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觅渡》发表20周年活动在常州举行

2016-09-10

中华儿女 2016年13期
关键词:梁衡方志敏瞿秋白

[本刊讯]2016年6月18日,纪念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81周年暨《觅渡,觅渡,渡何处?》发表20周年活动在江苏常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与瞿秋白同志家乡常州的父老乡亲,以及觅渡桥小学的师生代表汇聚在瞿秋白同志纪念馆,深切缅怀瞿秋白先烈,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瞿秋白同志是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1899年1月29日生于常州。1916年底,瞿秋白离开家乡常州,踏上了“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革命征途。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英勇就义于福建长汀,年仅36岁。

20年前,作家梁衡在《中华儿女》杂志1996年第8期发表了《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完美诠释了秋白的不朽精神,和读者见面后立即引起轰动。20年来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被选入中学课本,还被全文刻碑立在瞿秋白纪念馆,对宣传秋白精神起了重要作用。时光流逝20年后,《觅渡》一文的影响力至今不减,并不断吸引多读者关注着它,研究它,甚至出现了谈瞿秋白不能不提《觅渡》的现象。《觅渡,觅渡,渡何处?》一文已经成为秋白精神和形象的经典概括和写照。

梁衡在致辞中说:“今年全国各地都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但我们不会忘记还有两位没有参加长征却为长征做出贡献的伟人,一位是瞿秋白,一位是方志敏。红军一撤出苏区他们就被敌人杀害。长征胜利80周年,他们牺牲了81周年。他们都才华横溢,功业卓著,同年生,同年死,都很年轻,才只有36岁。这是我们党史上的一块心病,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心中永远的痛。今天在纪念秋白烈士就义81周年的同时,纪念这篇文章发表20周年,并邀请当年首发文章的报纸、杂志、出版社、教科书代表参加,我及这四个单位都感到一种不能承受之重。烈士在看着我们,我及今天到会的作家、学者和媒体记者只有更加努力,发扬革命精神,传播民族文化,才能对得起先烈,对得起国家和人民。”

梁衡说,是秋白先生的光亮让我的这篇文章有了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大家一起促成了這篇文章,《中华儿女》、《中国剪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个第一”见刊、见报、出书、选入教材的单位功劳最大。还要感谢常州,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讲好秋白故事,发扬秋白精神。大家在一起因秋白结缘。我不是来听赞歌的,这两天我总在思考还应该做点什么。我刚去过方志敏家乡,当地的人含着泪说不写出方志敏死不瞑目,梁先生你一定要写一篇。这也是红色题材。蓝色的题材,即学术人物,我已经写了李清照、居里夫人,也入选了中学课本。我一直想写林徽因,大概至少有10年了,没有写出。还有人文古树,我想写100棵,现在才16棵,许多题目等着我去做。这个会议对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激励我继续创作,想到的题目全做完是不可能的了,就是尽量再多做几个。

《中华儿女》杂志是梁衡《觅渡》《大无大有周恩来》两篇名文的首发报刊,中华儿女报刊社副总编辑孙聚成在研讨会上高度称赞《觅渡》一文为红色经典,并祝愿梁衡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梁衡方志敏瞿秋白
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方志敏向死而生
幸福三重揍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看梁衡散文特点之综述
瞿秋白第一个把“国际歌”译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