励志故事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学业繁忙的中学时代。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所以我觉得这种嘲笑很不应该。
三穹:励志故事可以振奋人心,可以照亮内心的“阴影”,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就像我们在生病的时候,喝下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便会觉得整个人都是温暖的。你能说这种温暖不好吗?
流水琤琤:通过励志故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斗志昂扬,有错吗?通过励志故事让前方的道路变得光明起来,有错吗?通过励志故事来获得健康成长的经验教训,有错吗?既然回答是“没有错”,那我们为何不能多读读励志故事呢?
读励志故事的最高境界,是让自己成为“励志故事”
蔡含瑶:我觉得,阅读励志类书籍以后,能否有“产出”才是最为重要的事。读完一部励志书,应该把从阅读中获得的“斗志”转化为实践的动力。若光“感动”不“实践”,读再多的励志书籍也无济于事。读励志故事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变成“励志故事”,让鄙夷者无话可说。所以“喝鸡汤”并不丢脸,但记得“喝”完以后要干出漂亮的成绩,这才是硬道理!
刘琦:在学习或生活中,我们总有失意不顺的时候,这时候,喝一大碗“心灵鸡汤”或许是一种不错的治疗方式。但是,读励志书籍并不能帮我们摆脱人生中的所有困境,在看完励志故事以后,还应该多接触社会,多出去看看其他的风景。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想抢先一步知晓最新的案例吗?愿意参与话题的讨论,或做“记者”收集有趣的见解吗?小编顾小胖(QQ:1534729901)热情欢迎小伙伴的骚扰~如果你自己的或收集到的观点足够有意思,不仅可以在杂志上署名刊出,还有机会获得稿酬哦~
“鸡汤”虽好,切莫“贪杯”
石晓玥:励志故事的确有其闪光之处,它能催人奋进,当我们身心疲惫时,为我们点燃心中希望的火苗。但是,如果我们只阅读励志故事而忽视其他好书,那就有失均衡了。就像我们吃饭不能挑食一样,我们的阅读不喝“鸡汤”或只喝“鸡汤”都会造成营养不良。因此,我们应该依据自身情况适当阅读励志类书籍,同时也要博览群书,让自己的阅读面丰富多彩起来。
千岛朱朱: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的阅读都是有意义的,喜欢读什么是个人选择。如果你觉得阅读励志故事能给自己动力,那大可不必顾及他人的眼光。当然,你也不能盲目信奉,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千差万别,我们需要的是从名人的励志故事里,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信条!
嗡嗡嗡的小蜜蜂:喜欢阅读励志故事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你的聚焦点在哪里?你有没有透过故事领悟到一些实质性的精神内涵?就拿你的名字“阿拉丁神灯”来说吧,它其实也是一个励志神话: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借助自身的努力,最终“成功逆袭”。通过这个故事,你应该看到阿拉丁的机智、勇敢和不贪婪,而不是抱怨为什么你没有这么一盏神灯。很多励志故事呈现出来的不一定是它的全部面貌,更需要你对故事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比如爱迪生的名句“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后面到底有没有“但是决定成功的往往是那百分之一”这句话,可能只有爱迪生自己知道了。
“喝”或“不喝”,都要先学会独立思考
任嘉怡:我不反对励志故事,毕竟每个人都需要一点正能量,但我很讨厌“被励志”!别再告诉我“科比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是什么样子”啦,别再告诉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啦,你的“鸡汤”已经让我“营养过剩”了。读励志故事绝对无罪,但分享“鸡汤”要尽量在合适的时间分享给需要的人。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莫文珏:读或不读,是个人选择。但我非常不喜欢现在有些人讨厌读励志故事的原因:“别人说读励志故事太low,所以我也跟着说不好。”别人说这件事物好,你也跟着说yes;别人说不好,你也跟着说no——这完全就是“跟风党”的表现,这才是一个大写的low。虽然读什么书籍是个人选择,但凡事都要先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我判断,不要总是毫无主见地“鹦鹉学舌”。
飞翔的企鹅:我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同学:非常迷信励志故事,将励志故事中人物的言行视作判断是非的标准,甚至当作人生准则。TA的口头禅通常是“XXX说过……”“XXX曾经做过……”却忽视了这些励志故事的时间背景,最后的结果也往往不遂人愿。励志故事绝非百试不爽的“万能公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林莉老师说
