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泥鳅达人”的乡梓情

2016-09-10郭小伟张万盈

当代党员 2016年20期
关键词:泥鳅乡亲们稻田

郭小伟 张万盈

十多年前,与村里众多年轻人一样,他是个一穷二白的“打工仔”。

今天,他是村里大名鼎鼎的致富能手,带领全村不少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曾经在外务工风风火火、顺风顺水时,他却选择了回村发展;沉潜数年,好不容易靠着养殖泥鳅的技术发家致富,他又把技术无偿“让”给了村民。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善心好人。他叫石光元——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新湾村党委书记。

打工仔

十多年前,与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石光元随外出务工大潮,离开村子去外面的建筑工地打工。

“我们村有3000多人,前些年,青壮年90%以上都外出打工,村里人烟稀少。”在石光元看来,大多数乡亲们生活还不富裕,外出打工挣钱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工地上干活,自然是异常辛苦。好在石光元勤劳能干,加上脑子灵活,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没多久,他就成了一个小包工头,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

打工的同时,石光元在思考一个问题:故乡新湾村位于高速公路下道口,有美丽的五布河流过,年平均气温18.6℃,森林覆盖率近70%。可是,守着这么好的自然条件,乡亲们为什么依然到处“找饭吃”?

“像我这样打工能赚到手的钱其实并不多。”谈及打工挣钱,石光元坦言。

思来想去,石光元终于明白:乡亲们稳不下来、富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村里没有合适的产业经济,村民找不到致富的途径。

想明白了这点,石光元心里从此又多了一桩事:能不能利用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呢?

2008年,机会终于来了。

这一年,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接龙镇党委、政府吸引和号召那些有能力、有见识、群众基础好的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从而帮助村民寻找发展路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石光元报名后,很快便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

先行者

当村干部头几年,石光元就在发展村里的产业方面作过一些尝试,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门路。

2013年初,刚刚担任村党委书记的石光元在调研时发现,重庆市场的泥鳅需求量旺盛,但泥鳅大多从江苏、山东等外地运入,本地泥鳅并不多。这是怎么回事?

经过反复追问,才有水产经营者告诉石光元,外地泥鳅因长途运输不易保存,导致不少泥鳅死掉。如果本地能大量提供同品质的泥鳅,他们宁愿每斤多出一块钱收购。

这不正是个契机吗?石光元想。

瞅准这个市场空档后,石光元先后到江苏等地拜师学艺,并在当年4月投资50万元,将20亩稻田改造成泥鳅养殖基地,从海南引进4000斤种鳅苗,开始养殖泥鳅。

既然要搞泥鳅养殖,总不能每次都去外地进鳅苗吧。石光元算了一笔账:一尾一寸长的鳅苗,引种要花费两角钱,而自己繁育鳅苗,平摊下来顶多五分钱,一尾鳅苗就要节约一角多钱。

因此,石光元一开始就走“自繁自养”路子。“用自己的种鳅繁育鳅苗,病少、存活率高,还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

为什么一定要创新路数,走“自繁自养”之路?

“如果只是自己挣钱,我可以一直从外地进鳅苗。但我养泥鳅的目的,是为乡亲们脱贫致富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如果成本过高,风险就大,乡亲们赚钱就少,项目的带动性就差。”石光元说。

事实上,石光元之所以投资泥鳅养殖,就是看中其风险小、附加值高,而“门槛”却相对较低。

通过近两年的摸索,石光元完全掌握了打针催产、幼苗吃食、何时放养、天敌防护等关键技术。凭借掌握的技术和积累的经验,他每年能自孵鳅苗2000多万尾,仅这个就可节约成本40多万元。

技术攻关带来可观的效益。仅2015年,石光元卖鳅苗收入70万元,卖商品泥鳅收入20万元。

带头人

在石光元的示范带动下,村里一些人也跟着搞起了泥鳅养殖。

最早向石光元学习泥鳅养殖技术的是同村的张洪勇。

2014年初,张洪勇流转了20亩稻田,开始养殖泥鳅。没想到,养泥鳅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欠缺技术和经验,张洪勇的鳅苗投下去不久就死了一大半,第一年基本上没什么收成。一时间,张洪勇傻了眼。

就在张洪勇沮丧之时,石光元来了。他不仅免费给张洪勇送来了技术,还鼓励张洪勇不要泄气,重新清理池塘,来年再战。

在石光元的鼓励下,张洪勇振奋精神,重头再来。第二年成功了,20亩稻田还没有全部投放,他的泥鳅就卖出了50多万元。

“多亏了石书记,要不是他,我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提起这事,张洪勇对石光元充满感激之情。

村民郭廷刚是石光元的第二个“徒弟”。

今年45岁的郭廷刚曾在重庆主城各地打工,可一年奔波劳碌下来却挣不了几个钱,还常常没活干。2014年上半年,郭廷刚常常跑到石光元的泥鳅池边转悠,看到石光元的泥鳅卖得好,他就主动找上门来,希望能学泥鳅养殖。

石光元当场就答应了。由于郭廷刚的田地位置不好,石光元还专门帮他选了两块稻田作鳅池。

“我当初最担心的就是技术问题。”郭廷刚说,“好在开始养殖后,石光元每天都会来帮忙。”现在,郭廷刚的泥鳅养殖面积在4亩左右,按亩产3000斤计算,他一年的收入就有20多万元。

如今,全村已经有七个大户跟着石光元养殖泥鳅,过上了小康生活。

“好不容易‘發达’了,现在却要给别人分市场,还要免费送技术。你这是图啥子?”有人问石光元。

“我是村干部,当然得为大家着想。况且,只有大家抱团取暖,才更有竞争力。”石光元笑着说。

在新湾村,石光元的示范带动效应还在发酵——

看到村里现在发展得这么好,一些外出发展的有一定致富能力的村民,近两年又回到了新湾村。建筑包工头石国平回村养起了青蛙;高薪白领张霞回村种起了桃树,搞起了林果经济;还有人承包土地办起了农业体验项目……

新湾村的人气是越来越旺了。

猜你喜欢

泥鳅乡亲们稻田
泥鳅笼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稻田摸鱼记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捉泥鳅
稻田迷宫
一起去捉泥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