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涯规划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导航
2016-09-10单志敏
单志敏
近年来,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下文简称“一六五中学”)在“普职融通”上走过了一条以研究指导实践,用实践推进研究的探索之路。形成贯穿高中三年,融合普教与职教、必修与选修、教学与教育、课内与课外、实践与体验相结合的适合普通高中,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并以此为依托,引领学生的多元发展。
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早在2011年,一六五中学就以“普职融通,促进高中特色发展”为题,申请参加教育体制改革“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并获批成为国家级项目试验学校。学校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普通高中,作为“职普融通”特色建设的支柱,旨在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和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使之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多元需要。
一六五中学将“普职融通”作为建校特色,选择生涯规划教育,是基于现实的理性抉择。一方面,普通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现实困境。一六五中学原名“崇慈女中”“女十一中”,始建于1870年,是北京市政府正式命名的“百年学校”。 然而悠久的办学历史与学科成绩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现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与成绩导向的评价标准,风云变幻的改革思潮与低进高出的客观要求,在现实中造成了一六五中学生存和发展的困难。
另一方面,普通校的学生发展同样困难重重。2011年,144名高一学生走进一六五中学,根据当年东城区的中考成绩,他们的排名约处于全区90%的位置。入学调查显示,这些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普遍偏低,同时表现出了懒惰、倦怠、容易分心、独立性差等特征。家长们在问:进入你们这所普通学校,我们孩子的希望在哪里,未来还有前途吗?校方也在自问:在高考这条越来越拥挤的独木桥上,他们能走多远,他们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
这是一道关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难题,必须解决。因此,学校必须找到出路,帮助学生打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玻璃幕墙”,破解普通校高中生的成长困境,为普通高中找到发展之道。
通过问卷、走访、座谈等一系列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学校发现导致学生对学科兴趣不高的原因:首先是考试成绩欠佳导致的失败心理,使学生们普遍缺乏自信;其次是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外部,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最后是学生对未来职业普遍存在着“认知偏差”,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为解决自信心、内驱力、发展目标这三个问题,学校需要创设能够让学生体验成功和自信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引导学生认识未来、职业和社会,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为此,通过反复分析、研究,一六五中学选择了“普职融通,促进高中特色发展”之路,即将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普职融通”特色建设的支柱纳入我校课程建设和学生教育的体系内。
实践道路上的新探索
一六五中学“普职融通”的特色建设工作,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在课时保障、课程设计、活动安排、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北京教育学院伍芳辉主任、何育萍主任、《中小学管理》杂志社柴纯青社长等专家的指导和帮助。
在“普职融通”的模式上,一六五中学没有采用较为普遍的“一校分普职两部”或“综合高中”的模式,而是选择了“融合之路”,即借助合作校丰富、全面的职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需要的多元化学习机会和资源,通过高中教育达到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同时,通过整体实施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身的兴趣所在,并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学会自主设计、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在课程建设上,一六五中学改造原有课程,将生涯规划作为基础和支柱课程贯穿高中三年。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融通职业教育内容,以课堂教学、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为主要途径,开设生涯指导课程。通过贯穿高中三年的了解自我、认识社会、职业体验、职业思考等系列和环节,引导学生思考职业追求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产生规划人生的思考,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最好的职业。
借助国家课程平台,开发普职融通研究课程。在高一、高二分别开设《中学生职业理想调查》和《职场成功人士访谈》研究性学习课题,带领学生通过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整体到个体、从理想到结果思考自己的人生观、择业观。
借助职教师资,开发职业技能课程。借助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以下简称北国职)的资源,先后开设了《北京导游》《金融实务》《旅游英语》《服装设计》《园林绿化》等5门职业技能课程,并自主开发了职业教育课程《学生理财》。这些课程并非“原版引进”职业教育课程,而是由职教教师根据学生需要,为普通高中学生“量身定做”的特色课程。
利用实践活动类课程,开发普职融通体验课程。组织开展了“一日职业体验”“职教学校实训基地参观”“职场人物访谈”“成功职业人物传记读书活动”“生涯规划主题辩论赛”“生涯规划剧创编展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程。
挖掘国家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学校挖掘国家课程通用技术中的《服装设计》《农业技术》两个选修模块资源,开设《服装设计》和《园林绿化》两门职业课程。下阶段还计划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
建设学生社团,鼓励学以致用的职业尝试。结合项目推进,一六五中学鼓励创业型社团、鼓励学生在社团中寻找及体验职业角色、鼓励学生社团安排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活动。
在师资培养方面,一六五中学采用了共享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共享:一六五中学利用“普职融通”项目,与北京国际职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职业教育师资、设备、实习体验等方面跨越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边界,实现了资源共享。培养:一是示范传习法,即先由心理教师编写教案、提供资源包、上示范课,班主任或其他志愿者教师观摩、共同备课、试讲;二是模板拓展法,即由心理教师根据课程体系要求,制订阶段性课程目标(如兴趣与生涯、能力与生涯等),并提出体验活动建议,由班主任或其他志愿者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特点设计班级体验活动的具体主题和形式。
收获“知行合一”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着眼点首先是学生,其成败也就在于学生知与行的统一与否。
预知,让学生为目标努力。普职融通、生涯规划不是帮学生找工作,而是促使学生们去思考未来的职业生活,鼓励他们去寻找一个发展的目标,设想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在工作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等等。老师们欣喜地看到,在研究报告中,学生们对兴趣与职业、性格与职业、薪水和地位、工作压力、职业幸福感等多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于那些自我认知不太清楚,很少思考自己的未来,也不太了解外部社会和职业的学生来说,正确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未来方向,是他们自主发展的起点和动力来源。实际上,很多学生都在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了“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这类课题,他们开始把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能力类型放在人生规划的重要位置上。实践证明,在职业生涯培养当中,学生的职业理想变得清晰,自信心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学习动力增强,成绩明显提高:高中会考全科优良率均达85%以上,物理高达100%,高考本科率目标达成率为175%,超过北京市平均录取率。虽然生涯目标是否明确和分数的提高幅度之间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换算公式,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坚信,人生本来就该有更多可能性,生涯规划会埋下一颗“自主发展”的种子,并最终引导学生们收获人生的幸福果实。
行是知之成,多元发展成就梦想。知易而行难,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性课程,也不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运动,更不能成为包装华丽的杂货铺。它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理念认同和行动自觉上:主动规划未来,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主动承担责任,做有价值的社会人;心动变成行动,做勇于追求梦想的人。基于此,一六五中学的学生在几年来的生涯规划培养中,获得了多元化的发展,在高考时也不再挤在一条独木桥上,而是有了自己更加多元的选择。
普职融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们不再空谈理想,而更多地去关注如何为梦想努力。有的学生在毕业纪念册中写下:“永远不要等待机会,机会总是留给有梦想有准备的人。”他们不再因为是普通校的学生而放弃努力,因为他们深知从哪里起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步迈向哪里、怎样到达目的地。所谓“行是知之成”,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行动起来,去为自己的梦想迈出下一步。“我们的梦想,从这里起飞。”“感谢一六五,教会了我成长。”“育群胡同,谢谢你助力我的未来。”“一六五中这所百年老校,在教书的同时,让每位同学都得到了发展。”,这些都是毕业生写给母校的感言,生动传达出学生的成长和获得。
同时,一六五中学也在努力打造一条普教与职教、初中与高中、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国内与国际,“多元融通,助力学生终身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们的努力,并不终止于高考,他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原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校长,现任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党总支书记)
责任编辑: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