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拒绝上学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6-09-10陈玉霞徐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综述

陈玉霞 徐莹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拒绝上学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外对拒绝上学行为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家庭的各个方面。国内的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拒绝上学行为;家庭影响因素;综述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识别码〕A 〔中图分类号〕1671-2684(2016)15-0013-0004

拒绝上学行为(School Refusal Behavior)指的是6~18岁学生中出现的以下行为:一段时间完全不上学;上学,但是在中途离开学校或缺席某些特定课程;经常迟到;上学,但是伴随激烈的早晨不当行为,如发脾气或拒绝离家;在校表现出不寻常的痛苦,以此向父母或他人请求以后不上学[1-2]。

欧美国家最早对拒绝上学行为进行关注和研究,对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19世纪,是拒绝上学行为研究的司法模式阶段,研究者从司法的角度去定义和解决学生不上学的问题,采用的概念有青少年犯罪(Delinquency)、逃学(Truancy)等[3]。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拒绝上学行为的研究进入医学模式阶段。这一阶段的概念带有明显的病理学特征,如: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等[4]。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生的拒绝上学行为越来越普遍,其影响因素呈现出复杂化的趋势,促使拒绝上学行为的研究进入综合模式阶段。在此背景下,Kearney[5]提出了拒绝上学行为这一综合性概念并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在对拒绝上学行为家庭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时会引用到上述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

国外对拒绝上学行为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家庭的各个方面。其中,开始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关于家庭互动模式的研究。

(一)互动模式

1.早期研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对拒绝上学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母子关系上。研究者认为,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被病态的母子关系所纠缠和控制,这类母子关系是相互依赖、敌对、动摇、剥削、内疚的。父亲在家庭中显得消极、被动,不愿意参与到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中[6]。在个案研究中,拒绝上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敌意或不称职的母亲有关,这些母亲要么排斥孩子,要么助长孩子的过度依赖和拒绝上学行为。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Hersov[7]将拒绝上学儿童家庭的亲子关系进一步总结和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母亲过度溺爱;父亲无能、被动;孩子任性、固执、难伺候,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家庭外的场合中孩子却显得胆小、拘谨。

(2)母亲严厉、控制欲强、要求高;父亲被动、退缩,在孩子教养方面不能给予任何支持;孩子被动、服从、害怕离开家,到青春期很可能变得固执和叛逆。

(3)父亲强势、控制,在家庭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母亲过度溺爱,母子关系紧密并被孩子控制;孩子任性、固执、难伺候,在外则机灵、友好、外向。

虽然早期家庭动力的研究在方法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纠缠”这个概念却成为了一个强有力的描述词。Berg和McGuire[8]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学校恐怖症儿童的母亲能在更大程度上增进与孩子的情感与沟通。这类母亲过度保护孩子,希望孩子完全依赖自己。有研究者将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家庭和神经症儿童的家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学校恐怖症组在母子分离上有显著问题,如:父母不能意识到孩子的分离需求;不满意孩子有要求;让孩子成为替罪羊;母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紧密等。上述问题给母亲带来的影响超过对父亲的影响[9]。Timberlake[10]在对74个学校恐怖儿童的研究中发现,68.9%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

2.现代研究

鉴于早期研究在科学性上存在的不足,后继研究者采用心理学量表对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动力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比较常用的量表有FAM(Family Assessment Measure)和FES(Family Environment Scale)。Bernstein[11]用FAM对76个有学校恐怖症儿童的家庭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完整家庭相比,单亲家庭有更多的角色行为问题,具体反映在在角色的调试、界定和整合上。

Bernstein[12]对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进行了评估,发现存在两种主要的家庭类型:单亲母亲和亲生父母。两组家庭的对比研究发现,单亲母亲的家庭在沟通和角色行为上存在更大的问题。对于拒绝上学家庭而言,角色行为问题是指在家务和学校任务之间界限划分上有困难。Berstein[13]对46个焦虑抑郁型的拒绝上学青少年进行了研究,发现50.0%的青少年、38.1%的父亲以及24.4%的母亲将自己的家庭分类为极端型(即缺少凝聚力和调试能力)。

Kearney和Silverman[14]认为,从家庭动力的角度可以将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分为六种类型。

(1)纠缠型家庭。父母过度保护和溺爱儿童,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较少独立。

(2)矛盾型家庭。敌对、暴力、强制的相处方式。这种类型在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中普遍存在。

(3)疏离型家庭。家庭成员在生活中很少相互牵连。在很多例子中,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有发展到很严重时才会被注意到。

