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为干部讲好历史

2016-09-10洪治

小康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党性延安教材

洪治

立得住、叫得响 以短期培训为主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从2005年建院至今,开发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精品课程,其中,“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等课程已成为培训单位的“必点”课程,“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精品课程。

“延安时期为何全国各地有志青年蜂拥而至?这与我们党的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分不开。”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以下简称“中延院”)教学科研部党性教育教研室主任王健正以任弼时和王稼祥为例,为学员们讲述发生在“红色圣地”延安的历史故事。

大柳树下的“现场教学课”

王健讲授的这一课主题为“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人格魅力”。他特意带着学员们来到了王家坪毛泽东故居前的一棵大柳树下。

王家坪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中央领导人居住过的地方。简单开场白后,王健就向学员提出了一个问题:“延安时期首长们养成了一个特殊的习惯:白天休息,晚上工作,这是为什么?”学员们很快就议论起来,有的说是因为安静,有的说是为了安全,而真正的原因则是为了在电流层稳定时能收到无线电。

讲到任弼时,王健向学员们介绍,在党内,任弼时是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人物,但他的女儿任远芳直到上中学都没有一个自己的笔记本。在撤离延安时,勤务员偷偷从库房给她拿了一个粉红色的本子,小女孩很兴奋,看到毛泽东路过,请他签名,毛泽东用她的硬铅笔头欣然题下“光明在前”四个字。任弼时知道后,就问她本子怎么来的?为什么你有别的同学没有?教导后,任远芳流着眼泪不情愿地把本子送还回去。

2013年,中延院口述历史项目组在采访任远芳这段历史时,老人家对这段历史依然历历在目,说到动情处还热泪盈眶。任弼时连续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淤血逝世,年仅46岁。同任弼时一样,王稼祥也始终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由于第四次反“围剿”中中弹受伤,他是唯一一个插着管、排着脓、带着引流袋,在担架上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延安时期,王稼祥配合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还是将自己每月50元的特级甲等伤残员补贴全部捐给了医院伤员。他妻子朱仲丽在回忆录里就曾写道:“稼祥同志一生,从来都是把自己功劳看得很轻,把自己对党的失误看得很重,把个人看得很轻,把组织看得很重,把自己的地位看得很轻,把自己责任看得很重的人。”

半小时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但学员们意犹未尽,依然围着王健咨询问题。其实,这样的场景在中延院的教学中经常上演。同样是这个班,在来到王家坪前,他们就在杨家岭听取了一堂由科研部薛琳副教授讲授的“刘少奇与《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课。

“中延院的老师非常认真。”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蔺海波感慨道,“作为一名学员,来到延安,在革命旧址旧居聆听党史故事,从理论和历史感悟党的传统,填补了我对革命史的空白,很激动。”

寻找打开历史教科书的最佳方式

以短期培训为主的中延院从2005年建院开始就推出现场体验教学,达到如今的效果非一日之功,在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其背后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功不可没。

“党中央为什么要在延安建设中延院这所国家级干部学院?”中延院副院长赵耀宏教授说道,“因为党在延安的十三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丰富、独具特色的革命历史资源,这些资源是学院办学的立身之本,利用好这些资源也是学院办学的最大优势。”

历史如何与现实结合?理论怎么联系实际?感性和理性如何交织?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延院在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上下了不少功夫。

教材是基础。中延院的教材编写以项目制为基本抓手,强调内外结合,团队攻关,突出特色,重点突破。收录了201个故事的5本《红色延安的故事》系列,共有35名老师参加编写,纠正了过去以讹传讹的传言,形成了有详有略的延安故事。“延安的故事很多,我们用一条线串起来后可读性就很强。”王健笑道,“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

办学11年来,力求教材“少而精且管用”的中延院已编写了近40余本各类教材。形成了基本教材突出专题性、辅助教材突出系统性、特色教材突出实用性、案例教材突出针对性的布局。其中《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多部基础教材还被评为优秀教材,辅助教材《现场体验课教材(讲解词)》以及17本“口袋书”系列等特色教材广受学员好评。如今口述史已实际采访了1244人,形成了近3500个小时的视频资料,口述文字达3700多万字,制作了11部教学专题片和系列配套图书。

所有这些教材都可以在宿舍的书架上找到,而“延安红本”则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将重点教材、口述史资料和现场教学点地图集成在一部平板电脑中,为学员学习提供了便利,未来中延院还将打造一款手机APP。

基础打牢,高楼才能拔地而起。现场体验教学最初的模式仅仅是讲解员讲解,老师陪同参观,但是很多学员反映不解渴。怎么办?经过研究,学院请来一批对延安红色历史颇有研究的老教授针对诸如张闻天的贡献、周恩来国共合作中的奔波等话题进行15分钟的点评,希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过试行一段时间后,新问题又来了:点评想到哪说到哪,很细碎,虽然当时听着感觉很好,但真正记得住、留下来的少。

