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开拓首都发展改革新境界
2016-09-10卢彦
卢彦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对于北京来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战略举措,更是解决制约首都发展深层次问题、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由之路。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减乘除法”,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逐步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一、聚焦抓创新、促升级,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首都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良性互动,提升首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龙头作用,在现有试点政策的基础上,聚焦科技金融、人才等关键环节,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改革措施。围绕空间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京落地,加快实施12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怀柔科学城等创新平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制定实施京津冀区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组建区域创新联盟,建设科技大数据走廊、张北云计算基地等创新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二是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巩固壮大优势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转变、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落实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加快建设保险产业园,支持新三板持续扩容、区域性股权市场发挥功能,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深入推进祥云工程,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服务新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以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提高商务服务业专业化、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完善家政、维修等行业标准,推进基本便民服务在城六区社区全覆盖。
三是积极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集中精力做好“白菜心”。抓紧落实《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用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组织实施八个新兴产业专项,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卫星导航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研究设立“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基金,在高端制造、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15项重点领域开展“互联网+”行动,推进一批示范项目,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抓好企業技改升级,严格按照技术改造目录,加快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四是以新供给创造新消费。培育发展型消费供给,顺应以生活消费为主向以发展消费为主升级的趋势,加快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培育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新兴人文服务业,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强品质提升型消费供给,促进大众日用型消费产品品质提升,让民众方便买到品质放心、功能新颖的日用品,发挥工艺美术和非物质遗产优势,丰富京味特色的中高端产品供应。增加绿色消费供给,鼓励引导企业生产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实施促进节能减排家电消费政策,推动全社会逐步形成健康环保的绿色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二、聚焦补短板、增供给,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城市环境治理。今年将燃煤总量控制在1100万吨以下。淘汰20万辆高排放机动车,提高新能源车、低排放车使用比例,完成3000蒸吨左右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任务,实施400个村煤改清洁能源。抓好节能奖励机制,激励全社会节能。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项目落地,力争今年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6%,启动实施新一轮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农村地区污水治理规划和政策,将全市污水处理率提高至90%。全面推进八达岭长城地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西部山区旅游廊道规划,重点推动通州北运河湿地等项目落地,推动房山长沟、大兴长子营等大尺度湿地森林公园建设,确保完成新增造林16万亩、新建城市绿地400公顷的年度建设目标,为首都市民亲绿近绿创造更好条件。
二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围绕交通拥堵治理,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建设S1线、8号线三期、6号线西延、17号线、19号线一期等线路,推动建设苹果园和北苑北综合交通枢纽,完善“地铁+地面公交”的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实现P+R停车场随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主体工程同步推进。围绕地下管网建设,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150公里、污水和再生水管网300公里,改造老旧供热管网300公里。启动中心城区雨污合流管线改造,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三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统筹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校长和教师在城乡、校际间合理流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多种方式增加学位供给。制定实施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方案,促进社会办医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三、聚焦降成本、激活力,不断优化市场主体发展环境
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关键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焦点在企业。针对当前快速上升的经营成本给企业生产带来较大压力的问题,必须打好“组合拳”,通过改革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和价格成本,充分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增强首都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实施《北京市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5年本)》、市级核准事项减少了65%的基础上,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求,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府投资清单管理,实施全市投资项目统一代码制度,加快落实北京市城市副中心重点领域审批服务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和企业不必要的干预,切实增强企业投资自主性和发展积极性。
二是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建立和完善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全面落实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和公共服务领域PPP实施意见,围绕生态环保、交通设施、能源设施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推动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电网投资建设和售电侧业务。在轨道交通领域探索ABO(授权—建设—运营)模式,盘活存量国有资产,提高建设运营融资能力。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项目收益票据、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支持的同时,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北京版”专项建设资金,多渠道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落实政府定价目录, 大幅减少政府定价项目,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供热价格,推进电力、天然气等能源领域价格改革。创造性地实施分区域的差别价格政策,对城六区和远郊区企事业单位用气、用热、用水、用电全面实行差异定价,进一步发挥价格杠杆推动功能疏解、环境治理和产业升级的作用。加大价格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继续缩减行政事业性收费,主动清费减负,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现象,切实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