(4)封闭型家庭。家庭成员与外界社会联系较少,与普通家庭相比,更不愿意寻求治疗。

(5)健康型。家庭成员团结,善于表达,能有效解决问题。

(6)混合型家庭。许多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是混合型的,具有上述两个或多个家庭类型的特点。

(二)其他家庭因素

1.出生顺序

Berg,Butler和McGuire[15]在对100个学校恐怖症儿童的研究中发现,有55.0%的儿童是独生子女或排行最小的孩子。在Torma和 Halsti对73个拒绝上学和逃学学生的研究中发现,43.8%的学生是独生子女或是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另有学者提出,排行大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拒绝上学行为。整体上看,独生子女或多子女家庭中排行最大或最小的孩子更容易发生拒绝上学行为。

2.父母关系

Timberlake[16]报告,在有学校恐怖症的学生中,52.7%的父母有较大的婚姻问题[10]。在Ollendic对177个四年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与普通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的男孩子更容易发生拒绝上学行为。这种趋势在女生中也同样存在。拒绝上学的学生中单亲家庭占多数。

3.父母的心理健康

Berg,Butler和Pitchart[17]的研究发现,在100个学校恐怖的学生中,44%的母亲和13%的父亲有心理问题,主要问题是情感障碍。Torma和Halsti[18]报告,在拒绝上学和逃学学生的父母中,有80.8%的母亲和47.9%的父亲有严重的神经症或不成熟型人格,15.1%的母亲和21.9%的父亲有严重的精神病、酗酒、社交回避行为。Last等人[19]发现在学校恐怖的学生家长中,57.1%符合焦虑或情感障碍。

4.亲属

国外学者在对6个严重学校恐怖症的学生和5个情感焦虑障碍学生的一级和二级亲属的对比研究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在学校恐怖症组的82个亲属中,41.5%的人有焦虑或抑郁障碍;在这些儿童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72.7%的人有焦虑和抑郁障碍,而对照组则为20.0%;另外,与对照组相比,学校恐怖症儿童的父母有更高比例的药物滥用,在角色行为、沟通、情感表达和控制力上有更大的问题[20]。

综上所述,国外对拒绝上学行为家庭影响因素的研究历史较长。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相关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在上世纪末到达顶峰。在研究范式上,从最初单因素的研究过渡到之后将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从家庭的物质条件的研究逐步转变到心理环境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家庭经济因素对学生拒绝上学行为的影响。之后,家庭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成为研究重点。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多家庭因素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如夫妻关系、双亲心理健康状态等。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研究主要是从实践和经验出发,进行推论和总结。随着心理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心理测量、遗传学等被引入对拒绝上学行为的研究,提升了研究的科学性。在预防干预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了针对具体的家庭影响因素的预防干预措施。如:父母技能培训、家庭计划等,使得预防和干预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国外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研究对象仅局限于某一地区、某一学校的特定学生,涉及到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各类学校的大样本的研究非常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抽样的代表性。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一)厌学研究

国内有关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概念有厌学、辍学、逃学等。其中与拒绝上学行为最接近的概念是厌学。我国对学生厌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八十年代义务教育法的实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厌学的现状调查、学生厌学原因分析以及对策探讨等。研究虽然多但内容重复,较少有新的理论或观点的提出;内容空洞,没有提出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针对厌学学生的家庭影响因素的专门研究相当稀少,仅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研究对象上,主要是特殊群体,如农村学生、留守学生、中职生或贫困学生,较少针对普通中小学生群体的研究。

2.研究内容上,涉及到父母的要求与期望 、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等。如:关明杰和徐能义[21]以及洪明和吕三三[22]研究发现,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大是厌学产生的原因;郭志芳等人的研究发现,民主式的教养方式的儿童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绪[23,24];李致忠和冯忠娜[25]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厌学。这些研究数量少、内容简单,没有对家庭相关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单一的问卷,没有人采用成熟的量表或自行编制量表进行研究。

3.研究方法上,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研究者多采用经验思辨式的探讨而少有客观的实证分析。

(二)拒绝上学行为研究

吴歆、刘芳[26]以及静进[27]最早对拒绝上学概念进行了介绍,之后越来越多的临床心理医生和学者采用拒绝上学或拒绝上学行为的概念。当前我国拒绝上学行为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停留在对国外拒绝上学的概念、评估、治疗进展等方面综述性研究上[26,28,29],仅有少量的实证性研究,其中有部分涉及到家庭影响方面的研究。汪玲华等人[30]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54例拒绝上学儿童进行了研究,发现拒绝上学儿童家庭成员间亲密度低、情感表达受限、亲子间缺乏相互的沟通与交流;拒绝上学儿童父母较正常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情感上的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同时却有过多的拒绝、否认、惩罚和严厉。另有研究者采用“父母养育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拒绝上学学生进行研究,有相似的发现[31,32]。

除个别研究在拒绝上学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有提及到家庭方面的影响外[33,34],国内暂无拒绝上学行为家庭影响因素的理论总结和综述。与拒绝上学行为在我国的研究进展相似,拒绝上学行为家庭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是处于起步状态。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环境,儿童的拒绝上学行为跟家庭因素密切相关。了解拒绝上学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可以有效地对拒绝上学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

参考文献

[1]陈玉霞,陈青. 拒绝上学行为概念的界定[J]. 中国校医,2014,28(9):719-720.

