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思维”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2016-09-10陈康文

中国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案思维能力评价

陈康文

当前,“导学案”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知识,既重“教”又重“学”,对过往仅侧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教学模式是一大突破。然而,“导学案”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忽视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智力是分析的、创造的和实用的信息加工过程三者的平衡,这一理论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得到有效运用,而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中,三元智力理论更能提高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笔者仅以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结合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来探讨如何运用“导学案”进行的思维教学。

一、重构教材,主动参与推导,训练“批判—分析”型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它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应做到张弛有度、适当留下空白,帮助学生记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这一点在政治教学的“导学案”编写中尤其重要,许多“导学案”的编写模式过于粗糙,例如,知识框架的构建模式属于批判—分析性思维的培养,但很多“导学案”只是把教辅书中的框架结构移植过来挖空做填空,甚至是直接照搬,这种认知结构根本谈不上优化,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只是目录的再现,根本无法提高思维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导学案”编写时强调学生个体经过批判分析性思维的推演去获知答案。如在《寻找社会的真谛》一课中,通过找选项的形式搭建框架结构(见图1),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认知优化。学生经过在课堂上的讨论、思考、推理,逐步厘清了知识间的联系,这样的推导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记忆也更长久。

二、弱化评价,选择教学策略,允许“创造—综合”型思维的发挥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发展,它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我们在“导学案”的使用上经常习惯性地搞评价,除去学生个人评价,还有小组他人评价,另有教师评价,试图用评价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寻找不足,但往往却忽视了评价本身对于评价者来说会存在一定的扼杀创造力作用。

如何弱化评价的负面效果,笔者建议在“导学案”的应用上要紧密结合教材,引导性的问题设计要制定依据一定的教学策略,而不能仅仅重复课本或超越凌驾于课本。斯腾伯格划分的三种教学策略中,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对话策略)是最适合激发学生高级思维技巧的。下面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一课中的问题设置为例,进行分享。

【案例】“三个和尚的社会实践”素材

招聘启事1:A公司招聘一批送水工。要求:有力气。报酬:30元/天

招聘启事2:B公司招聘一批送水工。要求:有力气。报酬:底薪20元/天,每送一桶水可增加2元佣金

问题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三个和尚在B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了解到以下情况:一桶水的市场价是20元,而各方面的成本总计4元,从4元转化为2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送水工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老板却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净利润16元,和尚辛辛苦苦送一桶水才获得2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他们的8倍。

问题2:如果你是送水工,你愿意继续工作下去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不愿意”,原因无非就是课本所说的明显不公平,但笔者在这里又设计了一个引申问题:既然卖水公司工作收入不公平,但作为工人却仍必须接受这种工作,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的思维被点亮了,开始思考这种无奈的选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收入分配等制度不完善导致了整个社会就业环境的恶化,身为其中的一分子是无法置身事外的。这样,既可以把知识引向思维更深处,复习了前面的分配制度相关内容,又容易引起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共鸣,起到了很好的情感价值观教育。

三、回归生活,反对知识窄化,培养“实用—情境”型思维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要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寻求对自己价值的积极认可。”我们教育者要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让其掌握知识,而最重要的是如何在自己生活当中去应用知识,学会生活。新课程理念强调“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生活”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此处的“生活”应是能令学生从容应对的生活,而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成功应对未来生活的关键。

新课改教材非常注重回归生活的实用性思维,但许多教师在“导学案”的运用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政治教题应该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课本的小资料、插图,不仅是要增强阅读的兴趣,更要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甚至运用。

高中政治“导学案”虽然在运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但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毫无疑问是一种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手段。斯腾伯格的三元论为我们进行“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提供了心理依据,无论是“导学案”当中的知识归纳还是导入问题的设置,甚至反馈评价,都可以借助并发展上述三种思维能力。只有适应新课改教材的要求,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思维,真正适应生活。

(本文为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拓潜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科思维培养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1TJK244)

(作者单位:广州市南武中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

猜你喜欢

学案思维能力评价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