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资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哪

2016-09-10许昆林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投融资动能供给

许昆林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具体到投资领域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如何保证投资的合理有效性,从而确保拉动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形成的供给是有效供给,这是由投资自身的属性决定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形势错综复杂。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是慢变量,外需短期也难以有大起色,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驾辕之马。投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的重要引擎,也是最佳的结合点。扩大合理有效投资同时能够补短板、调结构,并且推动培育发展新动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

投资领域供给侧改革面临三大任务

投资对经济增长兼有供给和需求双重效应。既能增加生产能力,又对生产构成需求。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双重效应,使得投资不但影响着短期的经济发展,而且对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投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具体有三方面内容:

一是改善制度供给,健全体制机制。我们这三年工作量每年递减50%,投资管理工作的中心逐步向事前审批核准转向了过程服务和事后监管,投资审批核准范围大幅缩减、事项大量减少,提高了效率。但同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比如简政放权还不协同、不到位,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还有待进一步确立;比如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畅通,“钱找项目”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政府投资管理还亟需创新,引导和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比如权力下放与配套制度建立不同步,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抓紧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制度性供给,来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新动力。

二是推动结构调整,培育发展动能。如今,技术变革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市场增长放缓同时发生,相当部分生产能力达到峰值,许多生产能力无法在市场实现,传统比较优势和增长动能明显弱化,亟需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我们要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加快研发新技术、发展新行业、培育新业态等创新,加大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传统动能提升与新生动能成长的“双轮驱动”。

三是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这既包括解决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仍需改善、贫困人口亟待脱贫等一系列问题,也包括改变服务业比重偏低、引领未来消费的供给质量和体系不强的问题等等。由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范围广、领域多、投入大、周期长,这就需要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投资的积极性,调动更多资源加大投资力度。

“补短板”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当前,投资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补短板扩大合理有效投资。补短板是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应当看到,无论是脱贫攻坚、技术改造、发展新产业、农业,还是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这些领域都是合理有效投资,正是保持投资力度的潜力和空间所在,也正是发挥投资作用需要着力之处。

在一些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依旧是短板。如轨道交通领域,虽然近年来高铁、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显著,但一些城市的地铁建设还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需要加大投资力度。有40个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在建的有38个城市,24个城市已经通地铁。北京第一条地铁开通以来,已建设里程3300公里。目前交通拥堵状况依旧严重,“十三五”规划的任务还要再建设地铁3000多公里,相当于5年要完成过去40年的任务。

补短板,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精准调控、定向发力,解决好“投什么”、“谁来投”、“怎么投”和“资金从那里来”的问题。值得重视的是,“补短板”的工作原则就是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能够由市场解决的交由市场解决,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为企业等社会主体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中央统一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三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通过补短板扩大当前有效投资、为形成未来更好合理的经济结构打好基础,同时通过“补短板”扩大有效投资需求、稳定经济增长,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四是处理好“三去一降一补”的关系。确保补短板投入形成合理有效投资,坚决防止造成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库存增加、杠杆扩大、成本高企等问题,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着眼1% 放眼100% 创新投融资机制

今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很多人都关注其具体投向。轨道交通、三农、扶贫脱贫、铁路建设、保障房、“互联网+”、京津冀协同发展、棚户区改造、生态建设、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粮食水利等都是投资的重点领域。

要着眼1%,放眼100%,把占全社会不到1%的预算内投资管好用好、优化结构,同时放眼促进全社会投资工作,实现从投资向投融资转变。中央预算内投资占整个社会投资总额的1%还不到,所以对有限的资金,政府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要用在公益或基础设施领域。通过改革创新,使有限的资金通过贴息或其他方式撬动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放大4—5倍,提升投资的带动效果。在民生改善领域,2015年棚户区改造580万套,2016年将继续改造600万套。据粗略统计,2015年政府和社会共在棚户区改造方面投资1.2万亿元,其中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比较大。

对于收益较慢的投资领域,一方面,通过推进一些公用事业的价格改革,把价格定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让投资方有一个稳定的回报预期;另一方面,对于部分确实产生不了效益的领域,由政府投资或者跟社会资本合作,如PPP项目模式,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只要社会资本能投资的,就由社会资本去投资。

很多基础领域缺乏投资,而很多银行也存在资金贷不出去的问题,项目找资金,资金也在找项目。对此,需要创新投融资方式,打通项目和资金的对接通道。目前的专项建设基金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专项建设基金里,通过政府贴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贷款成本。通过财政贴息90%,由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将其作为资本金注入,银行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更加科学,还可以防风险。

猜你喜欢

投融资动能供给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澎湃新动能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