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016-09-10谭文
谭文
学前卫生学主要研究如何增进与保护学前儿童健康,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采取卫生措施、制定卫生标准、提出卫生要求提供依据。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逐步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幼托机构膳食管理、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相关的急救措施,同时还要了解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可见,学前卫生课程内容较为复杂,部分知识较为抽象,因此,高职院校若要提高该课教学效率,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学科特点,不断革新教学方法。
一、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模式,导致课程教学枯燥无味,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传统的学前卫生课程教学多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师生互动,导致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率低下。
(二)教学目标不科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学前卫生课又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着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然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学前卫生教学中,将教学目标确立为基础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则甚少涉及,这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都极为不利。
(三)师资队伍素质较低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师资水平较低,导致学前卫生课程教师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幼教职业经验,在学前卫生教学中也无法给予学生实用性指导。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仍然只着眼于学历和证书,这显然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素养。师资队伍素质低下势必影响学前卫生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学前卫生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学前卫生课程中的许多知识较为抽象,且难度较大,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畏惧或厌学情绪,因此,若要提升学前卫生课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加强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提升学前卫生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传染病的预防与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艾滋病、非典、肝炎、H1N1猪流感等生活中常见的疾病资料与图片,并制作成多媒体展示,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让学生在观看资料与图片、视频的过程中,对这些传染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并意识到学前卫生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进而自觉提高课程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学前儿童呼吸卫生”这一章节内容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幼儿园的室内活动课,并要求学生自觉总结活动课中存在的儿童呼吸卫生问题。这些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及学习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在学前卫生课程教学中自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直观演示法。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生理卫生”这部分内容时,由于涉及到大量人体结构知识,单纯的口头讲解根本无法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影响学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模型、挂图等工具进行讲解和演示。其次,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若要提升学生在学前卫生课程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课程特点,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考察、观摩和实习,让他们在实际保育工作中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一方面可以巩固检测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或自身实践经验搜集丰富的案例,在讲解相关的学前卫生知识时,列举相关案例,并指导学生根据案例积极思考,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鼓励学生在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也可以适时点评或提示。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互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革新課程评价标准
首先,应当在学前卫生课程评价中将能力、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结合在一起,即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前卫生学习中的基础知识掌握,也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经验,此外,还应当考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其次,要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即在学前卫生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互动意识、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要在期末时通过书面检测、实际操作等,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将其与日常评价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提高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作者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