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碰撞”课堂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
2016-09-10崔成林
崔成林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追求。“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手段”。[1]“思维碰撞”课堂,立足课堂文化层面的变革思维,不拘泥于流程、环节、模式的打造,组织竞争、思辨、质疑、反馈性学习活动,追寻课堂生命活力的本质追求,旨在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
一、为什么要构建“思维碰撞”课堂
目前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其一,思维教学的荒芜,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传统教学以记忆为中心,教师关注的是内容和效率。学生出错后,只是简单地告诉正确答案以节约时间。这样的教学成了学生思维的屠宰场,学生经常像抵御瘟神一样抗拒思考。与此同时,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水平的高低,而我国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是不争的事实。在当前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如果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他们就会被不同渠道的信息所淹没,难于辨别是非,给学生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其二,思维性教学、对话性教学、互惠性学习一直备受重视。在世界各国教育目标中,最为一致,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如果不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就不善于辨别是非,无法成为合格公民。
其三,在课改实验中,不少教师对于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理解浅显,学习活动不是指向问题解决的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而是出现了一问一答式的全体参与、交流互动;以表现为本的自编自演、说学逗唱;廉价评价下的小手林立、争先恐后;教师讲变成学生讲、教师问变成学生问的知识搬迁等一系列课堂操作的偏差。如果不能解决这些具体问题,教师的课改热情就难以保持,课改的前途也会受到怀疑。
二、如何构建“思维碰撞”课堂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一文指出: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为解决学校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思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我们选择了“思维碰撞”课堂实践研究路径。
“思维碰撞”课堂建构经历了理论建构阶段、实践提炼阶段与实践经验阶段。在理论建构阶段,学校主要研究了智慧教学的概念、智慧教学的基本特征、智慧教学的基本取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答标志着“新双基”课堂理论建构的基本完成。在实践提炼阶段,课题组开始把小组合作引入课堂。然而,教学中的低效、杂乱问题,使大家一次次陷入了苦恼。经过大量实践,课题组摸索出了以同伴互助为主、小组合作为辅的经验式,逐步形成了个体学习、同伴互助、小组合作、班级学习相结合的互教互学课堂组织形式。课堂组织结构的改变,给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不断进行尝试,终于磨合出问题引领、互教互学、外化共享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问题引领意在把握方向、穿针引线、组织教学,是任务驱动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互教互学意在整合学习组织、协调教学关系、营建民主文化,是“特朗普制”的学习和发展。外化共享以内外交融、情知统一、共享发展为原则,把课堂构建成了学生“即知即传”的实践动场,以想懂的做出来、做过的说出来,促进了学生会学、学会。在实践经验阶段,通过构建课改文化、建立学习小组,实施小组评价,培训学生组织;学习香港课堂,编制学业纸,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学习小组和学业纸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完善现代课堂教学工具。并把课堂活动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总结出竞赛式(对抗比较)、争鸣式(观点争鸣)、拼接式(集思广益)、论证式(思路展析)、辩论式(论据交锋)、扮演式(角色模拟)等“思维碰撞”课堂活动方式。
在实践研究中,总结提炼出了一系列操作策略并发掘出了“思维碰撞”课堂两大法宝和五种基本元素、四种组织形式、三种课程载体、两个学习工具与一个基本理念。两大法宝即交互反馈与学习支架。交互反馈是指在问题应答后,让学生参与补充、纠正、质疑、拓展、点评等,形成应答后的反馈(再反馈)及教师追问,生成生生对话,激发课堂活力。这种再反馈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再思考、再探究,达成对核心问题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业发展。学习支架是指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点时给予的资源性支持,以帮助学习者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如优质问题、方法指导、图表资料……学习支架的提出和实施缓解了教师不讲不会的担忧。
思维碰撞课堂的五大基本元素分别是凝练优质问题、优化学习活动、介入能力评价、引爆交互反馈、提供学习支架。四种组织形式分别为个体学习、同伴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三种课程载体分别是微课程、学业纸和思维导图。微课程用于前置学习,学业纸即为课堂活动纸,思维导图主要用于归纳整理。两个学习工具分别是双(多)色笔和记录纸(计分纸)。双(多)色笔用于学生记录自我思考(含反思)、他人(组)观点或批改、修正答案;记录纸(计分纸)主要用于教师上课记录学生表现和教学问题的速记单。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产出导向,从“贮存”到“产出”是解决课改一对对矛盾的钥匙。让学生产出精彩观念、学习成果(如思维导图、作文、问题解决方案……)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根本。
三、“思维碰撞”课堂带来了什么
1.建构了“思维碰撞”的对话关系模型
从学校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在对话、交往和交流中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思维碰撞”课堂,恰当合理地构建了对话模型,使学生在事实上处于了核心地位,在这一模型中,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赋予了对话、交流和碰撞丰富意蕴,并从实践层面,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存在的具体性和真实性。
2.在教学实践层面上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操作方法
