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文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径研究
2016-09-10桑萍
桑萍
图书分编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图书馆的所有文献资料和图书资源。将文献资料和图书资源进行分类管理,或者展示给读者,或者进行存档,是图书馆图书分编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内容。科学合理的图书分编工作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为读者提供所寻找的信息资源,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所以,图书分编工作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整体形象、管理效率。随着时代的进步,图书馆的书籍资源也从单一的纸质发展到了多样化的电子信息,不仅在科目类型上更加多样化,而且在管理方式上也更加多元化。
一、中文图书分编工作的特性
(一)脑力劳动特性
不可否认,图书分编工作是一项脑力劳动,这不仅仅是因为其图书资源数量庞大,更因为图书资源的分类体系较为复杂,这些都决定了图书分编工作的脑力劳动量。中文图书的数量不仅多,动则数以百万计,而且种类比较丰富,有单本的、连载的、分期的等,所以,图书分编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将数量庞大、种类丰富的图书资源进行准确的分类,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摆放和存放。为了便于查找,图书分编工作者需要用编号的形式对每一本图书文献进行编号,编号涉及到对图书类型的鉴定、对内容的判定等多个方面,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脑力的过程,同时,还要满足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图书分编工作的主要特性就是脑力特性。
(二)技术特性
因为图书分编工作的任务庞大、内容复杂,还要兼顾分编工作的科学性和读者的阅读使用习惯,所以,图书分编工作必须依赖一定的技术设备和原则指标,以此来减轻图书分编工作的工作量,达到图书分编工作科学完善的目的。一方面,图书分编工作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技术标准,以方便管理工作者能够按照标准来开展工作,也方便读者进行取阅。另一方面,图书分编工作还需要借助于计算机手段,利用计算机的分编系统和分编技术来科学合理安排分编工作。
(三)非熟练劳动特性
所谓的非熟练劳动特性,是指图书分编工作是一项不能够通过反复实践来达到简化的目的,也就是说,图书分编工作是随着时代、环境、需求而不断变化的,无法通过机械性的劳动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新的图书资源不断出现,新的书籍形式也在不断更新,这就给图书分编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工作人员不仅要对每一本书籍文献进行归类、编号,同时还要判断新出现的书籍文献的特点、属性、存放形式等。对于一些非单一特点的书籍文献来说,归类分编工作是很难进行的。这是由于书籍文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图书分编工作常做常新,不能熟能生巧,只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来思考书籍的形式和特点,这样才能够使图书分编工作顺利进行。
二、中文图书分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隔断了图书分编工作和读者服务之间的关系
图书馆以及图书管理机构存在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方便读者借阅。只有读者阅读了,图书管理工作才实现其价值。但是,目前在图书管理人员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误解,那就是将图书分编工作和读者的服务分割开来,认为圖书分编工作就是将书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整编,然后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架上,完全没有意识到读者的存在,使得一些读者未能熟练使用图书文献的检索和利用系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需要的书籍。众所周知,图书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对象就是读者,读者是图书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与图书管理工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图书窗口咨询服务、流通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电子查阅服务等等,都与读者的借阅活动息息相关,这也证明了图书分编工作是无法脱离读者而单独存在的。但是,有些图书机构就没有意识到读者的存在,或忽视了读者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仅给读者的借阅造成了不便,也影响了图书机构的整体形象。
(二)没有把握按照学科内容分类的原则
按照学科内容进行分类可以说是兼顾馆藏书籍和借阅书籍两种书籍的特点,既便于存放管理,又便于借阅。但是目前,这一分类原则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有的图书管理机构从馆藏书籍的角度来定义图书分类:图书分类是用一本书来体现某一主题,并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现书籍的主要特点、关键词、学科性质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图书管理机构能够在这方面做到尽善尽美,有时候读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检索目录中进行查询,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书籍。有时候读者在图书分类中找到的书籍,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所以,图书分编工作既不能盲目地关注书籍的主题内容,而忽视了读者查阅的实用性,也不能一味地重视读者的便利,而忽视了书籍的学科分类。
