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的微学习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2016-09-10童霞张世波
童霞 张世波
摘 要: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便携式智能移动设备逐渐渗入学习者的生活,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微学习在“消费性”、“快餐性”与“娱乐性”的社会背景下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浪潮。微信具有交互功能强、普及度高、跨平台等优势,本文对微信应用于微学习的功能进行了挖掘,阐述了微信平台支持微学习的优势,通过搭建“宁卫微学习”平台,构建基于此平台的微学习活动设计模式,探究与尝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新思路。
关键词:微学习;学习活动;微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3-0083-04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带宽的提高、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当前人们的学习与生活已经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交流、工作与学习,期望更高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微学习“快速”“简洁”“碎片化”符合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浪潮。目前,国内对微学习的研究,大多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及相关开发案例比较少。微信作为一种新的媒体,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体,国内利用微信进行微学习的案例中多数将微信作为一种交互工具或者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没有将微信的多个功能应用到整个学习过程。因此本文对微信应用于微学习的功能进行了挖掘,阐述了微信支持微学习的优势,探索微信在微学习领域的教育应用与价值体现,对促进学生通过微信学习知识,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二、微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微学习的概念界定
学习研究专家Lindner于2004年首次提出微学习(Micro-Learning)的概念,至今虽已历经11年的发展,但微学习的概念尚未统一。微学习的研究主要是以一年一度的微学习会议为主线展开,从2005年至2013已有7次,第8次会议也正在筹备中。从以往7届会议主题和研究成果看,经历了最初的注重微学习基本内涵和概念界定,到对微学习引起学习变革的分析与媒介的选择,再到微学习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相关微学习策略、结果和效率的关注的变化。
国外研究者对微学习的概念界定不同,Lindner主要从媒体特征来界定,认为微学习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是一种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新型学习。Hug认为微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将学习内容分割为较小的学习模块,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Silvia Gabriellie则表示微学习的实施得益于小块的学习内容的开发和日臻完善的通讯技术,从而使学习者在特定场合(如休息时或在途中)轻松获取学习内容。
我国学者也从2008年起开始了对微学习的思考与探索。徐福荫教授从承载微学习的媒体特征对微学习进行界定,认为微学习是用微型媒体承载微型内容的学习。祝智庭教授不仅强调了微学习的“微”、“小”还同时强调微学习内容组块包含学习的内涵和品格,并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态度。陈维维、李艺教授等在国外关于微学习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微学习具有短时间、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等显著特征。
综上所述中外学者从不同侧面描述微学习,笔者认为微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利用智能通讯工具,随时随地选择、获取、加工利用各种模块化、松散连接、自包含的学习内容,以多种方式进行互动交流面向全民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新的学习方式。
2.微学习的特征
微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的通信技术、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而产生。因此其与传统学习有着鲜明的区别。笔者从微学习的学习者、微内容、微媒体、微时空、微情境5个元素概括其特征:
(1)生态化的学习情境促使学习者全民化与终身化
微情境包含了支撑微媒体传输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环境,还强调社会情境,包括微学习者所处的真实生活背景、社会群体。在这种生态化学习情境下微学习群体变得比较广泛,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学习者都有,所面对的学习群体不再单纯的是学生,可以是社会各层面的人员。这些学习者可能是白领、社区居民,甚至是在家庭的妇女、老人等。
(2)媒体的便携化促使学习时空的泛在化
台式电脑到膝上的笔记本电脑,到现在智能手机、iPad、电子词典、Gameboy 游戏机,这些终端设备都呈现微型化、便携式、与娱乐化工具相结合的倾向。无线互联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地理位置的限制,学习场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只要你带上智能终端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便捷性。
(3)媒体的草根化促使内容的片段化与多样化
基于Web2.0技术的各种应用形态中,比如微博、维基(Wiki)、微信等等,这些新的媒体应用更加支持大众参与草根的创作,几乎没有技术门槛,这也是其拥有丰富的内容来源的原因之一。学习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是一段文字、图片图像、一段音频或者短视频、一个Flash或者一个链接。学习内容由许多模块化的学习片段组成,片段之间相互独立,具有松散联系,可以以多种方式重组和更新。
三、微信支持微学习的功能分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微信主要有三大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公众平台功能和开放平台功能。
1.基本功能分析
用户可以发送文本、图片、语音和视频信息,并支持实时对讲、多人群聊、视频通讯,提高了通信效率,降低了沟通成本。
2.公众平台功能分析
个人信息设置功能:通过个人信息设置功能,管理者可以设置账号的名称、头像、介绍等信息,并根据此信息生成一个二维码,提供给用户扫描。用户管理功能:通过用户管理,对订阅公众号的用户设置分组以便实现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分组来推送特定的消息。可以修改用户备注信息为真实的学号姓名,单击学习者用户名进行单独聊天辅导,针对用户进行批量分组,例如可以根据课程班级进行分组,方便定向信息投递。关键词导航功能:输入关键词即可访问对应功能。实时消息功能:在实时消息中,管理者可以看到5天内订阅公众号的用户发送来的留言信息(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语音信息)。同时,管理员针对用户提出的疑问,提供给用户1对1的对话解答服务。群发消息功能:群发消息的实现形式有文字、语音、图片、录音、图文消息五种,在“群发对象”里,实现更精准的消息推送。自动回复功能:指导者用户可以自己设定自动回复规则,学习者在满足触发条件时,收到教学辅导环境设定好的自动回复信息。前四个功能使学习内容的发布检索变得相对容易,使用户体验了一个个性化的内容学习平台。公众平台首页查看统计信息功能:每日新增订户数量和每日接收消息数量,了解教学辅导环境的活跃度。素材管理功能:可以用来提前编辑管理者要推送的内容,图片、语音、视频都可以提前上传保存在素材库里。
3.微信开放平台功能分析
开放平台可以在其他移动学习应用中接入微信功能,通过微信整合第三方应用与微信友好关系链,使微信成为学习内容推广和分享的有效渠道,具体支持微学习的功能分析如图1所示。
四、微学习平台设计
从微信支持学习的功能分析来看,其广泛的使用及强大功能可以减少开发和推广的难度。基于微信的微学习平台应该按照微学习每个元素的特征来设计,并且应遵循准确定位、学习者为主体、强调活动的情境性、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丰富的交互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
1.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根据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微学习的特征,将平台设为5层架构,分为数据资源层、应用业务层、微学习活动服务层、传输层、用户接入层,如图2所示。
(1)数据资源层包含用户信息库、学习资源库、作品库以及平台基础数据库。数据资源层是学习平台的基础部分,为整个平台提供相关学习数据和资源。