这位同学,你喜欢励志故事,却被同学们嘲笑为“鸡汤王子”。那么,你有了解过,那些同学喜好阅读哪些类型的书吗?或许,有的同学喜欢玄幻,有的同学喜欢言情;有的同学倾向于阅读老师开出的书单,有的同学爱挑拣轻松的内容;有的同学视书籍为前进的引路者,有的同学视阅读为一种休闲方式。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阅读的目的、习惯、方式等都是不一样的,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你说因为同学给你起了“鸡汤王子”的绰号,所以你现在看励志读物都要偷偷摸摸的。这是不是说明你非常在乎周围同学对你的评价呢?我想,读或不读励志故事,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但这件事其实给你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如何对待他人的评价。林老师知道,你得了这个绰号并不好受,那么,可以暂时放下这种不愉快,对事件做一个客观评估吗?你说,给你取绰号的是你的同桌,那应该属于“极个别同学”,应该不超过全班人数的10%,对吗?现在是全班都叫你“鸡汤王子”,还是仅仅周围几位同学?还有一个问题,叫这个绰号的同学是不赞成你读励志书籍,还是出于从众心理,或出于善意的好奇与好玩心理,“跟着别人”叫这个绰号?也就是说,请你客观评估一下,如果以全班同学人数为“分母”的话,在这件事上,有多大比例的同学对你形成了心理冲击?问题的另一面,就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做一个选择,选择让自己的内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来自周围同学的影响?假设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在叫你这个绰号,而你在这件事上,同意老师、同学和自己的意见“三分天下”,那么,叫绰号的同学的冲击力应该只有九分之一, 或者说你试着努力将其控制在九分之一左右,对吧?这样想,是否就没有那么难受?
具体地分析这件事,是“服从”,还是照旧?所谓服从,就是放下你喜欢的“心灵鸡汤”,显然这是你不愿意的,但绰号给你的压力也不小。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同学希望你拓宽阅读视野,试着多读读其他类别的书籍?是否可以与这个“绰号”和平相处,或者善意回赠同桌一个“素食王子”的头衔?
一路成长,我们会面对太多评价与选择。试着学会给自己一个独立、客观的评价,学会在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才是真正的心灵“功力”哦!
春霞老师说
郑春霞
教育学博士,作家,第五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大赛复赛评委
亲爱的“阿拉丁神灯”,或许我可以先跟你讲讲我自己的阅读故事。我出生在一个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父母无法满足我买书的愿望,想要阅读书籍,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学校的图书馆借阅。可能是我天生与书本有缘,我常常在学校图书馆里一坐就是很长时间。就是从那时候起,我逐渐迷上了阅读。也是从那时候起,我开始学习写作,给中学生杂志投稿,参加各类征文活动,然后成为了小伙伴们羡慕的校园写手。
假如你要问我是如何从“菜鸟”修炼为“校园写手”的,没错,就是图书馆里的那些书籍点亮了我,就是那些励志读物滋养了我的心灵。那一篇篇经典的文章,那一行行形象的比喻,那一个个闪亮的句子,都被我一口一口“喝”下去,一滴一滴地“吸收”了。每次都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现在有很多同学可能会存在这样的误解:“心灵鸡汤”就一定是低俗可笑、毫无意义的。但事实上,“心灵鸡汤”也有“原装”与“山寨”之分。纯正、原味的励志读物,既是高雅、美好的文学作品,又有着鼓舞人心、提升灵魂的励志作用。比如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当我与这些书里面的主人公相遇时,我觉得他们就是我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他们教会我积极乐观地去过丰富多彩、充满意义的人生,他们让我这颗年少而孤独的心有了方向和寄托。所以,当我们有机会与这样一碗碗温暖人心的“心灵鸡汤”相遇时,我们不应该拒绝它们,而是要试着去拥抱它们,并通过它们看到一个更为波澜壮阔的世界。
当然,现在的书市上也屡现“伪心灵鸡汤”:有些貌似鲜美,其实放的是“味精”;有些貌似有营养,其实只能让人一时“填饱肚子”。就像速食店里的快餐,它不是一点一点用心熬制出来的——很多时候,它甚至连原材料都是不纯正的。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的双眼、灵敏的味觉去选择、去扬弃。同时,励志读物虽好,但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完完全全被励志读物所掌控。或许,我们可以在这些书中读到伟大人物是如何完成“逆袭”,最终走上人生巅峰的,但在阅读的时候请自问一下:“这条路是否同样也适合我呢?”假如不是,那么你所阅读的内容,只是给你提供了人生的一种“可能性”,而非“必然性”,你完全不需要将之奉若“人生守则”。
古人早有金玉良言:“尽信书不如无书。”读励志读物,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