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几条途径
2016-09-10吴如玉
吴如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决定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学科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核心能力要求。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思维型课堂研究,强调课堂教学由知识型向思维型转轨,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着重探讨历史课堂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几条途径。
一、运用“时间轴”和“思维导图”,增强时序观念和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
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学生没有强烈的年代顺序感,是无法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解释历史的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为历史思维的组织提供了智力的支柱。在高三复习备考课堂上,我们引进“时间轴”和“思维导图”教学法,强化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和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例如,在复习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时,我们设计了“时间轴”(见图1),把从19世纪开始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地学习西方的过程放到世界大环境里,引导学生分析推动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因素并概括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在复习必修二第二单元时,运用“思维导图”(见图2)让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一目了然。
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量辅助材料
作为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相应的材料,让学生接触到教科书以外的历史书籍及各种历史文献,并向他们介绍各种历史解释和观点,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读者。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记忆标准答案或权威性解释、重复文献或课本中提出的事实或结论,就会严重制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引用相关史料的同时,会围绕教学目标和高考要求,努力设计高质量、有深度、有思维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一般来说,设计的问题要与史料有密切的关系,并要有适当的难度,或启发学生思考,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进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三、注重思维过程分析,切实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案例】根据表1概述1870—1910年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图3所呈现趋势出现的原因。
表1 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净吨)
年份 帆船 汽船
1870年 14.1 2.7
1880年 14.5 5.5
1890年 12.0 10.2
1900年 10.0 16.2
1910年 8.4 26.2
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按照如下过程解决问题:
步骤一:整理设问,理清目标与途径。
目标 限制性条件 途径
1.世界航运业发展状况 1870—1910年 根据材料
2.图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1870—1913年 根据表1及所学知识
步骤二:结合所学,回忆教材相关知识,概括关键词。
教材相关知识(紧扣材料要求的时间和内容范围) 关键词
图1所呈现趋势的原因 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得出(材料未涉及) 工商业的发展
由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变化得出(材料未涉及) 世界市场的扩大
由表1得出(材料已涉及) 航运业的发展
步骤三:整理得出答案。
四、在思维过程中锤炼语言,在锤炼语言中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比如,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基本唯物史观和多元史观的某些概念和理论。其次,教师要进行示范分析。再次,引导学生仿照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须提示学生把握如下要领:其一,准确掌握历史事实,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其二,正确使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或各种史观;其三,语言文字表达力求准确精练。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推进“思维型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即是对这一重要理念的践行。从高中历史学科教学和高三备考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强化时序观念、提高学生整体把握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基本思维方法的综合训练、指导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锤炼语言、通过锤炼语言锻炼历史思维能力,是切实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建设思维型课堂的较为科学的做法,也是提高高三备考质量、促进学生学业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本文为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拓潜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科思维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TJK244)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武中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