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伪吃灵魂

2016-09-10王跃春

中华儿女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店家季羡林梁实秋

王跃春

契訶夫有言: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中国文化有“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传统,统治者靠道德礼教维持社会安稳。繁复的礼教习俗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便演化为礼法和虚伪相混淆,让人难于分辨。

梁实秋在《谦让》一文中做了有趣的描述:宴会开始前,谁也不肯先座,谁也不肯入首座,于是推来搡去,谦让声四起,好象都怕放过表现美德的机会。事实固然是为让座,但当时的声浪和唾沫星子却都显示像在争座。最终,随着该坐上座的人泰然入座,且并无苦恼之相,争让骤停。梁实秋幽默地分析:让座之风盛行,原因是让来让去,每人总有一个位置,内心皆很有把握。假如主人宣布,座位只有十二个,客人却有十四位,那便没有让座之事了。

此番景象还可以理解为礼貌,可虚伪的成份似乎已有显现,好在如此俗套尚无关宏旨。但真有靠虚伪谋利的。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学者季羡林就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发生在他家乡的奇特之事。说的是他小时候,他家街上住着一个穷人,每逢年节的早上,家里的大门刚一开,就会看到他一手提了一只活鸡,一手提了两瓶酒,鸡咯咯大叫着,酒瓶上的红签儿红得眩人眼睛,他笑嘻嘻地喊着:给老爷太太送礼来了。于是婶母就立刻拿出几毛钱交给老妈子送出去。这穷人接了钱照旧提着鸡和酒转向下一家。这情形每年至少三次。但有一年某个节日的清晨,季羡林听到这位“送礼者”在街上放声大骂。原来他进了一户刚从外省搬来的人家儿“送礼”,新邻居竟然老实不客气地把礼收下了。痛骂并不是心疼酒瓶里的凉水,而是那只一直给他下蛋的鸡。

这番表演真是中了荀子的那句话:“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此“穷人”以善行为名,得敛财之实,已是典型的虚伪之徒。

虚伪遭人厌恶。但有些人之虚伪行径常不被人察觉,比如阿谀奉承。这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四处可见。

明代赵南星在《笑赞》一书中刻画了一个秀才阿谀的形象:一秀才一命呜呼见了阎王,适逢阎王爷放了个屁,秀才立即献上一篇“屁颂”。“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大喜,给其增寿十年,即时放回阳间。

当然,这个做屁文章的秀才还比不上唐朝那位监察御史郭霸。为了巴结宰相魏元忠,郭霸竟在魏生病探望时,亲口尝了一块魏的粪便,并阵阵有词道:若甜,则令人忧虑。但丞相之便苦味,可保无虞。如此下作之举,招来满朝鄙视,连魏元忠都厌烦他尝粪的恶心举动。

古希腊政治家、哲学家、被誉为“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的西塞罗曾借别人之口说:奉承者的嘴里从来吐不出真话,而敌人的话往往是真的,因此奉承者比敌人更为可怕。

虚伪从来都是势利小人常备的嘴脸。传统京剧《连升店》久演不衰,就是因为其中“店家”的虚伪势利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举子王明芳赴京赶考,会试结束后投宿一家名“连升店”的旅店。其时,王明芳已囊中羞涩,店主见其衣衫不整,大褂上尽是补丁,便认定他是个穷酸,连连羞辱万般刁难,最终让王睡了柴草房。次日,报录的来给得中第八名进士的“王老爷”报喜。店家几乎把所有的客人都问遍了,偏偏没想到那位穷酸王明芳。可当真相大白时,店家瞬间换了一副嘴脸,也不嫌王明芳口臭了:“喝,您这嘴里,槟榔、素砂、豆蔻仁儿吃着,我这么一闻,喷鼻香,一点也不臭。”也不嫌王的家乡沛县穷困了:“我们家的祖坟还打算往那儿挪挪。”他还巴结着拿新衣服、新靴子让王明芳穿,口口声声“咱们爷儿俩个,用不着这个‘借’字,我的不是我的,您就说‘拿’来穿。”他居然让伙计把王明芳那双脏旧破鞋保存起来:“伙计们,把王老爷这双鞋供在祖宗板儿上。”待王明芳穿戴整齐后,店家居然呜咽起来:“我猛这么一瞧,您真仿佛是我爸爸。”

人常说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生活中,象“店家”这般虚伪表演恐怕谁都领教过一二。戏曲的社会功能就在于牖启大众,一出50多分钟的戏剧,传播的就是这样一种道德标准:虚伪可憎!

托尔斯坦曾经感叹: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猜你喜欢

店家季羡林梁实秋
北平的零食小贩
半路夫妻情也深
这样耿直的店家,请给我来一打
梁实秋守规矩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来而不往
咪咪(节选)
秀才写招牌
不怕得罪人的梁实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