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于永正老师在一起的四日
2016-09-10孙旭姣
孙旭姣
于永正老师要来学校指导语文教学工作,我被选为十一名讲课教师之一。知晓这一消息,我心潮澎湃:该怎样展示最好的自己?于老师会欣赏我的课吗?周末的两天,我沉浸在备课的幸福与焦虑中。
第一日:我要与于永正老师同课异构
新的一周来临,课的雏形已经“出炉”。我告诉自己要稳住。刚跨进办公室的门,教导处的邱老师便匆匆报来了快讯:“你的课由周二改到了周三。”这个延期的消息带给我的却非庆幸,而是更深度的焦灼—跟其他讲课的同事不同,他们只是等待于老师观课评课;而我,要跟于永正老师同课异构。
这无异于在我心中投下一枚炸雷。我愣在那里,嘴巴半天没合上,我微微叹息:“我一介胸无点墨的普通教师,日常教学难题尚且懵懂困惑。现如今竟要与名师同台切磋,学校怎么会生如此班门弄斧之策!”惊诧、犹疑、焦虑……一切落地后,留下的竟是汩汩涌出的欣喜。是啊,与其说与这位誉满全国的名师同备课共上课,不如说可以借此机会,请专家以“伙伴”的角度,以“同事”的起点,以最亲密的距离,给予我指点评教,这是何等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啊!
上午第一节是蒋老师的课。于老师坐在教室最后面,我夹杂在一众语文教师之间。小蒋不愧是学校知性文化的代言人,我很快被她的热情洋溢所感染。她大胆尝试的“质疑—解疑—感于疑”思路,鲜明激烈且直扣人心。可是我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什么呢?是语言的味道,对,是语文的味道。
评课时,于永正老师用“启迪心智”来形容蒋老师课,说这节课思辨性十足,但语文味儿欠缺;转而又提示小盖,课堂中让学生写广播稿的设计非常精妙,不过最好融本课的几个训练点于广播词中,可以达到一石二鸟之效。我从他淡然而平静的脸上看不出赞赏的激越,也看不出责备的不满,仿佛所有种种都是农场里来回踱着步的牛儿,壮实与孱弱只是这一路上的临时状态。一切都在成长中。我想:他的眼里,我们一定都是在成长中的后辈;而他,是那个耐心的调教人。
几欲抒发胸臆的我,终于未发一言。于老师点评的核心内容与我的看法惊人吻合,我在这细细聆听中慢慢享受着这种视界融合—我与这位了不起的调教人的视界融合。窃喜!得意!
于老师,您知道会议室的姑娘小伙子里,有一个毫不起眼的我,要与您同上一堂课吗?
第二日:这样的我,这样的您
晚上将教学设计做了进一步细化与精化。上午听宋老师的课时,我觉得头晕得厉害,浑身轻得要飘起来;所幸小宋沉重的课堂基调牢牢地把我钉在了“大地”上。她讲的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正契合于老师的“回乡指教”—莱阳是他的家乡。我分明看到他在孩子们朗朗读诗时因湿润而闪烁的眼睛。抬起头,我又望向讲台上小宋那因动情而扑闪不停的大眼睛,叩问自己:我还有如此的激情吗?短短三日的备课,于我却是过了三年。每个想法,每个环节,每句话,每个字,在胸中翻腾,在心中回旋。
评课时,我按捺不住澎湃的心,赞叹宋老师课堂上洋溢的浓浓的人文气息。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发颤,第一次这样面对于老师畅抒己见,我是多么的陶醉于这种感觉!于老师果然向我投来会意的一瞥。他点评时,用了个“情”字。“重情趣”是于老师“四重”教学思想之一,宋老师的课饱满地诠释了一个“情”字。是啊,于老师,我现在无比地坚信:您所欣赏的,我所属意的;您所倚重的,我所坚守的;这样的我,这样的您,同上一堂课时会不会思路重合,异曲同工呢?