经过不断探索,现场30分钟专题讲课的形式终于被开创出来。形式确定了,内容是关键,核心是把握学员的需求。王健从2005年7月开始就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带着“上一门课就要精一门课”的精神,经常与学员进行研讨,不断研究改进教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这里的老师大多都是这个工作状态。”王健说道,“我到了2008年才真正有了感觉。”经过多年的打磨锤炼,才有了上一幕王健在王家坪引人入胜、多频互动的教学场面。

除了教师,讲解员也是重要的一环,赵耀宏介绍,对于每一位特聘讲解员的选聘,中延院都要进行笔试、面试和现场试讲,每年还会组织培训与年度考核。在这样的氛围中,讲解员自己也不断要求进步,在宝塔山讲解的秦莹就有一套自己的讲解词;在枣园讲解的白皓云在网上自学了描述周恩来纺线场景的陕北民歌并在现场哼唱。

目前,中延院已在延安建立了杨家岭、枣园等50余个现场教学点,并根据需要拓展教学点外延,在铜川照金、咸阳马栏、甘肃南梁等地建立了近30个现场教学点,构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教学点布局。

学员们来到中延院的第一堂课就是在宝塔山听取“入党誓词的演变及其深刻内涵”,并在宝塔旁的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根据班次的不同需求,中延院确定了10大教学模块,并安排对应的现场体验教学,有的会在四八烈士陵园动手扎白花,敬献花圈;有的会在凤凰山讲《白求恩与白求恩精神》;还有的会在张思德广场前诵读《为人民服务》等等。同一个教学点也会有不同的主题,比如仅在凤凰山一处教学点,就围绕“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开设了多门课程。

“三驾马车”拉动精品课程

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效果,必须要有多样的课程体系。现场体验、社会实践、课堂讲授,共同构成了中延院教学体系的“三驾马车”。

社会实践课程注重带着问题进行实地社会调查,“我们强调‘服务式’教学。”中延院教学实践创新中心副主任王东仓说道,“我们希望学员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既增强党性教育,又能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在出发前,老师会把相关材料发到学员们手中,让他们在了解基本情况后带着问题调研。到达实践点后,学员们会两三个人自由组合为一组,进村入户进行访谈,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一手资料。调研回来后,学员会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一步升华提升,对于一些重要主题,中延院还会邀请当地政府共同召开座谈会进行深入探讨,一些优秀成果则会直接反馈给当地政府。

中延院的学员大多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些甚至还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因此社会实践课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离延安市100多公里的洛川县盛产苹果,有一年中延院的一个班次到洛川进行社会调查,其中很多学员是农业界的专家,他们了解到洛川苹果的生产现状后,就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括新品种培育、防虫减灾、增产增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他们的支持下还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专门的座谈会。而后,另一个厅局级干部班则在市场开发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几轮下来,大大促进了洛川苹果产业的发展。

不过,由于社会实践课程要深入基层调查,往往会给当地政府部门增加额外的接待任务。为了能使社会实践课程“可持续化”,中延院想了很多办法。几年下来,社会实践课大受欢迎。“如果我们不去了,有的老乡还会问,‘你们怎么不来了?’”王东仓笑着说道。

除了到实地教学之外,中延院也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创新,其中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延院的案例课和其他学院不同,主要是以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故事为主,如何让70多年前的故事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就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延院的老师在案例研究中非常注重时代性。甘肃庆阳的“耿飚之问”就以1991年耿飚在甘肃庆阳县招待所遇到老百姓“告状”与50年前同样在此处遇到的群众为违纪同志求情所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学员们对当下群众工作的思考。

多样的课程离不开科学的开发机制,中延院实行年度课程开发计划与教师自主开发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双轨制”,建立了专家评审、课程淘汰、内容更新等机制。由于中延院日常教学任务繁重,“我们的课程评审基本都放在晚上7点半至10点半之间举行。”王东仓介绍说,课程评审要经历大纲阐述、主讲人试讲等环节,评审专家会对课程提出尖锐的批评意见,一般如果有30%以上的专家认为课程不符合要求就将被淘汰,“每到年末,这样的评审就会持续好几天。去年冬季甚至持续了一周。”

正是在这样严格的制度中,中延院开发出了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精品课程,目前已开发课堂讲授课108门,现场体验课108门,社会实践课12门。其中,“《中国共产党章程》解读”“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弘扬整风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等课程已成为培训单位的“必点”课程,“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等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精品课程。

为了进一步突显自身品牌优势,中延院基于口述历史研究成果、延安时期领导人后代等资源,开发了“访谈式”教学。今年以来,还吸收《对话》《档案》等知名栏目经验,正在开发“对话式”教学。目前,已经开发形成“窑洞对与中国共产党的赶考”专题教学,将视频教学、学员对话、专家点评和主持人催化相结合,进行现场对话交流研讨。

