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可行性措施
2016-09-10徐继忠
徐继忠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科技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以增强自主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重点领域创新,丰富完善创新载体平台,推进开放式创新,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河南省创新取得的成绩
一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户河南,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开工奠基,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顺利推进。二是河南获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3项,技术发明奖获奖数量和质量都创历史新高。新增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6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0个,位居全国前列。新增4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家国家国际合作基地和1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三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所等4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河南省建立产业研究院或科技产业园,改变了河南省没有中科院研究机构的局面。四是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9家,总数突破1000家,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占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4%和30.5%。
二、河南省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在创新过程中也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原创性自主创新成果较少,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人才短缺,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正因如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问题,特别是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更加重视创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由于人口多、底子薄、历史积淀问题较多,使得单纯的科技创新因为缺乏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协同支持而呈现出技术创新乏力的新情况。
2014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谢伏瞻就提出要“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做优农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即“三个大省”的工作思路,以此来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面对河南省要建成“三个大省”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全省发展,认真思考在创新方面的种种不足,补上短板,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世界先进技术短缺、一流管理制度短缺这三个方面的不足。
三、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设计
针对世界范围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河南要想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就必须按照国家创新战略统一部署,形成新的创新合力,增强创新供给能力,进而产生新的创新新动能。理论创新是应用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河南省要想在供给侧改革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只有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应用技术创新才会有重大突破,才会有国际一流产品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然而,理论创新需要不断的长期累积,需要制度激励,需要培养长期甘于寂寞的高端理论人才。理论创新往往不容易立竿见影,因此要着眼于长远目标,着眼于发展后劲和动力,这就要首先从改革目前的科研体制入手。
为了调整河南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我们要根据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精神,进行供给侧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是在一系列制度激励下进行的行为。不同的制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的制度,内在的激励导向也是不同的。因此,河南省在制定激励创新的制度的时候,就要首先考虑该项制度的激励导向。从某种程度上讲,制度同时是用来规范权力的,只有权力在制度的框架内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起作用,河南省的创新工作才能取得可喜的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5·17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河南省要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基础上,通过繁荣哲学与社会科学来实现以深入挖掘中原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武术文化、旅游文化、戏曲文化等为内容的思想性文化创新,进而在中原大地上形成别具一格的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高企业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和全省治理的顶层设计能力。通过发展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理论创新提供崭新的思维角度,为自然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技术路线新思路和试验新路径。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十三五”期间,河南要通过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培育人才、强化服务,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活跃程度有明显提升,就业、创业、创新主要指标位次前移,努力使河南省成为创新创业先进省份。到2018年,创新创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一批服务完善、发展成效明显的众创空间,汇聚一批以企业家、高端人才、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工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实践者,培育一批以新兴业态、商业模式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集聚度高、輻射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园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基本形成政策清晰、载体多元、机制创新、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发展格局。到2020年,覆盖全省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载体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主体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创业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四、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七大工程
一是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体系。加快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将示范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新载体。推动郑州、洛阳、南阳等创新型城市建设,鼓励各地争取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基地城市示范。
二是壮大创新创业群体队伍。推动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不断创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引导大中型企业建设“大工匠”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平台,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家、首席技术专家、“大工匠”和工人创客团队,鼓励企业二次创业。
三是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台。抢抓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快推动各类众创空间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鼓励大型网络平台开放创新创业资源,全面推进众创。鼓励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将部分研发、设计等外包,大力发展交通出行、旅游、医疗等领域的众包新模式,积极推广众包。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和信息资源,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生产协作、开放标准,带动上下游小微企业和创业者发展,立体实施众扶。
四是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大力发展科技信贷、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科技保险等,加快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创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引导各类孵化器与服务企业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开办场所、政策咨询、财务税务、法律顾问、金融支持、知识产权等全方位专业服务。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集聚区域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五是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完善评价导向机制,加快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激励更多科技人员投身创新创业。积极探索交通出行、快递、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准入制度创新,为众包、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营造政策环境。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利用大数据、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促进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强化创新创业要素支撑。
六是实施“互联网+”工程。实施“互联网+”创新创业工程,充分运用互联网和开源技术,推进开放式创新。实施载体升级工程,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提升承载能力。实施资源开放共享工程,整合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开放的长效机制,促进科技数据、科技服务、科技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实施环境提质优化工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开展专家咨询指导服务,常态化举办各种创业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
七是构建经济新常态下河南创新驱动战略系统工程。理论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导向,文化创新是内涵。首先,要以发展高科技服务业为抓手。其次,要以政企研共生协作发展模式的建立为核心。再次,要以河南高科技服务业前端产业链共生条件的创建为基础。最后,以河南高科技服务业后端产业链共生载体比较优势的形成为支撑,以河南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求性高科技服务业深度拓展为主体,形成以人才链、创新链、市场链、价值链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工程系统。同时,政府制定激励政策是以协同创新理论、分工理论、共生理论、权责一致理论等科学的基础理论为根据的;河南省情的分析是以协作不完全、共生不充分为主要内容的;内生型高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是以高端人才市场的建立和储备以及发达的高等教育为共生前提的,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链接枢纽是高端科技型服务业发展的共生基础;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形成的诱致性需求引发的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质量的根本性提高是高科技服務业共生协作绩效的表现形式。将原创性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协同推进,将理论创新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驱,将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普及共同推进,提高创新供给效率,增强创新供给能力,最终形成河南特色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15B0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