[2]Kearney C A,Albano A M. 孩童厌学:治疗师指南[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4.

[3]Kearney C A. Bridging the gap among professionals who address youths with school absenteeism:Overview and suggestions for consensus[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Practice,2003,34(1):57-65.

[4]Johnson A M. School phobia:Workshop,1955:Discuss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57,27(2):307.

[5]Kearney C A,Silverman W K. The evolution and reconciliation of taxonomic strategies for school refusal behavior[J]. Clinical Psychology:Science and Practice,1996,3(4):339-354.

[6]Johnson A M,Falstein E I,Szurek S A,et al. School phobia[J].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1941,11(4):702-711.

[7]Hersov L A. Refusal to go to school[J].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60,1(2):137-145.

[8]Berg I,McGuire R. Are mothers of school-phobic adolescents overprotective?[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4,124(578):10-13.

[9]Waldron S,Shrier D K,Stone B,et al. School phobia and other childhood neuroses: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5,132(8):802-808.

[10]Timberlake E M.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of school phobics at follow-up[C]Social Work Research and Abstrac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20(1):13-18.

[11]Bernstein G A,Svingen P H,Garfinkel B D. School phobia:Patterns of family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1990,29(1):24-30.

[12]Bernstein G A,Borchardt C M,School refusal:Family constellation and family functioning[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996,10(1):1-19

[13]Bernstein G A,Warren S L,Massir E D,etc. Family dimension in anxious-depressed school refusers[J].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1999,13(5):513-528

[14]Kearney C A,Sliverman W K. Family environment of youngsters with school refusal behavior:A synopsis with implication of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5,23(1):59-72

[15]Berg I,Butler A,McGuire R. Birth order and family size of school phobic adolescents[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2,121(560):509-514

[16]Ollendick T H.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bsentee students in grade 4[J]. Psychological Reports,1979,44(1):294-294

[17]Berg I,Butler A,Pitchard J. Psychiatric illness in the mothers of school-phobic adolescents[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974,125(588):466-467

[18]Torma S,Halsti A.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chool refusal and truancy[J]. Psychiatria Fennica,1975,75:209-220

[19]Last C G,Francis G,Herson M,etc. Separation anxiety and school phobia:a comparison using DSM-III criteria[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7,144(5):653-657

[20]Bernstein G A,Garfinkel B D. Pedigrees,functioning,and psychopathology in families of school phobic children[J].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8,145(1):70-74

[21]关明杰,徐能义. 包头市昆区中学生厌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2,23(6):492-493.

[22]洪明,吕三三. 中学生厌学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以贵州省中学生为例[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147-150

[23]郭志芳,盛世明,郭海涛. 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J]. 教育学术月刊,2011(9):58-60

[24]郭志芳,范安平. 城区小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4):92-95

[25]李致忠,冯忠娜. 广西贫困地区中学生厌学因素的logistic分析[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2):134-134

[26]吴歆,刘芳. 拒绝上学的界定和研究进展[J]. 临床误诊误治, 2007,20(7):1-3.

[27]静进. 儿童青少年厌学和拒绝上学现状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865-866.

[28]王晓雪,王旭梅. 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现况分析[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0,37[3]:184-187.

[29]张莹,王旭梅. 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的评估方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2):110-113.

[30]汪玲华,陈群,查彩慧,等. 拒绝上学儿童的家庭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3):301-304

[31]陈玉霞,杨海荣,陈桂娴. 拒绝上学中学生家庭教养.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研究[J]. 教育导刊,2013,4(511):31-33.

[32]胡静敏,李小白. 儿童及青少年拒绝上学问题与家庭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 20(11):1710-1711

[33]高柏慧,刘果,张园园. 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原因的研究进展[J].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135-139

[34]陈群. 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57-59

(作者单位:1.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广州,510180;2.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州,510370)

编辑/刘 扬

猜你喜欢

综述
银行网络间风险传染研究综述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我国工业遗产档案研究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关于港口物流服务质量的文献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
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建设实践发展路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