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冶金集团中兴盛达钢业有限公司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纪实
2016-09-10
一、技术中心基本概况
公司建立了近3000平方米的技术中心,现有员工189人,占全部职工人数的15.98%,其中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0人,本科学历119人。
技术中心组织机构包括工艺标准研究部、产品研发部、科研管理部和检测中心等职能部门以及产品的中试基地,承担公司新产品的研发、工艺研究、标准研究和产品检测等工作。
2011年6月13日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技术中心”。2015年是公司“十三五”的规划之年,公司被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借此,为谋求更大的发展,公司技术中心将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公司“十三五”规划为导向,制定技术中心的发展规划及近中期目标。
二、技术中心的发展规划及近中期目标
“十三五”规划中公司的发展定位为:借助京津冀经济发展圈已经形成的港口、造船、民航、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石化、冶金、铁路公路建设、建筑、汽车、机械制造等产业集群优势,大力发展高档金属制品,将公司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档金属制品产业基地”。
以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为导向,确定技术中心的发展规划、功能定位及近中期目标。以建立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为目标,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建设,培养研究生、博士达到30人、培养各产品领域技术专家20人,形成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规划公司每年科技投入比持续保持在4%—5%;研究前沿性和关键性的新材料、新技术,促进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围繞替代进口、填补空白,集中发展新型高附加值产品,未来3—5年,占比达到60%以上。
三、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技术中心搭建了组织机构框架,并不断完善。按照下设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接口顺畅,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公司技术中心设主任一名,由公司总经理担任。设常务副主任一名,由公司总工程师担任。
技术中心管理机制健全,为公司产品质量的稳定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保障;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并按照国家级技术中心的模式运行,本着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思路,从健全科研管理保障制度、保障研发经费投入、实施有效激励、开展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运行管理。
科技投入资金划入财务专用管理账目,并实施专款专用。科技活动经费等账目支出单独列支,实施资金专项管理,保证资金及时到位。近3年公司用于科技投入资金比例逐年递增,为公司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技术中心也正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预应力构件性能、钢丝绳结构设计等项目的合作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升技术中心的科技研发水平和新产品的科技含量。
2014年,技术中心与企业间的合作项目达到了9项。先后与中交天津港湾工程研究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不同粘结期的工艺技术研究”。与法国著名核电建设公司Freyssinet公司、VSL国际工程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厂商开展技术交流合作,围绕LNG工程、核电项目等应用领域共同开发市场,使新产品与锚具形成配套的同步开发。与宝山钢铁有限公司合作,先后开展了“核电钢绞线用盘条”、“LNG项目用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盘条”、“表面变形钢绞线用盘条性能”等项目的合作研究,为后续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创造基础条件。
四、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及试验的基础条件
技术中心为独立办公环境,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在2010年投入使用,基础设施等条件完善,检测设备先进齐备,研究开发及试验的基础条件在目前金属制品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技术中心共三层,一层为产品检测室,拥有常温、高温松弛试验室,常规力学,偏斜拉伸,应力腐蚀,疲劳试验室。二层主要用于日常办公、信息化管理,并设立物理室(内分金相室、硬度室和模具检测室)、化学室(内分C.S分析室、光谱分析室和化验室)、金相室。三层建立预应力、焊丝、铝包钢和钢丝绳等新产品研究室和计量检定站。
技术中心配备主要仪器设备共计112台套,仪器设备原值达到12255万元,检测手段完善,具备实验分析能力,包括冶金物理、化学所涉及的各种检测分析。能够完成盘条化学成分检测分析,盐酸、硫酸、磷化液、镀铜液等溶液成分的检测分析,磷化膜厚度、镀锌层质量、镀铜层质量等检测分析以及金属材料各种物理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工艺性能的检测分析,涉及的检验项目包括钢材的拉伸、松弛、疲劳、冲击、硬度、夹杂物、金相组织等十余项,为科研研究、新产品开发以及质量监控提供强有力的检测手段。
五、企业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技术中心面向市场需求,围绕六大系列产品,开展研究开发工作。2014年共开展科技活动72项。近几年,面对国家新型第三代核岛建设的发展趋势,公司又立项开发研制“第三代EPR堆型核安全壳用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
经过对研制工艺的试制和改进,新产品抗拉强度、抗应力腐蚀性能、抗疲劳性能、松弛性能等指标均到达并超过《法国核电用预应力钢绞线技术规范》的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六、企业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
技术中心下设知识产权管理室,负责识别和获取金属制品行业的专利技术。科技情报室负责收集国内外金属制品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对高端产品的性能、结构设计、材料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分类、整理,定期向研发技术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负责行业技术信息交流、信息检索等工作。使技术中心科技信息渠道始终保持畅通,并能够及时掌握金属制品行业的前沿技术,为科技研发工作提供了信息资源。
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建立了网络中心,利用局域网实现电子化办公。技术中心建立数据存储中心,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做到统一管理和统一备份,确保技术数据、生产数据、研发数据等万无一失,并提供数据的可追溯性;在软件上,开发了力学试验自动拉伸试验系统,松弛试验自动采集系统,长期松弛值推算系统,检测数据上传、分析系统,产品自动计量数据采集系统,为产品检测和计量提供服务。
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及创新团队的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情况
技术中心的技术带头人团队,拥有享受国务院及市政府津贴专家15人,博士9人。创新团队主要由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各分公司及其他专业部门的科技人员以及参与科技项目活动的相关人员构成。创新团队人员347人,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175人,中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67人。技术领域包括冶金机械、压力加工、金属材料、自动控制等多个专业领域,为公司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采取多种形式的培养方式。如与高等院校建立稳定的培养计划,每年定期招聘一批本科生和部分重点专业的研究生加入企业,并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培养;通过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从中培养一批技术带头人、专家等;通过国内外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等活动的开展,使技术人员能够及时掌握行业的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2014年,技术中心用于培训费用的支出达到了121万元,主要用于学历教育、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培训,为培养造就一支高技能、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创造了条件。
八、企业技术中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及其经济效益
(一)新产品创造的经济效益
技术中心依靠科技投入,不断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但增加了产品的种类,同时还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多个高附加值的增值产品,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公司自主开发研制的“1×3结构表面变形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首次出口日本,受到日本用户的欢迎,2014年出口量为2203.93吨,实现销售收入2027.61萬元,实现销售利润330.59万元。
(二)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
技术中心在公司的支持下,在技术带头人团队的带领下,在每位技术人员辛勤努力工作下,过去3年中开展了一系列的科技研发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先后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2项,天津市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2项;取得科技成果28项,其中7项科技成果获得天津冶金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
开展质量攻关15项,其中14项获得天津市质量攻关优秀成果奖;申报和拥有专利33项,其中已获得发明专利1项,申报发明专利8项;主持或参与起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