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

2016-09-10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关村主体校长

孙建辉

“在平常的教学中感悟教育,在平实的细节中寻找真谛,在平和的心态下追寻做教师的幸福……”这一形象、朴素的说法,让我们感受到“朴实无华的教学”真谛,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位温暖、亲切的教师。她就是现任北京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刘可钦。

自1981年走上工作岗位,她一直参与开展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始终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坚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需要尊重的。刘可钦作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倡导者与实践者,我们是不是很想听听她是如何与主体教育思想结缘的,主体教育思想对广大教师有何启发……本期教学流派栏目特邀刘可钦校长给我们分享她与主体教育的故事。

刘可钦

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第三届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主体教育的践行者,著有《刘可钦与主体教育》《我要成为最佳的我—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研究》《教育其实很美》等。

:刘校长,您好!您的主体教育思想是在1992年开展的主体性发展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提出要充分尊重与信任学生等教育理念。但在当时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下,这些理念不仅超前,而且也有许多不被理解的声音,您能否谈谈当年参与这一实验的初衷和想法?这一实验给您留下哪些深刻印象?

: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那时我在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当老师。其实,早在1991年,我们就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做各项准备工作。当时,许多学校也在提教育改革,有单一的改革,也有综合性改革,比较普遍。但这些改革大多局限在教材改革,并没有聚焦于人的思想层面,很少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进行的小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直接对应人的发展,我认为这是抓住了教育的核心。什么是主体性?当时我们定位于三个性,即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独立性,今天我们可以说我有独立的人格,但这一提法在当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不过最后我们坚持了下来。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是不能自主地去做一些事情的;主动性,指的是作为一个人,主动地做一些事情,这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创造性,这是人的最高发展境界。在进行主体性发展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地打开自己的大脑,与教育对象形成互动。

此外,这个实验提出两条非常好的基本原则,一是诚心诚意地让学生做主人,二是严肃严格地进行基本训练。王策三老师指出,这是东西方教学的精髓,诚心诚意是西方的,严肃严格是东方的。当时我们就是希望走出一条东西方结合的道路,现在看来还是蛮具世界眼光的。虽然这个实验过程我们没有提教师的主体性,但是伴随孩子的成长,教师对自我、对人的发展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当时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就提出“我要成为最佳的我”,也有了“因为有了你,我才喜欢当老师”。其中的“你”,就是我们对学生观的认识。这个学生无论聪明、木讷、听话、顽皮……我们教师就是因为这群学生,才有了希望,他们在我们的心中是完全被接纳的。

其实,尊重学生,就是要宽容、理解与接纳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孩子作为一个人存在的认识加强,内心从之前的教材、分数过渡到学生是一个人,这是一个实质性飞跃。

:主体性发展实验既是一次创造之旅,也是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理念不断冲突与融合的过程。这一路走来,辛苦和收获都非同寻常,能否谈谈您的收获及影响您的人和事?

:为了做这个实验,我们几乎没有节假日,但当时还很年轻,所以也不觉得很辛苦。在这个实验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和另一位教师约定,重新下到一年级教实验班时,写实验札记,每周一篇,记录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刚开始的时候,这并不是学校的要求,后来校长将实验札记变成任务,并请大学教授帮我们修改,评出各类奖项。实验札记从自愿变成一项机制,我相信这不仅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其他教师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当时我们学校一直坚持一项制度,那就是每周六上午到学校学习,阅读各类教育期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抄笔记,慢慢地,这些精彩内容就变成我们自己

的了。

在主体性发展实验的实施过程中,我可以不断地与大学教授对话,其中有一个关键事件让我再次成长。主体性发展实验实施了8年之后,我们完成了对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认识,但认为现行教材对这一理念有很大的制约。这时,刘坚教授的数学教育展望进入我的视野,我也开始和他一起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成为整个数学课程标准制定小组中的唯一一位中小学教师。当时,我不太敢说话,刘坚教授就鼓励我说,一线课堂发生的事情对于高校教育研究者与教研员来说都是新鲜的,后来才慢慢有了自信。为了写好数学课程标准,我又阅读了其他国家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的课程标准,这对我的数学教育也是一个促进,推动我要做一个研究型教师。