(2)应用业务层包含情境学习模块、学习交流模块、资源共享模块、学习评价模块以及信息推送模块,每个模块之间可以互相跳转链接。
情境学习模块主要是根据学习者需求提供恰当的学习情境,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交流模块主要负责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线上交互,学习者与指导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平台之间的交互。资源共享模块提供学习资源的存储和分享,可以通过第三方云存储设备(如微云或者印象笔记等)将学习资料和笔记等存储在云端,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通过群、朋友圈等将好的资源分享给其他人。学习评价模块将提供学习者一个考核的方式及考核时间。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平台设置互评作品展示平台,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可以相互评价,也可以进行小组互评。推送信息模块是微学习平台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者与指导者及整个平台的沟通桥梁。
(3)微学习活动服务层包括学习者管理、内容检索服务、学习资源管理、信息推送服务、交互服务等。该层是应用业务层的具体实现,直接为用户提供相对应的学习服务。
(4)传输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交互。
(5)用户接入层由手机用户、iPad、掌上电脑或者其他移动设备的学习者、指导者及平台运营者构成。各类用户通过微信客户端访问微信公众号、微学习平台数据资源及进行交流。
2.《Flash动画设计》课程微信平台建设
《Flash动画设计》是宁波卫生职业学院的一门全校性的选修课,开课时间为每年春季学期,其面向的学习者是全校学生,所以学习者的基础参差不齐。笔者依据在该校的实习经验,对学生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对《Flash动画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着深入研究和分析。全校共有40名学生选修该门课程,学生随机分为两个班级,每班20人。笔者选择其中一个班级参与本课程的微学习平台学习。
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该平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微信学习平台的定位目标为: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补充和完善课程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无缝学习平台。微学习活动过程主要结合线下和线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撑。(见图3)
在课程开始之前,也就是课前预习阶段,教师提前将微信公众平台使用方法及相关使用规则讲解给学生,学生通过二维码及账号查找的方式关注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的群发功能将下节课相关知识发给学生供其自主学习。群发的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模式嵌套了相关的教学视频,如图4所示。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将一些预习的重点要点在微群里以语音的形式提醒学生,学生在微信群里讨论。语音的利用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创设、悬念设置、案例教学、阐述解释、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在课堂中先由教师为学生创建特定的情境,让其在此环境中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之自然过渡到所要阐述主题中;提出悬念设置环节主要是在学生进入情境后,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怎么实现,可能会用到哪些工具,然后由教师进行案例操作演示并讲解,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学生可以将完成的作品上传到微学习平台的作品展示模块,由学生互评或者教师点评,如图4所示。及时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热情。
课外讨论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可以在整个专题讲完后组织学生群聊,巩固课堂知识和拓展知识,学生准时参加讨论,学生或者在论坛交流学习心得。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在微信学习平台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参与热情很高,表现积极主动,同时养成了利用此平台进行微学习的习惯。其中,基于此平台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次数明显增多,学习活动更加主动。微信学习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在学习平台上的活跃度高,其中最新资讯的更新与推送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时俱进,体现学习是生活化、社会化的学习理念。
五、总结
本文就微信公众平台在微学习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应用到教育领域还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移动设备的不断增加和移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微信用户将会进一步增加,微学习将成为大众学习的一种新的趋势。而本文对微信的使用案例将在后期进一步跟踪,通过两个班级进行学习效果的比较,对学生使用该平台的效果进一步分析。除此之外由于受微信公众平台本身的功能限制每天只群发一条信息,并且图片大小须在2M以内,语音时长不能超过60秒,这些问题大大限制了平台推送学习内容的容量。为了使学习者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关微学习监控平台还缺少监控机制模块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督促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后续的一些工作及不足之处还需反馈重新设计。
参考文献:
[1]Hug T., Lindner M., Bruck. P. A. Microlearning: Emerging concepts,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after e-learning[A]. 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5[C]. Australia, 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15.
[2]Hug T. Micro learning and narration: Exploring possibilities of utilization of narrations and storytelling for the designing of micro units and didactical microlearning arrangements [A].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media transition conference [C].USA,MIT: Cambridge (MA),2005.1-14.
[3]Gabrielli, S., Kimani, S., & Catarci, T. The Design of microlearning experiences: a research agenda [A]. Proceedings of Microlearning 2005 Conference [C].Australia, 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5.45-49.
[4]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5]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7-21.
[6]顾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3.
[7]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34-41.
[8]程志,龚朝花.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1(4):21-26.
[9]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4):78-81.
[10]张振虹,杨庆英,韩智.微学习研究:现状与未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12-20.
[11]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7-83.
[12]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28-132.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