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物联网战略
2016-09-10
物联网的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就是万物互联。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物联网相关理念最早出现在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中,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自动识别技术中心开始使用这一术语,到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这一概念。2008年全球后金融危机,物联网开始极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毋容置疑的客观存在,成为一个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传统互联网与物理设施的有机结合,是虚拟世界向现实物理世界的一种延伸,这种延伸改变了虚拟世界以信息为目标的保护手段。理论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世界正处于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引发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开端。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活跃,发展迅猛,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为有准备的国家带来创新赶超的机会。
作为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发起领域,物联网被誉为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蓝海”。历史经验表明,国家的成功和繁荣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着紧密关系。那些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机遇的国家,会成为发达国家或世界强国;而忽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带来机遇的国家,则有可能国际地位下降。因此,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将物联网视为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纷纷提出物联网发展的战略、规划、核心技术及产业重点,以期在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中占得先机。
面对物联网技术兴起带来的历史机遇,我国也积极做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早在2009年9月,我国政府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动议时,就将物联网确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又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和推进,将物联网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又分别在“中国制造2025”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反复强调了物联网以及智能制造在我国工业强国建设战略中的重要意义。实践上,我国在一些物联网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在芯片、通信协议、网络管理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物联网产业空间格局。
我国物联网产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首先,我国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其次,物联网企业融资困难,制约了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和新业务推广;第三,物联网应用服务商业模式不清晰,用户需求不明确和碎片化;第四,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分散,亟待整合;第五,物联网产业应用推进不足,需要政府加强引导;第六,亟待制定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物联网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新“技术模式”或者新“商业模式”还不够,它更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分享主义”价值原则革命,必将带来全球社会经济基础的重大变革,进而促发包括发展理念、制度设计等上层建筑的重大变革,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如何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变革中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需要我们盘清家底,认清优劣。有鉴于此,本期“中国的物联网战略”策划,邀请专家学人建言献策,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