“刚柔并济”重塑官员读书郎

准备了那么多教学“大餐”,学员若是“不吃”,那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如何让干部快速转变身份就显得尤为关键。对此,中延院有一套“刚柔并济”的做法。

“我们非常注重学风建设,干部到我们这来就是要放下官架子,做读书郎。”中延院培训部主任马广荣说。

在进行入学教育时,中延院会对学员强调三个转变:即领导干部向普通学员转变,工作状态向学习状态转变,家庭生活向集体生活转变。培训中,中延院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执行中央组织部学员管理九条规定,并向学员下发《学风建设倡议书》,强调六项纪律。在学员正式进入学习生活后则会采取跟班制度,每一个班次会配备班主任和联络员,重要班次则实行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班次制度,对教学培训和组织管理直接进行指导。

此外,中延院还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请假超过一天以上须有选派单位发函,若请假天数超过培训期的1/7则无法拿到结业证书。就餐都需刷卡,每晚10点至早晨7点对寝室实行门岗登记,并有老师进行督导督查,防止冒名顶替。除了作业,每位学员在中延院还将进行党史党章测试,并在结业时默写入党誓词。

除了硬制度约束,中延院更希望营造一种学习的“磁场”,主要从文体活动以及学术活动两方面入手。除了学员刚入校的破冰活动以及常规的文体活动外,中延院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激情教学。

今年7月11日晚,赴中延院学习的中央党校第16期中青二班就在教室里上了一堂激情教学课。由兼职教师文世龙带学员们赏析陕北民歌,在高亢的音调下,学员们很快就放开了,《东方红》、《保卫黄河》、《拥护八路军》、《三十里铺》、《南泥湾》……一首首革命歌曲从学员们口中齐声唱出。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文世龙还挑选了一些学员领唱,气氛不断被推向高潮。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快要结束时,藏族学员唱起了家乡的民族歌曲,还跳起了藏族舞蹈。

“我是第一次参与这种新形式的体验教学,效果非常好,不仅增强了革命文化情感,更促进了学员之间的感情。”第一个起来领唱的中央政研室政治研究局副局长尚英兴奋地说道。

“我从2013年起与中延院结缘,成为了一名兼职教师。”文世龙说道,“每个月我会来上五六次课,激情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和学员进行互动、交流,让他们加入进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歌唱来感受陕北民歌,体会其文化价值和背后的革命思想。”

在这样轻松而又深厚的情感羁绊中,学员们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延院会不定期举办学员研讨、学员讲坛,有的研讨最终还要形成研究报告。“中延院的培训是触动心灵的培训,我们希望学员们能感于心,见于行。”马广荣说道。为了让学员们回到工作岗位后能延续中延院的教育培训效果,中延院还开展了训后“三个一”活动,要求学员培训结束后向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和领导班子汇报一次学习成果,在本地、本部门主讲一次党课,组织一次学习研讨。今年以来,中延院把训后“三个一”活动聚焦到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服务,着重突出了党章党规教育效果的延伸,很多学员在培训后积极开展“三个一”活动,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加强了单位的党性教育。

在中延院学习了一个月后,本身就从事党校工作的山东省委党校副校长孙黎海深受触动,他觉得自己更加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方向。

(链接)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推动党性教育的创新发展

中延院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成立,由中央组织部管理的中央直属事业单位,是对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党性、党史和党风教育的国家级干部培训院校。中延院于2003年6月开工建设,2005年3月正式开办,占地面积260亩,建筑面积68000平米,每年培训规模在8000人左右。

中央把学院建在延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延安及周边的革命历史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优势,对干部进行寓理于情、寓理于史的党性教育。中延院按照中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对党性教育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行深入思考,确定了“紧扣主题、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办学思路,提出开展党性教育要坚持党校性质、干校功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立足历史、面向现实,坚持探寻规律、凸显特色。去年7月以来,还聚焦突出主业主课,围绕党性教育“定向、定位、定标、定法”进行了认真研讨,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培训的基本思路。在办学过程中,中延院坚持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努力推进党性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学培训水平,初步形成了在历史情景中学习,在现场体验中受教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截至目前,中延院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400期,培训学院近7万人次,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四个铁一般”干部发挥了应有作用。

未来中延院将如何发展?常务副院长李国喜说,党性教育不是学院专利,主阵地作用更不能仅靠组织授予,不管是谁,没有特色就没有存在的依据。过去,中延院具有创新性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许多培训机构的普遍做法,独创性不复存在,特色性也大打折扣,这是中延院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中延院必须坚持学院姓党,始终不忘初心,聚焦主业主课,把改革创新作为深化党性教育的永恒课题,不断加强对党性教育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贯通,入情、入理、入心全方位结合以及教学、教育、教用全内容联系的探索,进一步做足资源文章,突出教学中心,推动教学创新,提高研究能力,培育红色氛围,努力走出一条生动、鲜活、有效的教育培训新路,建设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名牌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党性延安教材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教材精读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