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说国学课堂

2016-09-10许凤英

中国教师 2016年21期
关键词:格言国学课堂

许凤英

国学课怎么上?如何提高国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国学教育工作者。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2001年就启动了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组织学生诵读儒道经典、唐诗宋词、名言格言,采取“长短课并设,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每周一节国学长课(40分钟),每天一节短课(10分钟),均列入课表,保证了学生每天零距离接触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内容与现代白话文相比,虽然显得深奥,但由于古人遣词用句非常讲究,或押韵,或排比对仗,或注重声调起伏,因此,很容易读出韵味。尤其有了一定古文积累后,学生就会获得良好的语感,不管是什么样的古文,读几遍后就会朗朗上口。因此,国学课堂上读的比重很大,各种形式的读、背占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我们创建了以语言积累为主、理解导行为辅的“三环七步”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模式。“三环七步”的基本操作流程就是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文意、感悟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建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最后再背诵。其中的“三环”指温故、知新、致用,“七步”指 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应用,“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强,目标达成度高。五山小学的国学课堂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读背花样多

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集体中诵读的兴趣与热情以及坚持的时间远远超过个人诵读,因为浓厚的集体诵读氛围,会影响、推动班级全体成员积极主动地学习。集体诵读可以读出很多花样,如“读”包括范读、引读、领读、小组读、对读、接龙读、配乐读、变换节奏读;“背”则有问答背、同桌对背、拍手背、比赛背、你背我和、吟诵展示等。很多班级还创造了很多个性化的读背方法,如 “单轨火车”“双轨火车”读法。所谓“单轨火车”就是学生一个一个地读,“双轨火车”则是同桌两人一起往后开火车。这种诵读方法既培养了学生上课集中注意、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又促进了同桌小朋友的团结合作。

二、悟意三原则

“三环七步”模式强调语言积累为主,感悟意思为辅。所以,在“悟意”环节,教师不要求学生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只需知道词句的大意即可。因此,悟的形式活泼多样,如图文结合明文意、视频动画助理解、经典故事我来说、学思结合懂内涵等。对于“悟”的把握,我们倡导三原则。

1.不抠字句,点拨关键

郭齐家教授说:“要充分发挥孩子们记忆力强的长处,把该给他们的给够。古诗文诵读,不要求孩子全懂,教师可大致‘串’一下,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先背诵下来再说,使其未来有一个发展的宽广平台,以后自然慢慢‘反刍’”。例如,执教《论语》,在理解“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时,教师不要求学生回答“道”是什么?同、相、谋是什么意思,而是借“管宁割席分坐”“伯牙绝弦”的典故理解,何为“道不同”,何为“志同道合”。

2.结合现实,变通理解

《三字经》中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教师用视频和图片讲了孙敬、苏秦、车胤、孙康等勤奋读书的故事,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头悬梁,锥刺股”?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笑起来,抢着回答,有的说,我若没了精神就站起来看书;有的说,我用冷水洗一下脸。老师又问:“你们要学古人借囊萤和映雪看书吗?”孩子们说:“不用,我们有灯啊,我们要学习古人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求学精神。”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更不必担心“过时的内容”误导学生。传统文化中是有看起来不合时代要求的内容,但即使糟粕,也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学会认识与判断。

3.晓意明理,常读常新

钱理群认为,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悟,教学中应该是有所懂有所不懂,没必要把每句话都解释清楚,没必要解释得太死,有些可以囫囵吞枣地读。如在《千字文》中,有“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由“空谷传声”转到“善恶祸福”,是说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小学生学习这四句话时,只需明白要多做善事,不做恶事,就会有好的回报。至于“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这深层内涵,不必急于生硬地讲解给学生听,因为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悟。有些人可能需要用一辈子的生活阅历,才能感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三、课堂巧设计

国学内容高度凝练,因而内涵深刻,生僻字多,深奥的词多,句中典故多。教师若能根据每节课的内容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抓准关键和重点,便能化诘屈聱牙为生动流畅,学生也会很感兴趣。以下几节课例可见一斑。

例1.巧用典故。一年级教师熊萍芬执教《〈三字经〉之勤学篇》时,通过视频讲典故,让学生了解文段中路温舒、公孙弘、孙敬等八位古代著名学子勤奋读书的故事,再讲述现代孝女彭彩金在贫苦的生活重压下仍然发愤学习的事迹,使学生对“何为勤学”有了很直观形象的认识。