晚上,于老师给全校语文教师做了一场关于朗读的专题报告,他出神入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一个个或悲或喜的世界。原来于永正的“永”作“咏”解,才是最恰当的啊!于老师在以他七十载阅历来朗读故事、朗读人生,朗读属于他的语文教学。听着听着,我突然滋生了关于明天上课的新想法—朗读。原本设计中这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听君一席,我决定把原设计方案中师生赛读不同章节,更改成师生赛读同一章节。如此“赛读”实为“范读”,不仅可以巧妙地达到指导朗读的目的,而且保护了学生的好胜心与表现欲。
于老师请教师们分角色朗读《狼和小羊》,我勇敢地扮演了一次恶狠狠的老狼,成功地抛掉一直以来的温婉形象,让同事们大吃一惊。
展示全然不同的自己,这种感觉非常美妙。我不喜欢给自己塑造一个固有的面孔,就像站在课堂上时,我每天都想变一个崭新的自己,让孩子们又惊又喜。
一天只吃一顿饭,却一点也不觉得饿,因为我的心已经满满的,可是还是觉得想“要”,想要从这位语文教育专家身上吸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于老师,您知道这只“大灰狼”,明天要与您同上一堂课吗?
第三日:一颗强烈的求知心
许是昨天着了凉,一大早,就喷嚏连连。晨起梳洗时,我有了新的想法:“小洁手里紧紧攥着的,仅仅是一块面包纸吗?”这一处的语言感悟可以“湖海”为基点,继而延伸至“蓝天、白云、高山”,延伸至第七单元的专题解读。
上课的精神状态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可能吃了片感冒药,有些困倦。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语,几乎都是即兴发挥的,课前备好的课竟忘了个大半。不过我很快被孩子们调动起来。平时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课堂上,我把孩子们激发起来,当我濒临竭尽,孩子们会把我再调动起来,让我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他们的思想世界,所以与其说我给了孩子们语文的翅膀,不如说孩子们给了我语文的快乐。因为如此,我迷恋着与小家伙们在一起学习的感觉,当然,他们也痴迷语文课上的孙老师。我很庆幸自己按预设的步骤一程未落地走了下来,虽然有些吃力。
于老师很从容。他的课从始至终没有多少提问,简洁至极;指正生字词读音,也是揪出两个最易读错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花了几近半节课;只提了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之后,便开始教学生写生字……
两堂课后,于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关于课型的小型报告。他言辞犀利地指出:枝节繁多的线型课结构,会大大削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缩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而板块状结构的课,则留给学生相对较大的学习与思考空间。反观我的课,的确在一些细节繁复中驻留羁绊,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相对狭窄。夜深了,于老师几乎洞悉一切的眼神似乎依然直视着我,他最后问我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你这样上课要记要背很多,很累,是不是?”是啊,我引以为傲的预设落实,内中含着多少牵引与控制!使尽浑身解数指挥着“千军万马”的我,又岂能不累?
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相识!
折戟沉沙的失意与伤感,也不能掩埋我一颗强烈的求知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从头至尾地审视自己,不,确切地说,是解剖自己。今晚我下定决心要把自己解剖个数遍,也要弄明白眼前混沌的一切……
于老师,您知道吗?今天我所得到的,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第四日:那一片栽种着梦想的园子
今天是全市语文教师到九中观摩于永正老师语文课堂教学的日子,而且,是他收关门弟子的日子。惊悉要参加拜师仪式,我的震撼较之两天前受命时更甚!心下很是费解:这样糟糕的我,于老师为什么会接纳呢?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上初中的时候读过,遥远的记忆中依然留着一丝绵长的苍凉的草木气息。没想到,这气息与于老师的教学风格气质完美地融为了一体。老人家一举手,一投足,活脱脱就是慈爱的亲切的老祖父;而他身畔的学生活脱脱就是小蝴蝶,就是大榆树,就是那童稚顽劣的小孙女。我看到并且嗅到这种来自课堂上的浓浓的绵长的草木气息,这是学生能够自由舒畅地进行思维呼吸的绿色气息。
中场休息时,我和小蒋、小宋、小盖等六位徒弟到后台做拜师仪式的准备。于老师微笑着朝我们走过来,同伴们激动地迎上去与“师傅”握手。我缩在最后面,此时觉得自己真像一只“丑小鸭”。可“师傅”却偏偏朝我走过来,握住我的手,半晌,说:“怎么这么凉啊?”