(1)问题为基础──引发思维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课堂要形成“思维碰撞”,关键是有能够挑起认知冲突和思想交锋的话题。“思维碰撞”课堂反对问题碎、活动散、思维浅的教学行为,主张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两三个核心问题的寻证或辨析上,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问题,注重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因而需要整合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以引发“思维碰撞”,加深问题理解,产出思维成果。
(2)探讨为阶梯──聚合思维
没有对问题的探究和思考,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思维成果;没有独立的思维成果,就无法有效交流。从课堂角度讲,问题探究就是学生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理顺自己的理由与论据,以利于成果交流的过程。
问题探析的基本流程:
(3)碰撞为亮点—发散思维
碰撞能够产生问题,课堂上对话交流,既可以暴露学生知识欠缺和思维不足,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和问题能力;碰撞寻求共识,“思维碰撞”课堂尽管鼓励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不同思路、不同方法、不同论据、不同成果的表达,但不求两者的对立,认为课堂的效应应该是问题共振、情感共鸣、智慧共享、价值共识。
(4)反馈为关键──矫正思维
反馈是交流沟通过程的一部分。反馈是“思维碰撞”不可或缺的手段,有质量的反馈,才能形成有价值的碰撞。反馈还是在不断地解决老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前进的教学活动,及时、准确地反馈,可以不断地矫正偏向和失误,逐步达到预期的目的。
(5)变式为保障──迁移思维
“变式教学”是指通过对教学问题情境进行多角度改换,来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这一教学策略,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具体明确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其次是要为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创造一定的条件,如提示性的设问或小组合作探究;最后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6)实践为根本—应用思维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思维碰撞”课堂倡导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3.改进了教学,提高了学生思维水平
“思维碰撞”课堂是一种区别于“合作展示”教学的新形式,它的精彩源于差异、成于思维,追求以学生的“思维成果”引发课堂活力。
“思维碰撞”课堂与传统教法比,提供了给学生研讨的话题,组织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对话,以动态的方式呈现人类优秀的知识成果。与“合作课堂”相比,“合作展示”课堂是单向的展现,侧重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实质是信息交流与知识互补;“思维碰撞”课堂是双向的互动,面向学科思维和学习能力;实质是思维互动和智慧共建。“思维碰撞”就是要引发智慧的火花,这种碰撞火花往往预示着,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产生出新信息(新知识),这正是思维碰撞的成果。
“思维碰撞”课堂提倡“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争鸣中生成智慧,在对话中深化理解,在比较中学会反思”,它不拘泥于“模式”“方法”“流程”的改造,而是立足于课堂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强调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选择的是组合性突破、优化中发展的课堂改造之路。
首先,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敢于质疑,“见解争鸣、质疑论辩”已成为我们的课堂亮点。尤其是小组评价的运用,学困生得到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学生间互教互学、互帮互进,在快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
其次,教师幸福指数提高。课堂改造如同指挥棒,驱动自觉寻求方法,主动交流实践智慧,应对课堂上的种种挑战。课改促使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年来,我校诞生了五个省教学能手,三个全国目标教学课堂比赛一等奖,省市优质课、创新课奖21项。
再次,“百家争鸣”渐成常态。民主科学的课堂氛围逐渐形成,“课改瓶颈”即学生评价初步突破,“百家争鸣”的课堂表现已成常态,“百花齐放”的课改模式已现雏形,初中各个学科开始彰显出不同的色彩,小学的语文、数学、综合科目的课改模式自成一体,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能力大大提升。
实践证明,思维碰撞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比较和推理能力,有效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求异创新能力。
四、“思维碰撞”课堂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改革与问题同步,挑战与机遇共存。尽管我们学校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思维碰撞”课堂渐现其生命活力,但在课堂改造中,我们也遇到不少困难,一些制约因素亟待解决。
缺乏教学心理学支撑。比如,学生的学习思维结构过程到底是怎样发展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思维如何递进更加科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环节应如何确定?用什么方式能兼顾批判性思维和其他思维共同发展?
教师专业水平不平衡。“思维碰撞”课堂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然而部分教师能力不足,驾驭不了“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这种专业能力的不平衡制约着“思维碰撞”课堂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育环境需要改善。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主文化的缺乏,影响着课堂教学民主化水平,显现在学生规则意识和倾听素养不尽如人意。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寻求导致大班额的现实存在,给学校课改带来不小的困难。
此外,课堂改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期望教师理念彻底转变,课堂教学根本改观,拔苗助长的预期会产生与期望相反的结果,影响到学校教学改革生长的正常历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 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王丽.高考作文该如何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N].中国青年报, 2012-06-13.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