例2.反向理解。一年级教师李淑君执教《〈弟子规〉—信》,“凡出言,信为先,……苟轻诺,进退错。”李老师一改常规悟意方法,不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哪句话”,而是呈现一幅幅漫画,再配以简单白话文,让学生依意思找寻对应的古文句子。如,教师呈现一幅画:红袋鼠边跑边说:“不得了,听说跳跳蛙被抓起来啦”,然后问学生:“你想用哪句话提醒红袋鼠?”学生马上就找到“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例3.变换节奏。教师李穗湘执教二年级《百家姓》时,最有趣的地方是通过不断变换诵读节奏把看起来枯燥无味的姓氏罗列得悦耳动听。教师引导学生借鉴音乐课中的节奏术语,用不同的节奏读,比如,“塔-阿-塔塔塔”,节奏就可以读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而“塔塔塔—阿—塔”就读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还可以用“塔—阿—塔塔塔,塔塔塔塔”读出七言格律诗的感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学生多试几遍就能找到感觉,尤其是小组轮读或全班齐读,一长串一长串地连读下去,韵律越发明显,听起来各个姓氏或长或短,或顿或挫,或扬或抑,有独特的音律美。

例4.吟诵教学。三年级教师黄雪芬执教《笠翁对韵—四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吟诵教学法贯穿课堂始终。在熟悉韵文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找韵脚和平仄声的字以及入声字,教师示范吟诵,让学生体悟吟诵技巧“依字行腔,平长仄短,入短韵长,抑扬顿挫”,然后抓一两句重点指导,再逐渐过渡到整段学习。教师示范吟诵 “箴对赞,缶对卮~ ~,萤炤对蚕~丝~ ~,轻裾~对长袖,流涕策,断肠~诗~ ~,喉舌对腰~肢~ ~”,让学生模仿吟诵,掌握方法后,学生就逐行进行吟诵练习,直至吟诵整段。

例5.仿写创作。四年级教师兰润花执教《走进格言世界》,这节课精彩之处在最后一个环节—“编格言”。教师先用格言填空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编写格言的基本方法,比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学生讨论为什么填写“反是”而不填“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从而得出格言追求“简练、准确”等特点。然后,教师给学生一个创作方向,比如以为人处世、勤学立志、孝亲敬长等为主题,分组创作,很多作品相当出色。如:勿虚度,废了黄金时,徒哀叹;勤奋使人上进,懒惰使人倒退;天下之罪,莫大于污染,天下之德,莫大于环保……

例6.图说经典。四年级教师兰润花执教《笠翁对韵—四支》,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以图解意、依图学对(对韵、对联)。教师呈现图片,学生找出文段中的对句,理解弹丝、泼墨、传卮、膏雨等生词;再呈现图片,让学生用“i”韵试写一字对、二字对和为多字对排序。如一条细绳与一条粗绳,就是“粗对细”(“细对粗”则不行,不押“i”韵);弓与剑,就是“弯曲对笔直”……学生对得很快,很有成就感。

例7.深度悟意。六年级教师李维执教《道德经》第66章。由于学生已有6年的经典学习积累,思维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在“悟意”环节敢于放手,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谈体会与课后的写体会都很有深度。一名学生写道:“我最喜欢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想以此告诉我们,做人就应低调、谦逊、不张扬。人就应像水一样低调奉献着,甘心处于低处。正如大海一般,为什么大海得以纳百川?不仅是因为它宽广,更是因为它甘愿处于低处,接纳四面奔腾而下的江河。”另一名学生写道:“仁善便是水,水善于给予万物好处而不求回报,而且会往肮脏、低下的地方流淌,从而进行净化,这便是道德。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近朱者赤,而不近墨者黑’的人,还要做一个‘近墨者以净墨者’的人。”

五山小学的国学教学遵循小学生的学习规律,用形式多样的读背来感受语言和积累语言,巧用图片与典故帮助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利用集体效应保持学习热情。这大概就是五山小学国学课堂一直生机勃勃的成功秘诀吧。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

猜你喜欢

格言国学课堂
“垂”改成“掉”,好不好?
欢乐的课堂
老师的样子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图片格言
阅读理解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