我望着他,百感交集。于老师的两只大手轻轻扣拢了一下,想要给我些许的温暖似的,问:“还冷吗?看了《祖父的园子》这堂课,领悟了我昨晚跟你讲的话了吗?”
我沉默许久,答道:“我还在思考。”
是啊,我在思考。虽然现在还看不到边际,但是从昨晚到此刻,我已经琢磨出了令自己为之一振的头绪。
第一,我昨天执教的课亦属板块状结构的课,并非线型结构,因为它不是靠分析讲解贯穿始终的。
第二,为什么我的板块边缘模糊不清呢?首先,我有意地避讳板块之间的明显隔裂,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圆融的语文语境。其次,我不满足于板块滑移,而是临渊羡鱼,穿插了写字训练,两处语言训练点以及一处思维感悟点。综观整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很是鲜明,无非是依托朗读再现语言文字,吸纳语言文字;借助想象与情境创设,感悟“留住美,守护美”的道德情感。但是正因为板块之身携带之“点”未分主次,且用力均衡,使孩子的思维呼吸空间相对狭窄,成为课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如此以来,课堂上的教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因为“呼吸”不畅,无法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感。
第三,课堂板块不应成为模式,而应依据学情量身制作就像本次同课异构中,我和于老师在进行朗读指导上,梯度层次不同;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目标要求也不同,正是基于两批学生上课时的学情而考虑。
虽然还不成熟,但我迫切地要把这些想法说与于老师听。午餐时间,因为沉浸在满腹思考可以汩汩冒出的酣畅之中,我甚至不曾发觉于老师碗里的水饺已经凉冰冰了……
于老师对我的见解给予充分肯定,然后针对他今天执教的《祖父的园子》,讲述他在教材解读、课堂板块安排上的备课过程,结合课上的一个个细节,再一次教给我如何避免“课堂不能承受之轻”。
“其实我老早就认识你并且非常欣赏你了!我刚来你们学校的时候,翻阅你们学校教师美文集,就喜欢上了那篇序言,文笔很是犀利!一问才知道是你写的哟!”吃饭间,他老人家就一直地把“小孙的文笔很好啊”挂在嘴边。我终于忍不住了,说:“可那终归是‘副业’,我想要的是您从我的课上真正认识我啊!”
“怎么是‘副业’呢?语文教师的文笔怎么能是‘副业’呢?听了你的课,更确信我的眼光没有错啊!”
“不是很稚拙的徒弟吗?”
“是印象最深刻的徒弟啊!”
“可我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徒弟,哪怕师傅您的教导,我也只有经过自己的判断与验证,才会吸纳运用。”
“年轻人就要有自己的思考,很
好啊!”
接着,于老师又郑重其事地叮嘱我:“要把步子再放大一点,大胆干,勇
敢闯……”
于老师吃起饭来特别认真,鬓旁疏落的白发随着双颊的一起一伏而不停抖动,让我突然想起《回乡偶书》中的那句“乡音无改鬓毛衰”。阳光下,我看到他拿着筷子伸向嘴里的手也在微微地颤动,心下一酸: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却依然跋涉在这条艰难的传道之路上!此时此刻,他千里之外的儿女难道不会担忧老父这深深的辛苦与疲惫?
一会儿的工夫,于老师已经放下碗筷,投向我们的又是一张灿烂无忌的脸,那样子像极了《祖父的园子》里的真纯可爱的小孙女。
是啊,他热爱这片园子,这片小学语文教学的园子里栽种着他一生的喜、怒、哀、乐和年轻浪漫的梦想。
于老师,您知道吗?我多想也住进这片园子,可以畅享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的眷顾与清澈的自然之泉……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任媛媛
renyy@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