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2016-09-10黄祥勇董克强
黄祥勇 董克强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讨论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从事教学设计,我们首先关注的不应当是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学生学完这些后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它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教学设计的起点。
1.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般而言,教学目标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可以是某一学习阶段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远期目标是教学活动中体现教育价值的最主要方面,它是教学活动的一个方向,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意义。远期目标确定后,所有相关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并服务于这个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远期目标的实现周期很长,通常是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领域。
近期目标则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比如一堂课或几堂课)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我们通常说的课堂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近期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充当两个角色。首先,它是通过目前的教学活动就应当实现的;其次,它往往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环节。确立近期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目标的达成度,还应当注意它与远期教学目标间的联系,即所谓教学活动要体现的教育价值,如学科的育人功能等。
也有学者将其分为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是由课程专家制定的宏观目标,要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学习结果,包含多方面的、更为具体的目标。用总体目标+学段目标的方式呈现。单元目标是中观目标,用于计划需要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学习的单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课堂教学目标是微观目标,专注于具体内容的学习,只处理细节。
2.关于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法是我国教育工作者根据布卢姆提出的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际将新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同一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心理维度不是教学目标的维度。三个领域之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在学生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中,才能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有伴随着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过程和方法,只有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的存在价值。所以说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目标的三个维度,它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更不能将三者割裂而分段表述。
二、教学目标制定应该以生为本
1.教学目标制定要基于学生实际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奥苏贝尔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因此进行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制定的难度要适中,若难度过低,学生学习无压力,容易滋生懒惰情绪,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若难度过高,则学生因无法接受和掌握,而产生畏难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因而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激励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们教学难度的上限。脱离了我们的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势必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无原则地降低标准,而应该尊重实际,把准方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以总体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目标,进行全面综合设计。最近,国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其中对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中远期来看,制定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多么地任重而道远, 但是,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门课程简单的相加,而应该具有丰富的、发展的内涵,只有完整地理解全面发展的概念,才能正确把握课程目标,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从三个维度关注教学目标的整合,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要素,致力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基于学科本质
1.基于学科本质制定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根本
对学科本质的把握是一切教学法的根本。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来源于学科的知识形态即学科本质。一门学科的本质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本身,还有从我们获得知识所蕴含和表达出来的智慧、情感和思想等,通过这些使我们的整个人格得到提升。而这正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集中体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都应该是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更多的是浸润式的,是长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而得来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和根本,当然应该是学科本质。
2.基于学科本质制定教学目标,是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保证
随着我们国家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现在大家对这一最能体现学科本质的学科核心素养也不断加强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学习学科知识,从而形成应有的诸如思维、方法、情感、思想等学科素养,而这正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追求。从对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虽然我们常常把三维目标拆开来进行讨论,但它只是研究层面的事,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上,必须做到“三维一体”不可分割。
比如语文学科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等等,莫不是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的基础和载体。故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依赖于该学科独有的知识结构、思想方法、逻辑体系等学科本质的因素,才能保证学科核心素养的有力提升。
3.基于学科本质制定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学更有价值和效率
在当今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下,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注重考试分数、升学率等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等的形成。尤其在这一轮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忽视学科本质的现象。比如现在一些公开课和研究课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为了吸引眼球和求新求异,不惜以牺牲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为代价,将“情景导入”“合作学习”“交流互动”等非学科本质的问题作为教学目标,流于形式,甚至是本末倒置,从而失去了教学应有的价值和
效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很快遗忘的知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在该学科的教学中能教给学生“很长时间保持、迁移和稳定”的东西,因为它是学科本质中构成学科知识结构的重要部分,它才是使教学更有价值和效率的保证。当然,如果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能有效考虑到有助于从学科本身出发,充分发挥该学科自身的内在力量,以该学科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兴趣,那么将会更加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本文就制定教学目标谈了一些原则性的认识。其实,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项有价值但复杂而艰难的工作。比如,如何让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测量,让教学目标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1.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