此外,图书分编工作在分编流程和顺序上也容易出现问题。一般而言,书籍到馆之后,先由采编人员进行验收,检查核对等级书籍的批次、种数等基本内容;然后由加工人员进行验收登记,分编人员根据有关数据和分类方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归总,编目人员运用编目工具进行编目、核对,最后由目录制作人员制作程序,建立账目,宣传新书。之后,图书才能流通借阅。但是,有的图书管理机构弄混了这一先后顺序,影响了全部的工作流程。
三、新形势下中文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径研究
(一)分编前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径研究
1.提升分编人员的个人素质。由于图书分编工作属于脑力劳动,需要创造性思维,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够胜任这一工作的。图书分编人员除了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之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只有图书分编人员的个人素质提高了,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才能够得以保证。首先,思想素质。图书分编人员需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党的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明辨是非,树立鲜明而坚定的政治立场。在进行图书分编工作时,能够严格按照图书分编的规则,不因一己好恶而随意改动,不因对作者的看法而改变分编的原则。此外,分编的图书要能够正确反映出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世界观,避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图书分编人员还要具备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疑难问题乐于向他人请教,及时解决,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其次,文化素质。中文图书分编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分编人员不仅要具备阅读文献、归纳总结、分析实质的能力,还要具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在准确归纳文献种类的基础上,分析提炼文献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献的逻辑关系。所以,作为图书分编人员,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要能够深入理解编目理论知识,运用分类标引功能工具。此外,图书分编人员还要熟悉分编工作流程,掌握分编工作的技巧和方法。
2.准确应用编目规则和分类标引工具。在中文图书分编工作中,权威的编目规则和分类标引工具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形成结构严谨、系统科学的工作流程。所以,分编人员要注重构建文献的检索系统,扩展其兼容性,以方便书面资源的共享和流传。在诸多的分编编目规则中,《中国文献编目规则》是较为权威和实用的,它注重图书分编工作的实际需要,能够客观地进行文献描述、准确地构建文献检索系统、详细地说明文献著录,所以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此外,《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也是流传较广的、较为完备的图书分编法则,它以知识的分类和科目的分类为基础,根据图书分类工作的特点和需要,科学设置类目。相对来说,这种分类方法是较为稳定的,同时也在根据新事物和新书籍的出现不断进行完善和修订。以这部分类法为指导,就可以确保分编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
(二)分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径研究
中文图书的分编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三类:分類、编目和典藏。要想控制分编过程中的质量并进一步提升的话,就需要从这三个方面下手。
1.分类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径。分类主要包括分析类目、质量审核、图书查重、编制索引号等。在进行图书分编的过程中,有时候同一种图书的分类号前后不一致,这就需要对图书进行查重,查询作者、书名、ISBN号等,进行对比检索,发现并更正分类错误。书籍在经过查重之后,工作人员还要根据书籍的内容提要、前言等分析图书的主题和类别,以确定分编的类目和分类号。
2.编目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径。编目主要目的是明确图书的特征及存放现状,这一工作关系到图书数据的统计和制定,影响到后续工作的开展。所以,编目工作要严格控制数目的数据,遵循编目细则和计读目录的格式来编写图书著录。随着时代的发展,编目工作由原来的手动变为联机,联机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时间,也能够确保书目数据的准确完整。
3.曲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径。一部分书籍是需要典藏的。典藏工作主要用来组织和调拨藏书,以优化馆藏布局。典藏要尤其注意图书分编的分类号、著录项目、种次号等,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分编后的质量控制及提升途经研究
分编工作完成,并不意味着分编工作尽善尽美。在分编工作结束后,还需要加强质量检查,降低分编工作中的错误率,为读者提供一个优质的书目数据库。首先,调动图书分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将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检查作为工作流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动每一个人投入到质量检查中来。通过自检、互检、抽检等形式,严格控制每一道程序,将错误降低到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分编质量。其次,构建质量信息的反馈系统。读者在享受图书机构的服务过程中,会对图书机构的服务和工作作出评价,这些评价就是图书分编工作的质量反馈。图书机构可以根据反馈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并对前期的工作进行改进,以优化后期的图书分编工作,所以,构建质量信息的反馈系统对于图书机构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分编人员还要形成每天定时检查书目数据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