主体性发展实验能够得以顺利实施,我想最先感谢的应该是当时安阳人民大道小学的开明校长姚文俊。当时,我们学校不断地派教师去外面进修,大家回来之后相互交流,有了对话空间。而且,他比较纵容我们,不限制我们做一些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当时我们两个实验班都是我自己出卷子,寄给周玉仁老师修改,再返回考试,没有带着镣铐跳舞。这种信任让我们没有负担地一直按照自己的想法往前走。

还有就是周玉仁老师、王策三老师和裴娣娜老师。“外延要清晰,内涵要丰富”是周老师听我的一节课后给出的评价,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我刚从毕业班下来教小学一年级数学,听不懂小孩子说话,还想求新,不知道课堂的重点在哪,再加上主体性发展实验之初,更多的是强调激励、尊重与表扬,基本上没有界定规则与要求,所以那堂课我虽然备得很好,但是上得一塌糊涂。每次与王老师谈话,他都是静静地听,虽然话不多,但句句都是点拨之言。记得当我讲完“举左手举右手”的故事后,他一拍桌子,说这就是中国的教育学,就在我们身边。这让我们知道,虽然我们讲的故事很田野,但是很生动,是用自己的行动丰富着教育学的内涵。还有就是1998年我当选了全国十杰教师,当我将鲜花献给王老师时,他告诉我要处理好关系,当受人误解时,又提醒我“风物长宜放眼量”。裴老师是主体性发展实验的理论建构者,她在这个实验中的投入、执着及对实验原则、策略等内容的提炼,是用理论的建构指导实践,让我们受益匪浅。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些学者,他们踏实做学问,不浮躁,让人敬佩。

:作为主体教育的倡导者与践行者,请您用简短的语言说说主体教育思想的精髓、具体架构是怎样的?

:从1992年到2002年,我们整整做了10年的主体性发展实验,之后我被调到北京。主体性发展实验给我留下了什么?它让我对人的认识进入我的血液中,让我更关注的是“人”。后来我做了校长,发现我对教师、学生的关注要强于对制度的关注。对人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是有差异、有独特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这一思想开始进入我做校长的理念中,校长要尽量尊重教师的差异,提供可选择的平台,而可选择的一定是多样的。

主体教育思想有它的理论建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教学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两项实验基本原则,并创造性地提出六个学科实践主体教育思想的教学策略。此外,我们收集了主体性发展实验档案,每学期各个学科教师都给学生写评语。虽然主体性发展实验在2002年结束了,但是它的精神一直存在,要“高扬人的主体性”。

:您曾说过,确立主体教育思想固然重要,但将其从理念形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那在您的教学和管理中,是如何做的?

:一种思想从理念形态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相当漫长。直到今天,教师遇到的许多问题,也一直再重复着我们昨天的事情。有人说,可能是教师缺乏专业支持,没有很好的学习培训。其实,在这方面,我也没有做好,不过我会给教师搭平台,让他们相互学习身边的榜样,分享同伴的经验。教师在接受大学师范教育时,并没有学习系统性的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知识、沟通交流技巧,只是学到了一些教学法、教学认识论的内容,这应该是许多教师遇到教学问题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更重要的是人是复杂的、教育人更是复杂的,所以,教师在工作岗位的学习是他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路径。

:顾明远先生说,刘可钦身上有许多可贵的教师气质,如高雅、睿智、亲和、自信……作为一名得到顾先生褒奖、教育成果卓著的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您是如何认识的?

:我在写《刘可钦与主体教育》一书时,想请顾先生写篇文章,没想到他一天就完成了。他听过我的课,而且做主体性发展实验时,我们也经常在一起,接触比较多,他对我也比较了解。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大家都觉得当老师很幸福,这是因为教师的幸福源于孩子成长之后的感动。我一直在追寻做教师的幸福。当教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现在,我好像还没有发现哪个职业像教师这个职业这么有挑战性,这么能创新。因为教师每天要面对不同的孩子,尽管面对同一孩子,每天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当教师能够给我们带来历练,促进我们不断成长,我们不能依着自己的性子和不同的孩子打交道,也不能够每年都重复一份教案。

:一路走来,您在北京建华实验学校、中关村四小都担任过校长,现在作为中关村三小的校长,提出了“大家三小”的理念,您能说说这一理念的提出和您一贯倡导的主体教育思想有哪些关联吗?社会对“大家三小”这一理念是如何理解的?

