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死亡是通往永生的一扇门

2016-09-10邹韵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净身鹅卵石大提琴

邹韵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过它,会进入另一个阶段。”

生与死本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影片中却表现出一种异样的平静与淡然。好像从头至尾都定格在了那样一个画面——

大悟安静地跪在死者身旁,双手庄严而温柔地抚摸过那冰凉僵死的肌肤,像是对待一件艺术珍品一样,仔细地为其擦拭,给他穿衣化妆,最后小心地将其两手交握放于胸前,才缓慢地起身。他的动作轻缓温柔,表情严肃,呼吸静默。周遭没有一点声响,所有人都含着泪屏住呼吸,看着那曾经熟悉的温热的身体,在入殓师的手下绽放最后一丝生命的色彩。

整个给逝者净身的过程都是安静的,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没有无用的安慰,也没有嘈杂的吹奏,只有亲友轻轻的呜咽和大悟手中衣料摩擦所发出的声响。然而在入棺的那一刹那,某些被隐藏至深的情感却似乎在瞬间喷涌而出,有父亲对儿子因没有给予其关爱的悔恨,有丈夫对妻子的留恋,有母亲对女儿的不舍与爱。而这些情感,也随着棺盖的最终落下使影片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情感起伏的小高潮。

具有象征意义的鸟群也反复在影片中出现。那些成群的候鸟,似乎是在预示着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生命。而当其中澡堂的婆婆去世火化,在火焰蹿上棺木的那一刹那,在她儿子放声号啕的一刻,一片艳艳的火光渐渐转变为水边百鸟翩然飞上蓝天的景象,优雅而又令人怅然,充满着生机却又有些寂寥。这似乎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死亡就是通往永生的另一扇门。

而影片的高潮必然是大悟终于找到了三十多年未见的父亲,却只能为已是一具发臭的尸体的父亲净身化妆、整理入棺的情境。一开始,大悟一定是有些怨恨父亲的,怨恨他抛弃了自己,怨恨他三十多年来的不辞而别。但他的情感似乎也不只是怨恨,那些被隐藏的情感在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从细节处流露出来。当他掰开父亲早已僵硬却仍紧握的手,手中那小小的鹅卵石落在白布上的一瞬时,“扑通”一声,他的心门似乎也在瞬间被打开,澎湃的情感再也不受控制地喷涌而出。此时,作为影片背景音乐的大提琴声也悠扬地响起,大提琴温润而又有些悲伤的音色在耳畔回响,大悟对父亲的浓浓情感似乎也蕴含其中,令人不禁泪流满面。

而大悟多年来对父亲的怨恨,在此刻却也变成了连绵不绝的悲伤和爱。他颤抖的手第一次抚上父亲苍老而胡茬儿遍布的脸时,眼底是掩藏不住的浓烈的爱。他开始慌忙帮父亲刮去脸上的胡子和乱发,手指温柔而富有情意地拂过那苍老的脸,缓慢而近乎虔诚地做着每一个动作,手上的动作依旧平稳而熟练,眼底却是抑不住的泪。当父亲的样貌随着胡茬儿的清去逐渐清晰于眼前,年少时父亲微笑着递给他那块鹅卵石的样子也在记忆中慢慢地浮现,那种无声的悲伤在此刻已是极致。

“爸爸——”大悟最终还是哽咽着叫出了一声那相隔已久的称呼,并将那块曾被父亲紧紧握住的鹅卵石,放在了妻子腹中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位置上。那个孩子,似乎也在影片末尾暗示着生命的重新开始,尤其是那种新生命在未问世前和往生祖父之间的“碰触”方式—— 代表着父亲心意的小石头曾被攥在过世的祖父手中,将来又会传递到新生儿稚嫩的手中。影片至此才真正表达出了其间所蕴含的死亡和生命的真谛——死亡和生命这二者是相互交织相互循环的,它们始终都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诚然,死亡具有不可避免性,但其后所带来的更多是新生,原本娇艳的花朵,化作春泥仍能护花,即便是灰烬也能滋养万物复苏,所有的一切终归融于自然,这便是生命永恒的意义。一如影片中出现的那些鱼儿,它们奋力回溯至出生地浅溪,在此产卵后便死去,就像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生命延续至下一代一般,这种历程具有强烈的宿命感,冥冥中又像是一种生命的轮回,在日日不停息地重复着这种生与死的交替。

死亡并不是终结,逝去并不是终点,它有可能是超脱,是新的开始。死亡就像是一扇门,它会指引你走向下一程,然后不断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入殓师》经典台词

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死亡也可诠释得如此自然和美丽。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一场旅行,由生至死,曾有人说出生时,我们在哭,周围的人在笑,死去时,我们在笑,而周围的人在哭。没有人可以告诉你死去的旅程到达何方,是悲是喜。那是一场注定孤独的旅程,我想踏上旅程的人必定希望走得无所牵挂吧。他们只是希望曾被这个曾经哭泣着到达的世界温柔地对待过吧。大悟曾经演奏大提琴,有人说大提琴的旋律是灵魂的吟唱,那低沉的旋律却是那样地灵动而自由,似乎,死亡也显得生机盎然。

猜你喜欢

净身鹅卵石大提琴
净身出户
大提琴之味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美丽的鹅卵石路
你会后悔
低估
婚内出轨,能让他净身出户吗
法国净身器在意大利开花
怀抱大提琴的男人
领导干部要在人际交往中“净身”
杜普蕾和大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