:这肯定是有关联的。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将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而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大多也是校长传递给他们的。教师希望享有民主、开放、尊重的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层就要为教师提供这种民主、开放、尊重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尊重每个人已经进入了我的管理思想。

其实,我当校长是比较幸运的,没有只做某一个学校的校长。我当过河南实验小学一年多的校长,又到建华实验学校做过两年多的校长,这3年让我很好地规避了刚进入校长岗位可能会犯的错误,能够让我重新开始,加以调整。

中关村四小可以说是成就了我的学校,当时它的名气不大,就像一张白纸,可以让我尽情地绘画,充分施展才华。在那里,我与教师们共同经历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跟着我一起重新追求做教师的幸福感。当我离开中关村四小时,教师人数从20人增加到80人,学生人数从200名增加到1 200名,我也完成了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带领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

当被调到中关村三小任校长时,我发现三小与中关村四小有天壤之别,人数不对称,名气不对称,理念不对称,因为中关村三小的教师与学生的数量都比较多,整齐、划一、命令、执行比较鲜明,没有其他选择,这是我做校长的另一挑战,不仅要保持学校的名气,还要将自己心中崇尚的理念落地。

由于中关村三小师生人数众多,管理理念只有通过中间管理层传递给教师。有段时间我很失落。我被任命做三小校长是7月13日,正好赶上暑期放假,除了开学典礼有“认识我们的新校长”这一环节外,师生很少有机会认识我。当我走到学校门口时,不知道这个人是教师还是家长,他们也不认识我,就像路人一样行走,心里觉得没有了依靠。于是,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一个学期内叫出所有教师的名字。

而且,三小有130多个班级,我也有许多的事务性工作,不可能通过听课传递我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三小,我们通过各种教师会议,用抽签的方式打乱教师顺序进行重新组合,让彼此相互接触。

此外,我们还启动了“寻找名校优秀的种子”计划,构建了不同学科教师的组合模型,以增加教师之间的熟识度,用3年时间走访国内外名校,基本上由我带队,这也让我与各科教师有了相互认识与了解。

当时由于三小的空间比较紧张,北京市给了我们一块地建新学校。所以,我就抓住这一契机,在新学校贯彻新理念,即学校3.0,进行课程改革,让学习不再局限于读写算、纸笔考试,而是师生自主地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当我们搬到新校区时,许多事情自然就发生了,这与我们之前储存的能量与土壤的酿造有很大的关系,也是一种空间的传递。中关村三小这所学校的航船也开始向着更为宽广的航道前行,每个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

中关村三小很有名气,但给社会传递的品牌是什么,当时我们不是很清晰。因此,我们需要建构学校文化,制定学校发展纲要,提炼学校办学理念。我们思考、讨论了很久,许多教师提出的“三小是我们的家”让我很感动,他们是真的爱这所学校,爱三小。所以,我们就特别尊重了这种家的氛围。再加上当时学校学生人数是6 300名,肯定是一个大家庭,也要有大家风范:开放、包容、进取,所以就有了“大家三小”。没有进行专门解读,它就成了当年的热词,定位在:为了每个人,需要每个人,成就每个人。

后来,我们也解读了一下“大家三小”的行事准则,共有四条:第一,追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效果。第二,追求集思广益的过程。第三,追求共进共赢的目标。第四,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用这样一个行事准则规范人的行为,逐渐地把教师归拢起来,大家向同一方向用力,通过跨学科教师的交流,让他们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眼里有学生。

:对刚迈入教坛的年轻教师,您有什么话要说?

:过去做教师是一碗水、一桶水,是长流水,这就将教师的角色定位在要教学生就必须知道比学生更多的知识。今天的教师已经不是这样的了,甚至学生都能教给他知识。所以,今天的教师不能满足于长流水,要成为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伙伴,一直学习。而且,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教师要敢于尝试,乐于接受新事物,拥抱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年轻教师应该将自己当成和孩子共同学习的伙伴,与他们一起面对这个社会,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孙昕

910045828@qq.com

猜你喜欢

中关村主体校长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中关村产业孵化链发布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中关村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